首页 > 新闻 > 商业资讯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胡颖廉:食安监管关注底线 也应重视上限

第一财经 2017-07-06 20:52:00

作者:马晓华    责编:许云峰

当关注底线安全时,就会忽略另外一个因素——上限的质量。

中国的食品安全了吗?

即使你心有怀疑,但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中国食品安全水平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经过几轮改革之后,如何能让食品更安全,仍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一直倾心食品安全领域研究,在他长期的调研中发现,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更关注底线。但在他们关注底线安全时,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因素——上限的质量。

“2013年我们国家进行了新一轮食品药品安全改革,这次改革把过去工商、质监、食药、卫生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进行了整合;2015年又颁布了新的《食品安全法》,这些都是好事,但仍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胡颖廉在“七星奖思享汇”上称。

在胡颖廉去调研时,很多地方食药监人员给他分享了一个观点: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更关注底线的安全。

胡颖廉的担忧是,当关注底线安全时,就会忽略另外一个因素——上限的质量。安全是守底线,每个企业都要遵守;质量是企业个体行为,在守住安全体系下获取更高的质量,能够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和盈利。但由于全社会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高,有种种原因使得我们更关注底线安全,而忽视了安全的质量,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竞次(race to bottom),大家不是往更好质量方向发展,而是停留在基础的安全本身。

在胡颖廉看来,监管部门某种程度上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地方政府试点建设内外销的食品“三同”的服务平台。即:“同标、同线、同质”,是指出口食品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从而使供应国内市场和供应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同线”,是指出口和内销产品在同一生产线,按照相同的生产体系生产;“同标”,是指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符合出口和进口国(地区)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产品标准主要按进口国(地区)标准,如产品标准的具体指标出现我国高于或严于出口的,按我国国内标准执行,即标准“就高不就低”;“同质”,是指出口和内销的产品实现相同的质量水平。从三同的政策看,目前是把过去出口的食品,现在拿到国内来卖,同样质量卖的价格更高。

另外,在今年全国食安周的“双安双创”的成果展上,创新性的一个成果是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很多人愿意溢价来买质量更高的食品。监管部门用产业政策提供一个平台,让消费者有地方可买,让商家有地方可卖。“这些做法目的是通过市场的手段倒逼企业做质量,而不仅仅是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胡颖廉称。

为了试验在保证安全底线的情况下提高质量上限,胡颖廉与地方食药监进行了合作测试。

“这个合作不仅仅关注安全,在安全基础上同样来关注质量。到底质量好不好,只需要看几个核心指标,比如说原料在所有成本的占比,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胡颖廉介绍。

这个指标对于食品安全到底存在什么关联?胡颖廉解释称,首先是监管部门可以作为内部数据掌握,了解各地方监管行业当中不同的水平,更重要的作用则是倒逼市场。

此外,在胡颖廉看来,现在的监管政策当然大方向是对的,在将来监管政策出台时,能不能加一个前置条件,叫作产业的成本收益分析。在胡颖廉的调研中,很多企业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说现在的监管政策可能只是考虑了一些因素,没有考虑全部因素。如果从一个可持续角度来讲,监管政策应当考虑到产业的承受能力,应当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应当考虑总体效率。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效率。如果企业成本提升了,而且是几何指数的提升,最后它还是会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个成本在提升过程当中会影响它的收益,这个收益会影响其行为。所以政策本身内容设计好的话,可以从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角度上来提升企业本身改善产品质量的积极性,而不是像现在,个别政策可能对企业带来更多负担,当然好的效果短时间内还比较难出来。”胡颖廉称。

当然,一些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之路,也有过这样的转变,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