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指领军反弹 成长股再回风口?

第一财经APP 2017-08-14 16:49:00

作者:张志斌    责编:林倩

白马股和周期股的回调值得谨慎,而中小市值中的涨幅不大而安全边际较高品种将渐渐为市场资金所关注,战略性的配置安全边际较高品种是不错的选择。

伴随上周下半周股指的持续调整,市场热点在本周一再度转向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股板块,创业板指数单日大涨近3%,带动沪深两市股指也出现了小幅反弹,但市场整体成交量则出现了萎缩,表明市场目前相对谨慎的态度。而市场人士对于后续究竟是创业板再领风骚还是周期股卷土重来则分歧明显。

从市场全天的走势来看,周一沪深两市股指并未出现预期中的低开大幅杀跌走势,反而在小幅高开之后,在创指快速反弹的带动下出现震荡回升,尽管午后创指仅维持高位震荡走势,但沪指反弹并未因此而结束。上证指数最后报收3237.36点,上涨28.82点,涨幅0.90%,成交2091亿元;深成指报收10519.80点,上涨228.45点,涨幅2.22%,成交2630亿元;创业板指数报收1793.48点,上涨51.34点,涨幅2.95%,成交768亿元。两市全天合计成交4721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减少逾一成。

爱建证券策略分析师朱志勇认为,从市场整体上看,市场目前并未摆脱区间震荡格局,市场连续调整情绪谨慎。虽然市场风格未明显出现转换,但是一些白马股的走势有走弱迹象,值得注意,同时中小市值由于前期涨幅不大,活跃度有所提升,战略上值得关注。中小市值的未来的投资机会提升。

从整体的市场来看,市场震荡调整并不意味着市场行情的走弱。存量资金博弈的情况下,资金的流动带来市场机会的轮动。从投资逻辑来看,市场趋理性的大趋势渐成,估值优势和业绩改善是目前市场的基础,但从板块来看,白马股和周期股的回调值得谨慎,而中小市值中的涨幅不大而安全边际较高品种将渐渐为市场资金所关注,战略性的配置安全边际较高品种是不错的选择。涨幅不大的业绩改善品种值得挖掘包括文化传媒、电子、信息相关等等,主题投资方面可继续关注国企改革等。

对于后市,国金证券策略分析师李立峰等认为,考虑到美国缩表日益临近(9月中旬),并叠加“国内新股发行节奏维持较快的增速”,另外经济去杠杆总的方向并未改变,国内经济在“躁动”之后将重回平淡。由此延续对市场偏谨慎的观点。配置上,下半年“确定性为王,业绩为王”的选股标尺依旧有效。站在当前时点,短期博弈上看,周期板块大幅上涨的阶段已经过去,资金或从周期板块流出,超跌成长有望阶段性受益;当然,若以半年来看,“大金融(银行)、大消费(白酒、消费电子)等”仍为战略性配置的板块。

而中泰证券策略分析师唐军则认为,目前市场仍旧主要是存量资金博弈的行情,但不可忽视的是,近期的市场交易量出现了一定的提升,可见有增量资金的参与。先不考虑增量资金和潜在增量资金(理财产品收益率下滑和互联网金融的治理),近期市场存量资金的博弈进攻性板块主要呈现资源股、津京冀和创业板三足鼎立的局面,往往一个板块的上涨会引发另外两个板块的调整。

对于创业板,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析过,业绩成长匹配的真成长股和一些低估值蓝筹股具备配置价值,但整体性的风格切换短期内仍然难以实现。对于资源类为代表的大周期板块,不排除市场也许某种程度上过度解读了供给侧改革对于周期品短期价格的影响。

但是,第一,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的力度是空前的,多种周期品供给端将出现供给缺口,需求端仍然是正增长,周期品价格上涨的逻辑是合理的,也足以支撑行业的盈利水平;第二,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资源行业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但目前的估值水平仍然很低,钢铁某些个股的估值只有6倍左右,本轮周期行业异于过往的重要一点逻辑在于,过往周期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后,会陆续有大量新增产能出现,导致价格进入下跌周期,但本次国家对于供给侧改革和环保要求态度十分坚决,预计未来一两年都很难有较大的新增产能的批复投产,周期行业会维持较好的盈利能力,仍有较大的估值修复空间;第三,近些年投资者的小票思维惯性较强,对周期行业的上涨习惯于认为是短期的投机行情,在行业逻辑正确的前提下,回顾和对比多往的周期行情,本轮行情上涨幅度并不算大,本轮周期行业上涨幅度在30%+,除个别个股外,涨幅较好的个股涨幅一般在50%-100%之间,过往的周期大行情下,行业板块的涨幅往往在2倍到十多倍之间,涨幅较好的个股涨幅更是几倍到几十倍之间,虽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本轮周期行业总体涨幅其实并不高,但上涨较快。

总体来看,中泰证券认为周期行业无论从估值、未来行业逻辑还是过往经验来看,都仍然具有较大的涨幅空间,但下一阶段可能会走出"慢牛"行情,在分歧中上涨逻辑逐步兑现,股价逐步震荡走高。因此,看好周期短暂调整后的第二阶段行情,认为行情并不悲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