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力:创新没有中间值

第一财经 2017-08-15 11:05:14

责编:孙祺

从《小时代》到《冈仁波齐》,中国电影产业资本该往何处去?

从《小时代》到《冈仁波齐》,中国电影产业资本该往何处去?

在和力辰光位于北京的新办公室,我见到了电影《冈仁波齐》的出品人李力。

这部看起来非常小众的文艺电影,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在上映4周后,达到了9500万元的票房。在今年的6到7月,这几乎成了中国电影市场一个现象级的事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走进电影院去看一部这样的电影。

它既没有明星,也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只有朝圣者日复一日地跋山涉水。

谁也没有预料到它会成功,包括导演张杨和出品人李力。前者在经历了过去十年在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之间的不断拉锯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追寻内心”。而后者过去留给人们的印象,则是商业上大获成功但却饱受争议的《小时代》。

如果总结一下今年上半年的电影票房,你会发现好莱坞的电影占据了绝对优势。中国的电影产业正在陷入一个相对困难的时期,票房过亿的影片数量迅速下滑。但神奇的是,李力投资的影片却几乎皆成爆款,尽管它们风格类型迥异。

在当下的中国电影行业,李力显得有些特别。

他的电影之路始于2011年与北京电影学院的投资合作。2012年,他以其独立学院董事的身份离开PE行业,创办了影视公司和力辰光。而让这家新公司一炮而红的,无疑是郭敬明的《小时代》。作为金融圈出身的投资人,李力常常能敏锐地感知市场的空白点。当他看中《小时代》第一本小说的电影改编权时,才花了200万元,但最终《小时代》系列的第一部电影,让他与乐视共同收获了4.8亿元的票房。他放手让当时还只会写作和卖书的郭敬明做导演,还大胆起用了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作为70后“有情怀的一代”,李力未必完全理解《小时代》,但他知道这个“小时代”自有它的强大的信仰者。“那批90后的孩子自发地在影院门口唱主题曲,我就知道他们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李力说。

2013年之后,《小时代》成了现象级的商业电影,那批新演员被叫做“小鲜肉”。系列片、青春片、粉丝经济、“IP”(知识产权)这些词,开始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种项目发布会上,人人都嗅到了电影品牌的惊人商机。

但是此时的李力却有点不按常理出牌。除了继续与郭敬明合作之外,他的投资兴趣愈发“信马由缰”起来。可以说是为了他的好友张杨,但也可以说,他本来就在“成功的电影投资人”的标签之下,藏着真正老派“电影人”的理想。

在和力辰光成立的第一年,李力就投资了张杨的《飞越老人院》。这是一部个人风格明显,略带黑色幽默的电影,关注的是老人院的话题。尽管张杨在东京电影节斩获了奖项和口碑,但这部电影给李力的回报却是商业上的惨败—耗资2000万元的拍摄,最终以516万元的票房收场,连宣发费也没有挣回来。

但李力却反过来安慰张杨,“不是所有电影都是为了赚钱,我们要为这个行业保留一些理想和情怀—虽然你是导演我是投资人,但这一点是共同的”。

张杨被感动了,他觉得这个老板和别人不太一样。

作为履约补偿,张杨答应要为李力拍商业片“还债”。他搬去大理思考了6个月,但还是想不清楚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到底拍什么样的片子才能好看又好卖。最后,李力等来的是张杨另一个更加大胆的电影拍摄计划—《冈仁波齐》,一个没有剧本、西藏取景、拍摄用时一年、靠11位藏民即兴演出的文艺电影。

此时《小时代》已经大火。在提出了对安全性的担忧之后,李力做了一个并不艰难的决定。他不仅要投资这部文艺片,还拉上了《小时代》的合作方乐视。不过他对这部与《飞越老人院》一样个人化的电影,并没有太高的商业预期。

和多年好友张杨不同,李力似乎从不在“商业”和“情怀”之间纠结。张杨作为导演,用手工艺者的方式来雕琢电影自然是好事,但在李力的层面,操心的却是更为工业化的标准制定。简单来说,他认为“商品电影”和“作品电影”要并行。无可否认,郭敬明的电影更商品化,而张杨的电影显然更作品化。李力为它们设置了完全不同的轨迹:商品需在起跑线上定输赢,在创作之初就要仔细分析市场;而作品则是一个火种,他会给它们时间去自然生长蔓延……

2014年,李力又推出了口碑、市场双丰收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它与《小时代》和《冈仁波齐》都不一样。这种严肃的历史正剧市场面窄不说,题材也敏感,之前已经遭受了7次被撤资的命运。但李力一见到编剧刘和平,觉得题材和角度之新颖是市面上所没有的,一下子欢喜得不得了。最终,这部制作精良的“大片”既好看又好卖,成了个大IP。李力用了一线最好的导演,并在质量把控上下了功夫。虽然云集了大牌明星,但片酬仅占不到总投资的40%,这在近年非常罕有。而我们见到的大多数电视剧,钱都花在了主演的脸部特写上。

“很多人跟我说这样的剧,得向官方妥协,得向市场妥协,我不太喜欢妥协这个词,我觉得是一种平衡。”或许李力很多“爆款”的成功,在于他能够找到人们想看但市场上没有的作品去投资,但更在于,他敢于尝试和挑战一些既有的观念,《小时代》如此,《冈仁波齐》如此,《北平无战事》也是如此。

而且李力还一口气投资了张杨的两部电影:《冈仁波齐》与《皮绳上的魂》,它们都在为期一年的大胆西藏之旅中完成。前一部是仿纪录片手法的真实电影,后一部则是时空交错的魔幻现实主义烧脑大片。李力的投资虽然看起来不循章法,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目前中国电影行业中非常缺乏的风格与类型。

那么,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资本应该扶持怎样的文化产品?作为电影人,对于这些问题,李力和张杨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投:你是如何决定投资《冈仁波齐》的,当时对这部片子的预期是什么?

L:主要是为了张杨。张杨很早以前就想拍关于西藏的电影,至少说了七八年了。当时他已经四十六七岁了,他说如果再不去拍可能这一生这个愿望都实现不了,希望我支持。

当时我并没有立刻赞同。我问他想怎么拍,他说希望用一年的时间去跟拍一个磕长头转山的故事,把西藏的春夏秋冬都拍下来。而且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这部电影不会有剧本,而且他全部想用素人,就拍他们的日常生活。

我问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说得非常朴素,就是他非常向往那片土地和那个民族,对它的感情很深。实际上,张杨想这样做已经想了很多年了,后来我被他的真诚感动了。当时《小时代》刚拍完,遇到这样一个片子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种拍电影的方法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所以我答应了张杨,这部片子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观众可以看到,至于要赚多少钱,我从来没想过。

后来,在拍摄中途我去了一次,跟随他们从林芝到了拉萨。我发现张杨非常快乐,在西藏这片土地上,他和这些藏民就像一家人一样,他已经完全融入到这个故事中去了,这让我非常感动。

投:当时你没有立刻赞同的主要顾虑是什么,你对张杨提了哪些要求?

L:我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因为在拍摄《飞越老人院》的后期,有一位老人去世了。这件事给我敲了警钟,告诉我拍电影会有一些风险,包括人身安全。

而这一次西藏海拔那么高,会有高原反应。我让他把制作方案做出来,你可以没有剧本,但是我要清晰地知道你打算怎么拍,人员方面有哪些预案。然后他告诉我在北京、云南、西藏配了几组人,万一有什么事情可以相互替换。

我又问他一路上没有旅社怎么办?他说就和朝圣者一起住帐篷。如果有一个导演愿意这样真诚地去拍一部电影,我本人觉得非常值得尊重。所以尽管我知道这个片子有可能会跟《飞越老人院》一样颗粒无收,但我还是决定支持他。

我对他说,我唯一的要求是,你要把命保住。一个是你自己的命,一个是整个团队100来号人的安全。这么高的海拔、这么长的时间,要有详细的计划。

后来我找到了乐视的张昭说,《小时代》赚了那么多钱,这一次必须做点内心深处想做的事情。当然我也反过来跟张杨说,要永远记住,任何理想都是建筑在商业的基础之上,拍任何电影原则上你应该首先考虑怎样让出资方不赔钱。

投:《冈仁波齐》的目标受众是怎样的人群?你们是如何触达他们的?

L:它的核心目标观众应该是一些知识层面较高、收入较稳定、相对独立的人群。我当时认为这部电影不应该用传统的渠道来营销,而应该精准地找到那些真正喜爱它的人。所以我听了马灯电影公司的发行思路之后,去找乐视把发行权给了马灯。后来,他们果然走进了电影宣发从来没有走进过的地方,在全国15个城市的书店,贴上了《冈仁波齐》的海报和照片,把剧组在西藏的大量素材出成书展示出来,去和文艺青年们面对面地交流,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投:这样一部文艺电影在院线发行方面,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L:肯定的,其实很多院线一开始都觉得这部片子可能会“一日游”,因为票卖不出去而下线。其实这关系到院线经理的业绩考核,他们也有经济压力。所以一开始它的排片率很低,最低的时候到了0.6%,最高也没有超过6.5%。但是我认为它和商业电影的做法不同,不该追求排片,而是精准人群的定位和触达。

投:你觉得《冈仁波齐》这样的电影,最终能够为市场接受的原因是什么?

L:这种片子的类型和气质是观众过去没有看到过的。张杨用朴素真实的情感,把观众和电影的关系拉得很近。看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第一批的观众产生的共鸣就像种子一样,会迅速地蔓延。大家都会好奇,也没有明星,会什么会火?它到底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其实除了张杨,我最感谢的就是这部电影的观众,以及院线的经理,他们中间也有文艺青年,对中国电影他们心里也有一些愿望和理想,希望有《冈仁波齐》这样片子的存在。

投:在你投资的电影中,《小时代》和《冈仁波齐》可能会被人们看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电影的代表。作为投资方,你挑选项目的标准是什么?

L:我最看重的是,导演是否真诚。在这一点上,虽然郭敬明和张杨的年龄、经历不一样,但我不认为他们有天壤之别。郭敬明也是有理想有情怀的,可能我们不能理解,因为这部电影的核心观众是学生,但他是真的对他的“小时代”充满了感情。第二,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论是《小时代》还是《冈仁波齐》,都是当时的观众所没有看到过的。《冈仁波齐》在诸多的商业片中是一个异类,而《小时代》在当时则开启了青春片、系列片和粉丝电影的先河。

投:《小时代》的成功伴随着诸多的争议,你是怎么理解这部电影的?

L:到了《小时代》最后一部的时候,我让张杨和我一起去看,他哭得稀里哗啦。他说,可以看出来郭敬明很真诚。为什么我跟张杨是好朋友,就是因为他看问题的角度很朴素,不像有些导演理论满腹,他是从人性角度看这个问题。《小时代》被诟病最多的是它的价值观,但我坚信它没有问题。它讲述了它这个时代的故事,名字也起得非常好,实际上就是这一代人小小的自我,他的眼睛看到的这个世界,一定是幼稚天真的。但青春片就应该是天真的。我曾经对郭敬明说,我希望你们永远天真,永远热泪盈眶。因为我也怀念自己的学生时代,我也曾恐惧长大。我记得特别清晰,当时发行的那帮孩子都是90后,他们自发地在影院门口弹唱《小时代》的歌,因为他们是真的爱。当然有人可能不屑,但如果我们的知识能让我们冷静的话,就会看到物质时代的来临你没办法跨越它,这个时代也会自然有精神的东西存在,就像《冈仁波齐》。

投:你曾对张杨说,情怀是建立在商业基础上的,那么在当下的电影市场,应该拍什么样的文艺电影,才能做到不赔钱,对于这个问题你自己有答案吗?

L:我认为制作和营销的角色同等重要。一部电影的本质当然很重要,但是营销、发行、宣传,在当今的电影市场至少要占50%的比重。以《冈仁波齐》和《飞越老人院》为例,它们都属于艺术性很强的片子,但是营销和发行手段完全不同。除了主动找到核心目标观众之外,我们还用保底众筹的方式,鼓励院线经理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多给一场排片,哪怕是早上10点,或者晚上11点。当然,中国的电影院没有分出精准的院线定位也是一个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和一些资方共同讨论如何做文艺院线落地的事情,也会去和广电总局商量。

投:你怎么看资本在电影市场当中的角色,资本应该扶持怎样的文化产品?

L:资本的介入有利也有弊。前几年由于热钱涌动,导致电影市场质量层次不齐,结果是同质化的影片很多,于是观众的失望会迅速增加,不过现在资本已经越来越冷静。我认为资本的进入对电影行业反而起到了一个倒逼的作用,让演、投、制、宣、发,每一个板块越来越细分以及专业化,建立起行业标准。然后我们的电影行业需要更多地从服务市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资本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去服务编剧、导演、演员,服务项目,而最终的目的是服务观众。有了标准,中国电影产业才有可能往好莱坞那样的工业化去靠近。

投:以和力辰光为例,你是如何利用金融的概念,在影视行业建立标准的?

L:我们提供一项叫做“完片担保”的服务。它其实就是一个金融产品。这个概念不我首创的,在美国已经实行了100年了,但之前在中国还从未出现过。这项服务有多重的参与方,包括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如果购买了这项服务,万一你电影拍不下去了,完片担保公司要把它买回来继续拍完。有了它,会带来两个好处:一是从此拍电影可以从银行贷款;二是版权可以提前销售,可能还没拍,大部分成本就回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循环。我们用了3年的时间,首先在法律上打通流程,设定了各方的进入时间。现在这个机制已经初具雏形了,即将上映的《侠盗联盟》和《雪暴》已经完成了完片担保。

投:你认为哪些类型的电影是值得投资的?未来和力辰光有哪些计划?

L:我认为动画电影和悬疑惊悚电影是最近几年值得发力的类型。因为今后的电影类型需要更精准,对于受众的定位要更加细分化。而许多“小而美”的细分领域目前还是蓝海,如果能发展好,对于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好莱坞的视听震撼是有美国电影产业强大的工业化做支撑的,而目前的中国电影如何与好莱坞抗衡?我觉得就是真挚的人文情感,就是讲好故事。

投: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电影人,在创业的过程当中是否会遇到困难?

L:要让行业信任你,你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一些过往的成功案例会加分,但最主要的是,当你的确是很真诚地在做一件事情,其他的人也会被你所感染。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慢慢认识,再到信任,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像做《小时代》的时候,我们被行业内、行业外一起痛骂。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所有的创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没有中间值,而这两个结果都是我应该面对的。

第一财经网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 , 不代表本网观点。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