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叶万红:这不是简单的小隐,也并非容易抵达

第一财经 2017-08-15 13:38:00

责编:孙祺

从千岛湖市区前往青溪村的路上,工地林立,大都是城市风格的别墅工程,正在搭建的工人汗流浃背,知名地产商们立起一面面墙高的广告牌,显眼标注着黄金地段这类的关键卖点,场面很是热闹。

户外温度36度,将新浇的柏油马路晒到冒火。从千岛湖市区前往青溪村的路上,工地林立,大都是城市风格的别墅工程,正在搭建的工人汗流浃背,知名地产商们立起一面面墙高的广告牌,显眼标注着黄金地段这类的关键卖点,场面很是热闹。对比此次探访的主人公叶万红,却另辟蹊径,选择将自己的首家民宿,藏在了一个“可以到达,却不易到达”的地方。

寻路乡村

“山居时晴时雨,桃子正是采摘季节,小聚会来一场自助烧烤最好,路边的野兔应该是迷路了。”

抵达青溪村永坪时,山居的管家先生正驱车守在村口的大石碑前。由他接送带路,很快转进盘山小道,山路蜿蜒曲奇仅可容纳一辆小车通行。驶过半山腰的狭窄弯道,不时路过几座村民的居所,左绕右转间,发现左侧山坡上桃林茂密,树上沉甸甸挂着大只蜜桃,烈日下毛绒绒的粉红色表皮在发光,几乎触手可及。正垂涎间,车子开始向后退,原来是好让前方果农家的运输车先行,进城送今早采摘的油桃。“这可是座花果山,3000亩桃林产各种桃子,还有枇杷啊、杨梅啊,最适合春天赏梅秋天品桂。”耐心地等村民将大筐桃子码好装车,管家跟村民熟娴的打过招呼后再次上路。

当盘旋而上的小路看到尽头,漂亮的黄色夯土建筑突然出现时,此行目的地到了—千岛湖地区唯一一家湖景民宿“青溪山居”。山居的主人叶万红正从这外观质朴的小楼中走出,身着棉质衬衫的他一头短发,个子高高,略黑的脸上带笑,说话略有江浙味道,声音清亮温和,让人心生亲近之感。

我们拐进院落深处的凉亭内坐下,依傍着两平方米见方的长形水池,阳光透过山坡上的排竹照下来和潺潺水汽混合成一个交替的场,驱散炎热。远方是开阔的湖面,呼吸间充斥山林清新的空气,入目都是纯天然的草木与山石,一下子把惬意精神暴露无遗,很难不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果然,叶万红对《归田园居》信手拈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以为,这不仅是反映了城里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乡村情怀和乡愁情结。“我虽是杭州土著,但从小在萧山农村长大的,现在那里经济非常发达,但是环境却不再宜居。来到这里,将这些山清水秀的原始物业一番改造后,从前的乡间生活好像又回来了。”

如今的停留,正是因为曾经在路上。大学期间,叶万红爱上了徒步旅行,从此全部兴趣都放在户外运动上。2008年,他和好友老郑等人合力,创办旅行社交网站“游侠客”。平日除了自家经商,他一直游走于世界各大风景胜地,并亲自领队,开发出无数小众的风光旅游线路,几乎一半的时间在外奔忙。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这座离千岛湖城区不远却隐秘与世的村落,当看见远处波光粼粼的千岛湖和大片闲置在山中的夯土古民居时,顿生一股莫名亲切,打小向往的田园梦苏醒了。

他立刻知道:就是这里了。

不久后,叶万红成功与政府谈下青溪村20栋老宅子的使用权,并且一签就是30年,还包括了3000亩漫山遍野的果园规划。从此,这片坐拥桃林的山坳村落成了他心中的又一处牵绊,并让这位向来潇洒不羁的游侠,心甘情愿的留在乡间隐居起来。

乡村的另一个天性,是与城市的距离。这份距离,激发了城市居民内心那隐秘的热情,点燃一丝逃离城市的念头。渴望远离熟悉的环境,寻一方安逸的人迹罕见之处,避开喧嚣回归桃源世外,在乡间别墅小隐。叶万红逐渐意识到,自己打造的这片田园,其实是城市病患者的一剂良方。

“其实大部分的城里人都有一个田园梦,但是很难实现。”经历过游侠客的创业历程,又迎来民宿旅游市场突如其来的火爆。叶万红天性中保有商人的机敏,再次发挥自己将爱好做成生意的一贯作风,决意做大民宿行业,并萌生出一个新的理想:为与他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隐居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角色中找到平衡点—成为一名“诗意田园”的民宿主人。

理想的线索也从千岛湖、宁波这些他熟悉的江浙城镇,蔓延至整个庞大的中国乡村。他开始频繁穿梭在城市和乡间,并尝试着对比两者在自然环境和文化间的不同,不断寻找幽静村落。按照他的理想,每座符合自然环境与文化积淀要求的乡村,都将有机会出现民宿经济,未来还将为城市与农村发展平衡提供一份助力。

作为民宿产业接轨乡村建设的第一波倡议与见证者,他无时无刻不参与其中。在民宿这条到达通往理想田园生活的隐蔽途径里,叶万红享受着与朋友们共建“理想田园”的认同感。“乡间山好,水好,空气好,吃的都是当地的新鲜食材。在这种自然环境下,未来我可以无所畏惧的老去,希望更多人可以这样活。”

理想务实

“你熟悉的青山绿水,可以是金山银山;你记忆中的淳朴乡村,其实是藏宝之所。”

尽管渐入不惑之年,尽管团队里的90后们都爱叫他老叶,叶万红显然距离老去还甚远。

和一些立意隐居的民宿主人不同,从事网站创业的他,自己就离不开互联网,于是早早为山居装好最快的光纤,保障对外沟通的顺畅便利,令年轻人们也能适应清幽的山居生活。前期改造阶段,他坚持保留旧居原本的土黄色外观,不做任何刻意的雕琢、修饰,因为“自然才是最大的时尚”,院中的建材也尽量就地取材,小路上铺就着千岛湖边的鹅卵石,坡上围栏取自山上的杂木,还有从村户家找到的石磨盘,和老房子拆下门板做成的长桌一起,摆在他四处张罗找来的竹椅木凳旁。屋子内外都随意插着山上采摘的野花,别致得惊艳。每每从外面回来山里,总爱自己找个空隙,闲适坐下,泡一壶清茶,饱享眼前的青山碧水。此刻的他,心中自有浓郁,并不需要别人体会。

遇到客人寻过来聊天,他又是好客的主人,十分乐意敞开心扉的贡献出自己丰富的旅游经验与生活阅历,分享一些私藏的有趣徒步玩法。独处时安静,分享时欢愉,这是叶万红向往的状态。

是日,厨房为了迎接新客人的到来,准备了用早晨刚摘下的成果熬煮的桃汤。初到山中的人,一路探寻前来,晌午的太阳被树荫抵挡,口中桃肉鲜嫩多汁,搭着冰糖水,好吃到眼睛发光。

老叶眼中看到的山中宝藏不止于此。有着“水蜜桃之乡”美誉的青溪村,从初夏开始进入果实成熟的季节。桃子、李子、杏儿缀得果树都弯下了身,杨梅、树莓和琵琶在各处围墙绿荫之间探头。老叶学习当地农户的古法,和大家一起把采回来的杨梅,酿成香醇的佳酿。盛夏里,当地农户采摘筛选出饱满无痕的水蜜桃,一瓣瓣去皮切片,用土灶隔水蒸到近乎晶莹,交给大太阳去晒干,自制出纯天然无任何添加的蜜桃果饯。桃树身上分泌出来的美人泪(桃胶)也是宝贝。这些纯手工制作的农产品,日常可以作为伴手礼赠送给客人,其余则通过网络作为山居特产出售。“有一种说法叫做‘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其实我觉得这是共通的。”叶万红说。村子里世代变迁时光静谧。尽管乡间方言难懂习俗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一对温和善良的眼睛。

民宿刚建那会儿,当地不少村民带着好奇前来打探,现今其中一些人已经在山居里安稳的上着班了。做工的同时,老叶还鼓励他们开发一些自家的农产品拿来销售,并介绍客人去果农家中采摘游玩。眼看着山中越来越热闹,往来的人群和善有礼貌,自家收入也提高了,村民们对这片忽然多出来的民宿也变得越来越亲近。

在老叶看来,这些日常的照顾还不足够。“我们中国的灵魂也在乡村,城市里的很多人都是出身乡村。通过自己或者几代人的奋斗,定居在城市里面,但是其实文化的根还是在农村。我觉得用民宿的业态,可以改变一部分乡村。”

这里的“一部分乡村”,他解释定义为自然、交通环境相对比较优秀的旅行目的地。想要通过民宿的这种形式,把好的建筑形式、人文知识和优秀的人才介入到乡村,才可能吸引更多的城市人群激发大家对田园生活的追求,接着返哺到其他的乡村。”

光有好地方也不行。叶万红总在琢磨,如何让现有的生活变得更完整,接近大自然的本质。他很快确定目标:“团队很重要。游侠客需要的是骨子里面是流着户外鲜血的员工;而民宿建设需要的是热爱乡村有田园梦的人。”

让人欣喜的是,老叶遇上一批与他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首次网络招聘,很多90后大学生踊跃报名。老叶一个个聊过来,观察对方有没有热爱田园的天性。“只有热爱这个工作,他才会真心诚意爱这个地方,并与客人产生情感联结。”

这般细致打磨下组建的管理团队,真正是忙时利落,闲时净心。年轻姑娘们没事时,会自己下厨房琢磨几款新菜式和饮品,或者花心思将屋子内外装扮的美美的。工作即生活,很有几分逍遥态。

老叶刚上大学的女儿也刚刚成为其中一份子。暑假里,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叶治来到山居做义工,不分工种和员工们同吃住,几乎什么活都得干,想到好点子立马就做。傍晚进入堂间,小叶正与大家一起围坐在客厅埋首凝神,用泡沫纸轻轻将一一枚圆胖的桃子安置装箱,等待发货。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善于耕种最甜的水果,但默默无闻的劳作却让整个村落隐于群山,几乎被城市遗忘—直到叶万红带着山居参与进来,通过网络推广优势,令一个叫做青溪的村庄在物流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开始学会不再假手于人,将心爱的果实直接送往全国各地,并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山居如今的景象是叶万红希望看到的,一切都与自然有关。生活在这里,像一股清风。

当梦想中的一切,渐渐通过“青溪山居”变为现实时,老叶无比的高兴。最令人羡慕的是,他似乎从不会陷入任何矛盾之中。出发后的旅程,冥冥之中总能走向他的热爱—喜欢旅行,就干脆创建游侠客,变成事业。想要给自己一个乡村田园的生活,就包下山头干脆做大版图。最好可以大到影响一些人,甚至改变一些地方。

天赋行者

“我想,在每个人的心底深处,都有一份与大自然亲近的渴望。”

龙卷风游弋在茫茫戈壁之上,一时风雨袭来;很快又迎来烈日当空,远方的连绵雪山如同古时列阵般壮观排开;加速前进,画面迅速被茫茫一片云海所遮盖—在古道崖壁面前,时间从来都是呼啸不停,转眼做千古;然而,对于徒步的行者来说,时间仿佛又是静止的,变化的只有被他们留在身后的跋涉轨迹。

这是叶万红在另一个维度的生活,此刻他是作为“游侠客”而存在。喜爱徒步、溯溪、登山,环湖,热衷一切挑战身体极限的户外运动。如果说,开民宿是帮助其实现田园梦,不畏老去的捷径,那么户外徒步则是他抵达心灵自由之境的挚爱通道。

叶万红旅行生涯里最近的一次小高潮,是在尼泊尔境内徒步位列“世界十大徒步路线”榜首的安纳普尔纳(Annapurana)大环线。全程共用了15天时间,他和团队一起从海拔800左右的博卡拉(Pokhara)出发,徒步至海拔5416的世界最大垭口。一路上植被地貌异常丰富,从阔叶森林到高山海甸到寸草不生的垭口,近似垂直的高度变化带来绝美的风景体验;经过雪山、蔚蓝湖泊以及荒漠与河谷,还有多个各具特色的小村落和不同民族。几乎将尼泊尔的山地都走了个遍,每一天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徒步的时候,思维最是活跃,很容易产生灵感;身体保持在自己的运动节奏里,也不会很疲惫。”回想与旅行有关的往事,他神情相当灿烂。

从大学里爱上户外运动起,无论多忙。叶万红一直坚持每年完成几次徒步。回到山里头他也经常走,从山脚一直走到山顶。从不同角度看千岛湖风景,倒是开放出几条很不错的徒步小道。

能将少年时的爱好坚持发展至今,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叶万红擅长于将自己向往的生活与商业模式结合,变为成功的事业。

从旅行团队到组建中的民宿团队,历数叶万红的游侠岁月,他已然带领着不同的伙伴们,连续攀越过一座座风景各异的山峰。眼下的乡村民宿项目是叶万红踏上的又一段新征程,整体愿景还没有完全实现。其中最为重要的,正是作为同伴的一位位“民宿主人”。

2014年,叶万红首先提出“民宿主人”概念。“多数民宿的主人都抱着‘这是一种理想,一种情怀”的心情在创业,但情怀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运营不善成为民宿市场普遍的痛点。”生意人的天性让他心生警觉,决定以“民宿主人+专业运营团队”的商业模式—将民宿建设中,日常繁琐的运营工作委托给专业团队,把大量的民宿主人释放出来。当开一家民宿变成轻松愉悦的事情,现代人的田园梦也将不再只是乌托邦。

有趣的灵魂总会相遇。青溪村山上一共20栋楼,已经引入了6位民宿主人,他们中有大学教授,有艺术家,也有IT业的精英,都是曾经的客人。“一位浙大园林设计的陈老师,在山里住了两天,和我聊了一晚,回去了以后就决定要一栋楼,亲自设计建设。”

当探讨到选择民宿主人的分寸时,他说热爱是基本态度。“对于民宿来说,主人最重要就是赋予房屋以独特的个性与灵魂。建成之后,你可以选择自住,也可以全权委托专业团队打理。我们再以合理的经济分配方式划分利润。这就是我想为民宿主人打造的‘诗意田园’。”积极的反馈,让叶万红对民宿主人的招募信心十足。

现在,需要叶万红直接处理的工作并不多。新组建的民宿团队,专门帮他检查一些工作的执行情况。当某个新项目的选址地需要最终确认,或者是重大的投资和方向性的,他便会亲自跑过去看并做一些前期的调研,核查他得到的汇报情况跟落实的情况是否一致。除了这样实地考察的工作外,他主要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我们花了四年时间,才把旅行产业的团队组建好;民宿产业的团队确实还在组建阶段,但估计再有一至两年的时间,这支团队会很强很年轻。”

创建这样一个全新民宿体系,在各地山清水秀的乡村里复制扩张版图,其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成就感,带动的显然不仅仅老叶一人。千岛湖要打造两条骑行道,其中一条就在青溪山居所在的这片永坪山上。进山的路行车狭窄,用来骑行却最合适不过。打包桃子的工作结束后,小叶转身又和管家提起要在山间多安装几处指示路牌的事情,一群年轻人认真讨论起选址位置和牌子的大小。一旁的老叶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独自返城。次日游侠客在上海组织举办了大型荧光跑活动,他要赶在傍晚的时候抵达人民广场,和上千名跑者一同出发,手持荧光棒用步伐点亮又一座城市。

对话叶万红

投 :你一般自己都怎样旅游?

Y:最近一次是在今年5月。我们深入到乡村,走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圈子里,应该是这样子。我觉得旅行它不仅仅是看风景,其实也是一种修行。我们一直认为饱眼福的风光是旅行,到一个地方就为饮一口清泉、吃一道美食、和当地人聊一聊风俗,这更是旅行生活。

投 :为什么说旅行是一场修行?

Y :我想表达的东西很难用语言形容,更像是自己头脑深处的一种深层次的认识。

比方说,看的风景多了,自然而然你对世界的观念、对自然的崇敬,会让你整个人变得不一样,这些东西是很难从书本里学来的。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我以前一直去走川藏线、去转山、去看梅里雪山,人这样走的越多,越会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大自然的可敬。当你将自己完全置身于纯粹的自然环境之中,就回归了我们身而为人的本性。

又好比现在做民宿的项目,或者是我以前做旅行的经历,实际都是自我修行的过程。

投 :田园梦想是一直有,还是后来产生的?

Y :我从小就有这个理想,希望能够在接近大自然的环境中,轻松舒适的过活。

但真正动手去实现,应该是七八年前。那时民宿慢慢的兴起来,我们自己会去大理、丽江,包括去莫干山体验。然后开始向往以一种田园生活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未来。而且像我是做互联网的,其实今天待在山里和待在杭州城里面没有太大区别,所有的工作都可以远程完成。

投 :有没有觉得民宿给你带来什么收获?

Y :有啊,很多收获,概括讲有两点。首先,我自己包括家人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父母很爱到山里小住(笑)。其次就是民宿里能够接触到的客群之广,是你想象不到的。现在选择住民宿的,还属于小众精英人群,我可以跟大家分享我旅行经历,他们也会跟我探讨整个运营的经济模式,社会科技的进步,包括我最近很感兴趣的人工智能话题,大家都能进一步深入交流。成为民宿主人后,我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了,其实很好的。

投 :是什么让你一再地选择将爱好的生活方式变成事业?

Y :首先你要有自信,你爱好的事情或者生活方式,肯定也有别人跟你同样欣赏。然后勇于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尝试,当这件事情是一大群人的共同爱好时,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商业模式。我觉得按照我们“民宿主人+专业运营团队”的方式做下去,大量的高知人群被带入这个场景里面时,会对当地的经济、人文甚至社会结构都产生积极影响。未来民宿产业将有能力为中国的乡村带来一些改变。

第一财经网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 , 不代表本网观点。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