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重点城市高校在校生比较:广州第一,但京沪实力更强

第一财经APP 2017-08-31 21:25:00

作者:林小昭    责编:李秀中

从在校研究生数量看,北京以29.2万遥遥领先,上海14.5万紧随其后。

今年以来,武汉、西安、长沙等地纷纷提出吸引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并出台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举措,人才争夺战正进入白热化状态。

对这些城市来说,在吸引人才过程中,本地的在校生无疑是最重要的一块。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对就读的学校和城市都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如果所在的城市有较好的发展机会和不错的待遇,那么就读时的城市的可能性就很大。

那么,哪些学校的在校生最多?哪些学校的科教资源丰富?一般来说,直辖市、省会城市作为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中心,拥有的高教科研资源也最为丰富。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梳理发现,目前广州的本专科在校生达到了105万,位居各城市首位。在研究生方面,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位居前五。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地统计公报的口径差异,部分城市的在校生数据没有具体分本专科和研究生。另外,个别城市如沈阳和大连采用的是2015年的数据。

广州在校生最多

从全国范围看,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是高等院校较为集中的六座城市,每年招收大学生数量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根据教育部2016年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全国共有高校2879所,其中武汉有89所、北京91所、上海64所、广州81所,南京53所、西安63所,六城共有高校441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约15%。

这其中,2016年,广州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30.38万人,在校生105.73万人,毕业生27.68万人,在校生数量位居各大城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本专科在校生数量超过100万大关的城市。即便是加上在校研究生的数量,广州也仍然位居首位。

不过,尽管本专科在校生位居榜首,但是广州的高教科研水平仍有诸多欠缺。尤其是在衡量高教高端的部分——在校研究生数量方面,广州不仅远不如北京和上海,而且也排在了武汉、南京和西安之后。

也就是说,广州的本专科数量虽然高,但其中高职大专部分占的比重非常大。例如今年广东考生75.7万人,规模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河南省,但是能上一本的比例很少。而进入高职院校的比例非常高。

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2013年,广东全日制专科在校生68.76万人,占全省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40.2%。当年,全日制专科招生数为24.6万人,占全省本专科全日制招生总数的46.8%。也就是说,当年广东高校招生中,高职学生占比接近1/2。

2016年广东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为72.8万人,较2015年增加了2.1万人,增幅近3%。而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和教育文化中心,高职院校在校生占比也基本与全省吻合。

一般来说,高校招生都有一定的在地化比例,往往办学层次越低的学校,在地化的比例越高。尽管不少高职大专院校也有面向全国招生,但相比重点大学,高职大专院校本地化的比例相当高,来自本省的学生占据大多数。

广东的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一直为教育界所诟病。全国人大代表、中山纪念中学校长贺优琳曾多次公开谈到,广东高等教育滞后,与经济强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广东的孩子读不到好大学,已被严重边缘化。广东是一个人才就业大省,但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上好大学,导致本地学生在就业中被严重边缘化,本地学生在就业中竞争力不如外省的学生。

教育专家、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增俊对第一财经分析,从总体来看,广州的高教发展水平还是明显不如其他5个科教大市。一方面是历史基础原因。比如解放后,广东处于海防前线,大学较少,当时把中山大学拆分成几个学校了才有现在的格局。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广东经济崛起之后,并没有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发展好高校和学科,原有的学校没有做强,新的学校也没有建设发展起来。冯增俊告诉记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广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明显不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办教育比较需要花钱, “当时广东有领导就认为,‘孔雀东南飞’,把经济搞好了,人才就自然会来。外面大把人要来广东,还要花那么多力气去办大学干啥”。

“如果当时广东能用赚来的钱发展好大学和好的学科,现在广东经济发展优势就大多了。”冯增俊不无遗憾地说,如今广东的好大学太少,每年重点大学录取率仅略高于河南,名列全国倒数几位。虽然后来广东新建了很多高职院校,高职大专生的就业率是很高,但是在高端这一块还是偏弱。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说,现在广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但要完全改变高教落后的面貌,至少还需要十几年的时间。

 

表1:重点城市本专科在校生数量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部分城市的研究生数据没有单独列出,因此数据略有出入。沈阳和大连的数据为2015年数据)

四城研究生在校生数量超10万

与广州情形相似的还有郑州。郑州市2016年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市普通本专科院校56所,招生27.9万人,比上年增长8.3%;在校学生88.9万人,增长7.9%;毕业23.4万人,增长8.8%。

这其中,郑州本专科在校生数量仅次于广州和武汉,位居各大城市第三位。不过郑州全市的研究生在校生数量仅为2.3万人,这个与武汉、西安、南京、成都、重庆、长沙等地存在巨大差距。

这是因为,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高考生最多。数据显示,2016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总人数86.58万人,较去年增加4.53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但由于河南的好大学较少,目前河南的211大学仅有郑州大学一所,河南考生一本的录取率非常低,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只能上高职大专。因此作为河南的省会,虽然郑州本专科在校生很多,但是高教发展水平还是与科教大市有较大差距。

相比之下,衡量一个地方高教实力,最主要的还是看高水平大学。所以研究生招生点越多,在校生越多的地方,高教科研实力往往越高。

从在校研究生数量看,北京以29.2万遥遥领先,上海14.5万紧随其后。从数据上看,北京、上海的本专科在校生数量都是50多万,在各大城市中并不靠前,但研究生数量却优势十分明显。这说明目前京沪的高校中,以名校、好学校居多,高职大专部分占比较少。整体高教科研实力十分雄厚。

京沪之后,中部的武汉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了11.5万,南京为11.04万,西安为9.47万。在这五大科教中心之后,广州以8.23万位居第五。广州之后,重庆、长沙、天津、杭州和长春数量十分接近,都在5万出头。

表2:部分城市研究生在校生数量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成都、哈尔滨、济南等重点城市数据未公开,故在此没有纳入)

这种科教资源的分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发展的格局。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在计划经济时代,大量的高校科教资源集中在武汉、南京、西安等大区中心城市,比如华中开头的大学集中在武汉,西北开头的大学集中在西安。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孔雀东南飞,大量人才向东南沿海集聚。

“但现在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缩小,中西部很多中心城市发展都很不错。”彭澎说,现在高教资源丰富的大区中心城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正在逐渐重新捡回计划经济时代优势,并将这些优势盘活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武汉和西安纷纷提出吸引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计划,充分利用上百万的校友资源,吸引他们回归武汉投资兴业。今年初,武汉提出将校友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口和生力军,实施“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其中仅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就为武汉带回了近2500亿元的投资项目大礼。

8月19日至20日,首届世界西商大会在西安举办,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在大会致辞时寄语西安310万校友,希望大家都参与西安的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82届校友、263网络通信执行董事黄明生对第一财经表示,西安拥有大量的企业家校友资源,这是西安的宝贵财富。他说,人才培养的基地不一定是留住人才的基地。留住人才的关键是这个地方的人文生活,人才在这里的发展前景。所以要想留住人才,就得把优秀的企业吸引过来。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校友,更多的投资者到西安。但作为投资者,不仅有情怀,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要来投资,来的目的是为了有盈利,为了有更多的发展。”黄明生说。

在彭澎看来,下一轮城市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些科教大市对人才的争夺,也会倒逼那些原来没有这些优势的城市加快布局。比如深圳通过世界级的大企业如华为等来做平台进行研发创新,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科研成果转化率高。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名校设立深圳校区,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来提高高教科研力量。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非省会的中心城市,在高校科教方面与直辖市、省会城市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在五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以及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苏州中,在校生最多的是青岛,达到了34.1万,大连为29万。大连的在校研究生数量在4万出头,与省会沈阳较为接近,目前大连拥有大连理工、大连海事、东北财经等强校。青岛的在校研究生也有3.3万,超过了不少省会城市。

其他几个城市中,厦门虽有厦门大学这样的老牌名校,但厦门全市的在校生也只有15.89万。值得注意的是,厦门为数不多的几所公办本科院校中,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都是得益于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创办。此外宁波和苏州均在校生也均只有20万出头,城市发展最晚的深圳最弱,在校生只有9.19万。

对这些城市来说,如何利用大企业的平台和沿海良好的城市环境,加快研发投入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吸引更多的人才十分关键。以深圳为例,深圳的科技人员不多,它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也没有广州等科教大市多,但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远远走在广州的前头。深圳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培育了一个科技强区,一个南山区占了深圳的科技企业的60%以上。

彭澎说,现在内地的中心城市也在逐渐发展起来,与沿海的差距没有那么大。另外人才自身也会考虑性价比的问题,即待在哪里更划算。比如逃离北上深之后,也可以选择杭州、郑州等地,这跟以前的人才流向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表3:重点城市211大学数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