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至少要8个一线城市?不如说需要更多中心城市带动

第一财经APP 2017-09-12 17:12:18

作者:林小昭    责编:李秀中

如果有更多的中心城市也能赶上北上广深,对城镇化的格局和质量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日,民生证券副总裁、民生金融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在一个论坛上发言称,中国至少需要8个一线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外,天津、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重庆、西安、苏州、合肥等9个城市有望成为“新一线城市”。

这个说法在学界引起了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一线城市是房地产领域的说法。需要那么多一线城市,难道是希望更多的城市房价上涨吗?

不过抛开房价的因素,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全国经济的带动引领作用的角度来看,我国一线城市确实太少,太多的全国性功能过度集中在京沪少数几个城市。如果有更多的中心城市也能赶上北上广深,那么对我国的城镇化的格局和质量都有极大的促进提升作用。

什么是一线城市

目前市场上的一二三线城市划分最早是房地产行业提出来的。不过,尽管房价是一线城市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决定性标准,否则杭州和温州房价一度都超过了部分一线城市,厦门目前的房价也超过了广州。

目前,市场普遍公认的一线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因为这4个城市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产业发展层次,都是最靠前的。

衡量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划分,有几个重要的指标。

第一个指标首先是产业发展水平。一线城市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最为领先的地方,在现阶段的一大特征是,这些城市是互联网、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最为集中的区域。

比如深圳不仅有深交所,而且高新科技产业发达;上海有上交所,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不仅坐拥大批央企总部,而且还有中关村,金融和高科技实力十分雄厚。北上深不仅是我国三大金融中心,上市公司数量也在全国遥遥领先。

在产业的带动下,一线城市也会聚集最优秀的人才。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树华对第一财经分析,一线城市仍然具有先发优势,这种优势是其他城市暂时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在人才争夺上的优势很明显。

相比之下,二线城市有制造业,也有一些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周围地区。而三线城市的服务业就主要是服务于本地的生活服务业。二线城市能吸引到的人才,大多是来自本省其他地级市的生源,或者外省生源但在本市毕业的大学生,在吸引集聚人才方面明显不如一线城市。

其次是在辐射能力方面。一线城市具有辐射全国的能力,尤其是北京和上海,辐射能力是全国性乃至世界级的。深圳是全国的创新高地。广州也可以辐射到整个中南、西南地区。

第三是交通枢纽功能。一线城市具有国际性的门户功能。尤其是北上广,门户功能特别突出,三大航空公司分布在此。另外一线城市的高铁枢纽功能也很突出。相比之下,二线城市也大多拥有一个通达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机场,一个规模不小的高铁站、火车站。至于三线城市这方面就弱了很多。

第四,看人口的集聚效应。人口规模不是指辖内有多少人口,而是指主城区,连片在一起的规模。目前一线城市的主城区人口都超过了1000万,二线城市则在200万到1000万之间。

为什么需要更多一线城市

管清友关于我国需要更多一线城市的说法,更多的是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发展层面去阐述的。

管清友分析,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比偏低,有增加第一层级城市数量和规模的内在需求,“我们统计了一下,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只有约5%。”管清友表示,北上广深等第一层级城市人口规模约2000万。如果增加到8个,第一层级城市承载人口1.6亿。如果每个层级1.6亿,用六个层级可以承载约9.6亿人口,可以明显提高中国的城镇化率。

他认为,城市定位的提升可以吸引资本、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的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有利于增强规模效应与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城市融资成本更低,融资规模更大,可以更方便获得城市建设资金。

我国第一层级的城市太少,大城市的拉动作用不够突出,确实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尤其是一些全国性的功能和资源高度集中在京沪等少数几个城市,这也导致了京沪等城市的城市病问题。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一个论坛上分析,中国出现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城市原因之一,就是面向全国的服务性功能过度集中在一两个城市。以北京为例,其城市病问题的根源是集中了太多非首都功能,若把企业总部、医疗高地、最高学府等功能转移,在自身城市病解决的同时也能促进其他地区发展。

杨伟民表示,中国要解决北京这样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节点。

杨伟民说,中心城市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服务周边的主力军。小城市产业链不完整,对行业没有集聚效益,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不能够带动区域发展。因此要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在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我国的城市发展战略也有望进行调整,未来会把更多机遇分给京沪以外的大城市。例如,2016年G20峰会放在杭州举办。今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都是这种分散京沪功能的体现。

更多中心城市带动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打造的国家中心城市体系也是希望通过更多中心城市带动引领经济发展的体现。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

目前全国已有8个城市位列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和郑州。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负责同志介绍新型城镇化相关情况时表示,去年我国启动了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今年将规划布局中心城市,开展国家中心城市研究。这也意味着接下来国家中心城市有望继续增加。

一旦今年国家中心城市扩围,哪些城市希望最大?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分析,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区中心,比如西安、沈阳和南京应该都会入围国家中心城市。此外,一些经济总量大、产业发展走在前列的城市,如深圳、杭州的希望也很大。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说,中国是一个总人口接近14亿的大国,是美国、日本的好多倍,因此只有两三个国家中心城市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国家中心城市来带动。他预计,未来中国城市中心区人口达到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将达到10个以上,这些城市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不过,牛凤瑞认为,打造一批新的中心城市,分散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的功能,并不是简单地按照过去的大区中心模式来建设,因为如果继续把教育、医疗等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区中心,那么对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来说,不利于这些地方城镇化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也就是说,在建设更多的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促进区域公共资源均等化的实招,在产业布局、教育、医疗、金融资源等方面要考虑全国的均衡布局,才能促进区域的均衡化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传统的大区中心城市,杭州、郑州、合肥、长沙、福州、济南、南昌等省会城市以及厦门、青岛等计划单列市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牛凤瑞认为,中国一个省区的幅员和人口就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所以拥有一个500万到1000万的省会也很正常。

实际上,对于部分人口较多尤其是超过5000万的人口省份来说,如果有2到3个的中心城市引领带动,对于该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沿海省份通常拥有“双子星”“三子星”相比,中西部的人口大省大多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即省会,省会以外的城市与省会存在较大差距。

中西部的湖北、安徽、河南、四川等作为人口大省,城镇化率仍比较低,在未来这些地方的区域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过程中,仅凭一个省会是不够的,如何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样,拥有更多的中心城市十分重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