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众创空间将首入孵化器十三五规划 全国孵化器载体有望破万家

第一财经APP 2017-09-18 13:16:05

作者:周芳    责编:汪时锋

全国创业孵化器载体从1997年的89家发展到2016年底的7533家,每家在孵企业平均带动就业16人,提供就业岗位超过200万个。

30年前,在武汉市丁字桥路108号一座普通的居民小区内,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下称“创业中心”)诞生了。一座破旧的营房、一块牌子、一部电话,就是这家孵化器的全部家当。

全国创业孵化器载体从1997年的89家发展到2016年底的7553家,每家在孵企业平均带动就业16人,提供就业岗位超过200万个;培育上市挂牌企业1869家,总市值达2.7万亿元。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处长陈晴介绍,“十三五”期间,众创空间、加速器将首次纳入孵化器体系,全国孵化器载体力争突破一万家,建立海外孵化机构100家,创造就业岗位300万个,培育上市挂牌企业2000家。

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热力分布图

中国第一个孵化器从武汉起步

据“创新光谷”公众号记载,1987年2月,一份《关于成立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请示》出现在武汉市科委领导案头。文件落款为“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在当时,“智力密集”是个新名词,犹如今天的“人工智能”,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历史数据显示,1986年底,武汉高校职工总数达49374人,截止1987年3月,武汉共有自然科学研究机构468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90个。仅洪山区就有高校21所,中专26所,中央和省属科研机构22家。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科技人员“下海”创业举步维艰。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早期创办者之一龚伟表示,“如何对东湖地区民间兴办的科技企业采取某种配套的特殊政策,以便对其实行系统保障、扶持和引导,形成一种有利于这些企业发展的特殊的‘小环境’,刻不容缓。”

龚伟回忆说,为敢于走出体制创业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可以挂靠的“庇护所”,正是催生中国第一个孵化器的最原始初衷。

但在当时,很多人还觉得“下海”是不务正业,创业中心的广告在高校中引发了争议。但创业中心的筹备者们还是坚持每天一早就骑着自行车到附近高校的告示栏中张贴的“招‘蛋’入孵”的小广告。他们要学习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经验,办成北京四通集团公司那样的高技术企业,一年产值达1亿元,上缴利税达1000万元。龚伟说,“东湖地区如能办成一批这样的企业,则有可能从另一个途径形成武汉市的新兴高技术产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中国第一代激光专业毕业生孙文从武汉一家研究所出走,“下海”创立楚天光电子公司(下称“楚天激光”)。整整一年,他没有接到一个订单,全靠贷款苦苦支撑。得知创业中心成立后,孙文立刻搬了过去。

1987年,楚天激光成为创业中心第一批入孵企业,得到120平方米的免费生产场地,以及近100万元的贷款。1990年,创业中心又通过国家火炬计划申报途径,为楚天激光争取到了460万元的信贷支持,并联合数家企业成立担保基金为其担保。两年后,楚天激光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随即进入规模化发展时期。

如今的楚天激光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和工业激光基地。孙文感慨:“如果没有创业中心的全力辅助,绝不会有今天的楚天激光。”

“十三五”规划支持孵化器多元化发展

作为中国孵化器的发祥地,武汉市过去30年共累计建设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50多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5家,各类孵化服务场地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孵化服务体系。

东湖高新区更是在创业孵化方面大胆先行先试,探索了科技成果转化“四级跳”模式,推出“黄金十条”政策,推动全国高校成果转化“三权改革”。为青年科技人员创业融资搭建光谷“青桐汇”活动平台,3年帮助70余项创业项目融资20亿元,并得以在全国复制。近期,东湖高新区围绕加速成果转化和新经济发展的需要,首推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创“科技悬赏奖”。

不止于武汉,陈晴介绍,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孵化器的数量和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创业孵化载体7553家,包括孵化器3255家、众创空间4298家;累计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22.3万家,累计毕业企业8.9万家,其中,上市和挂牌企业1871家,占创业板上市企业的1/6,占新三板挂牌企业的1/10;涌现出科大讯飞、华中数控、中星微电子等一批知名上市科技企业,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陈晴透露,科技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发展规划》首次将众创空间、加速器纳入孵化器体系,完善多类型、多层次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具体来说,通过3882家众创空间培育创业团队,再通过8923家孵化器培育初创企业,进而通过3575家加速器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和大企业,最终实现企业挂牌上市,形成产业集群。

​​​​​​​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从孵化器大国向孵化器强国迈进,全国孵化器载体建设将呈现新格局,创业孵化载体力争突破一万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突破3000家,国家级孵化器1500家(30%创业孵化链条,40%专业孵化器);孵化绩效要达到新水平,50%孵化器要具有创业投资功能,60%搭建公共技术平台,70%从业人员要接受专业培训,80%形成创业导师辅导体系,孵化器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合作中介服务机构2万家;孵化器服务能力要实现新提升,力争创造20万个创业企业和团队,5万家毕业企业,R&D投入1000亿元获得有效知识产权20万件,创造就业岗位300万个,吸纳大学生就业50万人,培育上市挂牌企业2000家;孵化器国际化迈上新台阶,引进海外孵化机构100家,建立海外孵化机构100家,留学生和海外创业者10万人。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相关股票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