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对手宝洁将手中的大部分化妆品品牌卖给科蒂,联合利华却大举进入这个行当。
9月25日,联合利华宣布与贝恩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及高盛集团达成协议,将出资22.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78亿元)收购韩国珂泊亚化妆品集团(Carver Korea)。
“该并购将在北亚地区—这一全球最大的护肤业务市场中,显著增强我们的地位,并补充我们现有的产品线。”联合利华全球个人护理业务总裁乔安路(Alan Jope)认为。
官方资料显示,成立于1999年的珂泊亚集团2016年销售达3.21亿欧元、税前财务利润达1.37亿欧元。珂泊亚在初创阶段为韩国的美容沙龙提供专业产品线,现如今已通过销售旗下AHC品牌产品而成就了韩国增长最快的护肤业务。
珂泊亚集团有一部分产品供应到美容沙龙等场所,其他品牌包括SharaShara,VIVITO和Dr.MJ等,但这些品牌都没有正式进入中国。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相对较为熟悉的是旗下主要品牌AHC, 8月该品牌宣布与天猫国际合作。
行业主流观点认为联合利华的此次收购价格偏高。
2016年7月,高盛集团和贝恩资本收购珂泊亚集团大部分股份。当时,买卖双方没有对外公开收购的具体股权,一位熟悉交易情况的人士向路透社透露高盛和贝恩支付给公司创始人的价格是3亿多美元。当时对应珂泊亚的估值为6.75亿美元。
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刘颖告诉记者,韩国市面上有很多小型的化妆品公司,而这类所谓的小众品牌每年被并购的现象很常见,有些创始人甚至是连续创业者,卖掉了一个品牌再去重新做一个。
刘颖认为,目前韩国化妆品牌在中国的销售已经没有此前火爆,而联合利华在当下此次收购的韩妆品牌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况且这个价格还是偏贵的。”
“从PE的角度看(这一收购价格)偏贵。”资深行业人士、磐缔资本创始合伙人王茁则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但从大公司创新之不易的角度来看其实合理,内求不得只好外觅。”
2015年,美国宝洁集团大规模剥离自己美容业务,接盘者是法国科蒂集团。后者斥资100亿美元从宝洁接盘40多个品牌后摇身一变成了行业内排名靠前的巨头。
近两年,联合利华的业务一直在调整,收购了不少化妆品品牌。
记者梳理发现,仅2015年,联合利华就一口气进行了四次收购,分别将英国高端护肤品牌REN、美国品牌Kate Somerville Skincare LLC、美国护肤品牌Dermalogica、美国专业护肤品牌Murad收入囊中。
这些美妆护肤品牌也增厚了联合利华集团个人护理业务。“目前,在大众市场,联合利华比较叫得响的品牌就是旁氏和凡士林了。”刘颖告诉记者,“但这些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一直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对于国际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市场的消费力不容忽视。不论是宝洁、欧莱雅还是科蒂,这两年都在不同程度调整、加大在这一市场的投入和尝试。以科蒂为例,这家原本主打香水的公司在重构其业务板块后,也在中国市场尝试重新启动化妆品、护肤品扩张的策略。8月,科蒂将旗下的主打健康医学护肤的Philosophy引入中国,首选的渠道是天猫而并非线下实体门店,看着的或许似乎电商可以为新品牌触达到更多的消费者人群。
如今,联合利华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公司2015年收购的这些品牌目前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但2016年6月才收购的网红彩妆品牌Hourglass在9月就即可引入中国登陆天猫。据悉,Hourglass在2004年由一个美妆网红在美国创立,从价格上来看,定位在中高端。这也是联合利华的第一个彩妆品牌。2016年,欧莱雅、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外资公司旗下的中高端品牌在中国的销售惊人,销售量纷纷突破新高,而联合利华此次以“闪电”般的速度引入Hourglass或是基于此原因。
另外,2015年~2016年,由于中国政府对该大类产品进口关税税率与消费税率的调整,护肤品和彩妆类产品国内外价差缩小幅度明显,分别由2011年的84%下降到2017年的19%和21%。这一税率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国际化妆品公司的价格比早前要“亲民”一些。
对于联合利华来说,这也许会是一个机会。
“并购六条”发布后的北交所首单审核类重组项目。
《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市公司合计新增74例重大资产重组,其中主板45例,科创板29例;新增508单小规模并购。
尽管目前的关税问题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但业内仍然期待看到骨科和介入心脏病等领域发生更多并购交易;重大的并购标的预计将逐步转向上市公司。
《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显示,由于分子量较大,EGF在正常皮肤屏障条件下较难被吸收,一旦皮肤屏障功能不全,可能会引发其他潜在安全性问题。
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的实施为免税行业带来新动力,但也暴露旅游零售业务在价格体系和渠道管理方面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