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阅读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孔子清晰明确地知道,他的时代即将到来

第一财经APP 2017-10-08 08:30:32

作者:王大毛    责编:罗敏

孔子是为下一个时代做好准备的先行者。就结果而言,他的成功不亚于摩西、耶稣、穆罕默德,所以说孔子认为他坚守的理想注定不可能实现肯定不对。

一、孔子为谁感叹?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一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弟子围坐在孔子身边。孔子提议:“是不是因为我虚长你们几岁,所以有些话不敢跟我说。但我知道私下里你们总会说:‘没人赏识我呀’。好,假如现在有人赏识你,请直言你们将会怎么做。”

子路脱口曰:“假如有这么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周边几大强国之间,又面临粮食饥荒之困,——假如我奉命做这个国家的宰相,需要三年时间,可以巩固其军备,完善其制度和道德建设。”夫子听闻,微微一笑。然后问:“冉求,说说你的想法。”

冉求对曰:“比如有一个方圆六七十,甚至五六十里的城邑(比子路的“千乘之国”小多了),假如我做此地的长官,三年可使其富足。至于礼乐之事,可以力邀擅长的君子逐步完善。”——冉求不敢说“国”,而且只谈自己专长的经济事务,还给母校老师和同学提供了工作机会。孔子又问:“公西赤,说说你的想法?”

公西赤答道:“我想说的事情不是我能做到,而是愿意在这个方面学习的东西。具体说就是,在宗庙祭祀典礼,或者诸侯会盟大典上,我希望能穿戴礼服,做一个小小的辅助君上为礼的傧相。”——公西华愈发压低身段,甚至不说“假如任用我”。孔子又问:“曾点是怎么想的?”(曾皙名点)。

只见曾皙,瑟声减弱,停下,推开瑟起身答道:“我和三位同学想法不太一样。”子曰:“又有何妨,各言其志而已。”曾皙曰:“暮春三月,换上春装,邀请成人五六位,少年六七人,沂河边戏戏水,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我赞成点啊。”

曾皙特意等三位同学走后,问:“夫子究竟如何评价他们三位同学刚才说的话?”子曰:“没什么,不是说了今天各言其志吗。”曾皙追问曰:“夫子为何讥笑仲由呢?”子曰:“治国的核心是礼,子路的话里没有一点礼让,所以笑他。”曾皙又问:“可是冉求说的就一国呀?”子曰:“方圆六七十,或者五六十的城邑,还不是一国吗?”曾皙又问:“可是公西赤讲的不是治国呀?”子曰:“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不是国政又是什么?他不过是假装谦虚,如果做这些事情都还算是小相,谁又是大相?”

孔子讥笑子路是因为他不谦虚吗?可是冉求不就谦虚起来了吗?公西华更是一躬到底“愿为小相”,孔子为何一点也没有鼓励这两人的谦虚?

更大的问题是:孔子赞与曾点什么?曾点没问。是因为他知道吗?既然他并不知道夫子为何不赞同三子,何以见得他就知道夫子为何赞与他?——我以为这就是孔子有意设置的谜语。

朱熹把曾点说得神乎其神,说他深得夫子言传的天道之本,融化于万物其间,不似三子追求的都是事物之末,曾点领悟到的是本。

程子曰:三子所言都是治国安邦之策,夫子并非不赞同,而“乐”才是夫子之道的至高境界,曾点高于三子者的就是这一点。——可是子路等三子意气风发之中没有欢乐吗?难道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还不如一个文人不做事守在家里安贫乐道更高尚吗?

以下听听我的想法:

如果不理解前一章“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就不会理解这一章的含义。《论语》章句的这种编辑绝非无序随意的语录体。理解本章有一把关键性的钥匙就是“为国以礼”。

孔子不赞许子路是因为他不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他不懂,还不知道自己不懂。

冉求聪明绝顶,善解人意,他迅速判断清楚了孔子为何讥笑子路。他说的既谦虚又强调了为礼的重要性。公西华更是圆滑,干脆只谈为礼一事,而且愈发谦卑。此二人缺少子路的那份率真,真是不可爱。

孔子真的认为畅游沂水就是君子的最高理想吗?非也。只是四子之言唯有曾点说的还算关注自我修行,不妨先从把这等小事做好为善。——在孔子眼中,四子都还需要继续修行,前三子表现出迫不及待于出道为官,再也不想继续跟老师学习了。只有曾皙还安于此道,故夫子与之。

《论语》中有两次“各言其志”,前一次是第五篇篇尾,颜渊,季路,孔子三人各言其志。孔子曰“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晚年回想起那次言志,三人的回答率真而精彩。如今颜回不在,孔子想再挑起话题,追忆颜回。可惜他一再说“大家不妨直说”,又一次一次点名提问,结果甚至连差强人意都不算,只能算是败兴啊。

假如颜回还在,何至于此?所以“夫子喟然叹曰”,并非曾点,而是不在场的那一人!

二、颜回是怎么死的?

《论语》文本里只字未提颜渊的死因。《仲尼弟子列传》说他29岁头发全白,早死,但没说死因。最直接的联想就是颜回是穷死的,这让我想起凡·高。凡·高38岁死,颜回再穷也应该比梵高好一点,凡·高经常挨饿但没被饿死,颜回应该也不会饿死。

我认为颜回之死是值得深思的一件事。

颜回闻一知十。听到夫子的教诲一声不吭,回家研修,曰“默而识之”。他承受了太多来自孔子的东西,就像吞下一只山羊的蟒蛇,只能静静地待在原地动弹不得。这样的人如何歌唱又如何舞蹈?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生没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或者完成一件事的快感。他就是一头任人装载的骆驼,最后被压死的。

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手段没有超出禁欲克己。颜回正好成为这一理论的牺牲品。谈及理想,颜回说的竟然是不夸耀不炫耀,——颜回凭着“不”怎能站立得住呢?孔子夸他“贤哉回也!”我替他担心,这夸奖是不是反倒绑架了他继续蜗居于陋巷,并最终僵化?“别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欢乐需要自我欣赏,如果颜回整天拿着把剪刀盯着自己的缺点这剪剪那剪剪,如何自我欣赏。

一日,颜回终于累了,感叹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他努力践行孔子的每一句话,然而不得其门而入。颜回既没有有用于世,又成了一个要命的家。女人完全受不了没钱,或者说她们不是受不了没钱,而是受不了自己过得低人一等。

还有一个置颜回于死命的原因,是他与孔子的关系。他超越不了老师,甚至从未想过超越。尼采说老师的最佳含义就是一座桥梁,我们跨越其上,抵达一个原本不可抵达的陌生之地,然后背弃桥梁,奔向崭新的天地。不懂得超越老师的弟子就不是好弟子。

——孔门七十弟子无一人想过此事。中国2500年历史竟无一人有此意志!全是仰视者卑微的赞美和叹息!

“我要拆毁这殿,三天后再重建起来。”——耶稣在耶路撒冷摩西的圣殿里如是说。

三、“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10.25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这一章,孔子给我们埋了一个谜语,迄今为止还无人猜出。

“色”,指“脸色动容”。小鸟看到人的脸色,一哄而起。“举”,一下子“飞起来”。在空中盘旋一阵之后,再次聚集于原地。孔子见此,曰:“这些山梁之间的小母鸟啊,真是懂得时令啊!”子路听闻,拿些吃食喂小鸟,小鸟闻了又闻,还是飞走了。

朱熹说,这里肯定掉文字了,所以读不懂。别硬解,硬解也是曲解。

钱穆大赞本章实为“千古妙文”!他的解读是:小鸟看到人的脸色不对,立刻知道飞走,这些小鸟多么懂得时宜呀!孔子以此教育子路:我们文人当向小鸟学习,回避不合时宜的乱世,保持自我洁净。子路听闻此言对小鸟多了几分敬重,于是拿些吃食善待小鸟,小鸟闻了又闻,还是飞走了。——钱先生号召文人们贵在拒绝引诱,不为所动,任凭谁也伤害不了他。

这我就要说两句不中听的话了。蒋介石当年逃往台湾,邀请钱先生同去,钱先生不为所动执意去了香港,可是后来还是拐弯到了台湾,而且住进了蒋在阳明山的私人别墅,这和他说的完全两样啊。

其他经典注本最流行的说法是:本章用意深邃,余音袅袅。所谓“余音”,就是说孔子一生是个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狗,就是不肯具有小鸟的聪明。他既想入世,又反复斟酌,最后一生不得任用,本章说的是他内心的彷徨与不甘。比如李零说,凡是心怀理想,在现实世界又找不到家园的人都和孔子一样是丧家狗。——这完全颠覆了第九篇“君子当建立强大的内心”的全部努力。如果孔子其实就是一条丧家狗,他的那些欢乐、他的勇敢、认真和发脾气,全都只是色厉内荏,装腔作势。什么“何陋之有”“三军可夺帅”“仁者无忧”他们是一点也不信的。

李零和钱穆说出的都是他们自己的生存境遇。钱穆说这章是“千古妙文”是在为自己的境遇遮羞,李零把他的《论语》读本起名叫《丧家狗》,和“唐棣之华”那种哀怨是一回事。今天的文人只关心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在这个时代过得更舒服一点”。他们真正可悲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生产。他们寄生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尊严是得到“有尊严的施舍”。他们的样板就是“贞观之治”,什么是贞观之治?就是皇上好吃好喝地请我骂你。他们很喜欢谈“言论自由”,但其实他们说的是他们的利益特权。他们这些法利赛人内心充满了各种贪欲,并注定因这欲望成为受制于人的奴仆。

下面是我的解释——

一群山鸡见孔子走来,立刻一哄而起。然而飞了一阵子,再次落下聚集在一处了。见此情景,子曰:“这些山梁之间的小母鸡呀,真是懂得时宜呀!”

子路撒下诱饵,这些山鸡闻了又闻,还是飞走了。——这章其实是一首四言诗,一共三行,每行两句。为了便于理解,作者最小限度地添了一个“曰”字。

这首诗是孔子自述他这个世界上的命运:当其来时,人群鼎沸,人们纷纷表示,这就是真理,也是他们将走的道路;当其去时,人们再次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子曰:“你们这些山梁之间的小母鸟呀!你们一直吵吵着要跟着走君子之道,可是终究不肯离开原地,跟我走一条更有趣的路呀!这里有你们太多的小幸福、小安适,以及与你们这些小幸福和小安适相配的小道德,我是败给你们了。”

子路不甘心,撒下诱饵。小鸟这次不再像当初那么冲动了,它们闻了又闻,然后飞走不见了。

福音书曰,神派他的儿子耶稣来人间走一趟,向世人彰显神的福音,劝诫世人走通往天国的光明大道。可是世人是怎么对待神派来的人的呢?《约翰福音》说“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这就是耶稣投向这个黑暗世界之光的命运。人们背叛他,应付他,表明跟从但在关键时刻与之切割。站在十字架下面的人有刽子手、叛徒、麻木者、充满了痛悔却不敢认同他的弟子。

耶稣说他的工作好比是撒种,有的撒在道路上,飞鸟来了就把它叼走了。(神的福音就这样与之擦肩而过)。有的落在浅土里,太阳一照发苗很快,然而根基很浅,时间长了也就枯萎。(这种人最初兴奋得不行,结果全都跑了)。也有掉在荆棘里的,成长中遇到特别多的困苦与诱惑,还是不会结果。也有掉在好土里的,结出果子,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他们彼此议论这光,或缅怀、赞叹、恶搞、质疑、研究这光,但就是不肯脱去暗昧的行为,换上光明的行装(保罗语)。

四、一个君子在人世间的处境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有一次子路在石门过夜,一大早赶回城里,结果城门还没开。守门人问:“从哪儿来的?”子路曰:“从我老师孔子那里来的。”守门人曰:“噢,你说的孔氏,就是传说中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之人吧?”

多数注经者高度赞扬这个把守晨门的人,说此人绝非等闲之辈,可谓一语道破孔子一生境遇的真相:——明知他的理想之高远,注定不为世人接受,却不肯降低理想的高度,委婉迎合世人的口味。

我以为这么解读这一章跑偏了。这还是那种“一个文人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今这个世道上”那种知识分子的腔调。孔子基本上没为钱发愁过,他也不缺荣誉,他的一生顶天立地,意气风发,极少有人比他更幸福。把孔子描述为“惶惶如丧家之犬”是多数文人自我境遇的寄托,他们把孔子树立成一生四处碰壁抑郁而终的榜样,好让自己躲在自己的怪癖之中抗拒一切改正和重生的机会。

而且怎么能说孔子的理想没有实现呢?孔子清晰明确地知道,他的时代即将到来,他是为下一个时代做好准备的先行者。就结果而言,他的成功不亚于摩西、耶稣、穆罕默德,所以说孔子认为他坚守的理想注定不可能实现肯定不对。

这一篇的主题是“一个君子在人世间的处境”,这一章仍然回归到这一主题,——他既知做不到仁智勇,但他的使命要求他必须做到;他不愿与这个时代为伍,却又不得不置身于他的时代。——“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是他参与现实世界的最佳方式。

明知其并无结果,却依然不放弃,这种偏执把他的人生转化为一场实验,一种艺术活动。谁敢于把他的人生当做一种实验,谁就超越了成功和失败。他求仁而得仁,他不再关心是否幸福、痛苦和孤独。

“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一种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这里的“艺术”一词指的是:面对生活的可怕本性宁可毁灭也绝不屈服的倔强态度。艺术教会我们宁可绝望,也绝不向命运和时代屈服。他反问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以打败一个敢于毁灭者的骄傲和自信?”——这种“艺术的力量”让我们从命运和生活的重压之下解脱出来,让我们在一瞬间释放掉心头所有的郁闷和不安。哪个读书人读到这一句不是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呢。

十四篇的结尾是苦涩的,也是美的。如果生命是我们真正拥有的唯一的财产和资源,如果我们注定要耗费掉这笔馈赠,那么把它视为一次实验和艺术活动吧,这是对待生命的最佳方式!

再读一段尼采吧,查拉图斯特拉说:

“兄弟们,你们以为我会为你们指出一条更容易行走的,也更幸福的路吗?不,我指给你们的路更艰难,而且,我将你们提升到高处,是把你们提升到命运的闪电可以直接击毁你的高度。”

“如今你们不知道人生的路怎样继续走下去,这就是最好的人生之路!我因此而更加喜爱你们!”

(本文节选自海南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超解论语》,由作者独家授权第一财经刊登)

《超解论语》

王大毛 著

海南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点击购买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