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inic Winkler先生在博世中国负责用户体验部门,将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落实到科技公司的研发、管理和生产中,对于一家在转型期的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博世在全球多个国家都设有公司,进入中国也已超过百年了。对博世来说,在中国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我们无法预知死亡。例如,像柯达、诺基亚这样的企业,它们有很多增量创新,也就是说每一代产品都有一点点创新。但在变革来临时,这样的创新无法拯救企业。作为胶片巨头,柯达最后却终结于颠覆性的数码时代。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追求革命,追求颠覆式创新。
想达到颠覆式创新,或者说是彻底的革命,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是技术,这是前提条件;其次是商业,提供经济支持;还有就是用户,这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即使你拥有最尖端的技术和最巧妙的盈利模式,但如果没有人使用你的产品,那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了。几年前,博世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实现颠覆式创新,必须深入了解我们的用户。
多年来,博世在技术上一直走在最前沿,商业模式也是可行的,但在用户方面,博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是用户体验部门所要做的。博世的理念是“科技成就生活之美”。说到生活,当然离不开人和情感,这也是用户体验部门所追求的目标。博世用户体验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同时在美国、印度、中国等都设有分部。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我们努力营造轻松舒适的环境,彩色的海报、供小组讨论的大屋子和墙上的贴纸,我们在这里头脑风暴,鼓励各种各样的创意和想法。
除了工作环境,员工的素质也很重要,得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用户体验。在我们部门,有心理学出身的人做用户研究,设计出身的人做人机交互设计以及工业设计、原型设计等等。同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有所不同,因此对当地人的了解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概念并不新,但博世对它有新的诠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用户,是走出去发现用户的痛点以及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去年,我们到非洲去了解各地的建筑工地,特别是目标市场的情况。我们观察现场并同很多当地人聊天。完成信息搜集后,我们开始分析——把信息点写在便利贴上,粘满白板,对不同地点、不同人群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头脑风暴,围绕人们面临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紧接着,我们在短时间内建模,让大家理解和试验我们的构想。
过去的几年,我们尝试了一些新项目,首先是eBike电动自行车系统。我知道目前在中国还没有普及eBike,用得更多的是电动车e-scooter。这两者不同之处在于,eBike是辅助动力系统,就像另一双腿在帮你踩踏板。博世eBike系统在欧洲已经很流行,我相信未来还会更普及。
大约7年前,我们做了一次大规模的用户调查,接受调查的分别是使用eBike和传统自行车的人群。当时的eBike在车把之间有一块屏幕,必须在屏幕上操作才能控制系统。但通过调查发现,当人们骑行状况不佳,比如路面湿滑时,根本不方便腾出手来控制系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车把上增加了一个小控制杆,使用者只需调节控制杆就能操作系统。控制杆虽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完全改变了骑行的体验,这就是我们用户体验部门想达到的效果。
每当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们会先集思广益确认方案,快速建模,通过模拟的解决方案对模型进行测试,收集用户反馈,反复测试不断完善,最终得到最佳方案。
还有一个案例是Kuri。今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博世旗下初创企业Mayfield Robotics公司首次推出Kuri。此后,Kuri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大博客推荐榜上,拥有相当高的口碑和人气。
有趣的是,Kuri的设计概念其实来源于我们的一个发现。此前我们做的用户调查发现人们有一个成见:机器人必须是会动的。现在有很多智能设备,比如某些品牌的智能音箱,它不会移动,就没人认为它是个机器人。这就是为什么现在Kuri设计成了能移动的。
此外关于Kuri还有件趣事:起初它是没有脸的,因为我们发现市面上一些有脸的机器人会让人感觉很诡异,它好像永远在看着你,但你可能并不想被监视着,所以我们一开始设计Kuri是没有脸的。但后来发现,如果一个没有脸、没有表情的机器人在家里转来转去,很容易让人心烦。但你的孩子或宠物在家闹腾时,你一般不会放在心上,因为他们眼睛看着你的时候是那么可爱,让你能感觉到强烈的情感。对于机器人也是这样,如果没有脸,它就没有感情,只能是一个物件。
因此我们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合作,为Kuri设计形象和表情,赋予它情感。最终呈现的Kuri有看、听、说等表情和动作,还能发出嗡嗡声,而且它在听到人们的指令后,还会给出可爱的回应,比如点头、眨眼等等,这让它能够像人类一样表达感情。
前面所说的用户体验,主要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感受,但事实上,用户体验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服务。
几年前,我们曾做过一个构想:未来的汽车售后市场最大的创新点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去做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出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非常讨厌在修车这件事情上浪费时间。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要等一会,工作人员才会来检查车,检查完又要等维修,可能过两天才能取。维修完成,至少一天时间就浪费了。对此,我们想出了一个方案:如果博世可以帮车主完成整个流程,不需要车主亲自出马呢?这听起来还不错,但我们得先考虑可行性。eBike的改进只需要不断的测试,但一项新服务的测试会复杂得多。在这个案例中,需要车主把车钥匙交给素未谋面的我们来完成整个维修过程。假如车主不肯给车钥匙,那么整个计划就不成立了。
我们在德国一个城市铺设展台,打出活动广告。如果顾客在现场获奖,就可以享受免费的车辆冬季保养,但规则是由我们来取车、检查、维修,然后送还。参加的人并不知道这是个测试,而我们想看看,有多少人愿意把钥匙交给我们。这次测试结果显示,不少人愿意交出钥匙,这和我们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于是去年,我们在美国正式开启了这项服务。
提到设计思维,首先联想到的是文化思维冲突。对于像博世这样的跨国企业,如何应对和融合多种文化推动设计思维的突破,这也是我们部门要做的事情。
首先,我们努力促进跨职能合作,营造良好的、鼓励创意的工作环境。不仅在我们部门,博世其他部门也是如此。我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一种以人为本的理想状态。
其次,像博世这样的大型跨国企业总是面临着挑战,甚至是一个小的新兴项目。比如Airbnb的出现,就给各大酒店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而博世也需要随时应对这样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创了一种模式,叫颠覆创新小组,来探索颠覆博世传统理念的方法,并从中吸取经验。我们向全球博世员工发出邀请,短短一周之后,我们收到超过2000个申请,从中精选了24个人,分成了4个小组,分别以博世4大业务板块为目标研究2个月,这2个月内他们不用管其他工作,只专心研究如何颠覆目标业务的现状。最终的脑洞风暴成果会在一年一度的博世用户体验大会上展示。
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无关创意本身,重要的是文化思维方式的转变。参与活动的24个人,他们亲身体验了设计思维,在回到自己工作岗位后,他们的想法、做法也会有所不同。正因为看到了成效,我们打算把这个活动继续做下去。
从卧室到客厅,驾驶或者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科技对生活的感知。每一次科技的创新都需要突破原有的设计思维,同时从用户体验中发现问题,发现变革之处。成就生活之美,博世在实现颠覆式创新的路上从未止步。
(一财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