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澳大利亚造?太贵了养不起!70年的汽车制造业已清零

第一财经APP 2017-10-25 23:01:48

作者:钱焜    责编:杨小刚

澳大利亚制造?太贵!福特、丰田以及霍顿,先后关停了在澳大利亚的生产线。

“最后的霍顿。”——10月20日,在南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通用旗下的霍顿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Holden,下称“霍顿”)Elizabeth工厂中,最后一辆出厂的通用车身前悬挂着这一标语。

当天,霍顿关闭了这家工厂,并停止了旗下所有的整车和发动机制造业务。据了解,该汽车厂的关闭将导致失去950个工作岗位,供应链上1000多个工作岗位也将丧失。

作为澳大利亚最后一家汽车制造企业,霍顿的最后一辆汽车生产下线,标志着拥有150余年发展历程的澳大利亚汽车(包括零部件)制造工业正式终结。

“目前的消息是,还没有汽车制造业要进来。”在澳大利亚汽车行业工作十余年的拉塞尔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后澳大利亚的汽车将全部进口。不过,他也透露,如果以后国家层面有补助的话,可能也会有品牌进入。

霍顿公司为最后一辆汽车下线举行仪式。(图片来源:霍顿官网)

“路上会有人夸你的车”

“总算松了口气。”第二天,当第一财经记者找到家住墨尔本的澳籍华人张鹏(化名)时,他显得有些庆幸。“之前也不太了解,20日得知工厂关闭了很担心汽车的维修保养问题,赶紧问了好几家4S店。幸好,维修服务的4S店还是照常运行的。”

他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将开了多年的途观卖了,换了一款经典的HOLDEN Commodore V8 6.2L。而这一款霍顿汽车则是其就职的公司、澳大利亚最大的电信运营商Telstra租赁给他的。

“澳大利亚有汽车管理公司,它们会从海外车厂直接订车,不经过4S店,然后批发租赁给企业,帮助企业管理它们的车队。而企业又会把车再租给员工,用税前工资按月付租赁费,包括保养费、养路费、保险费、油费等等。我可以租两到三年,然后把车还给公司,或支付一定的费用买下来。”张鹏表示,他可能会考虑买下来,因为他非常喜欢这辆Commodore。

事实上Commodore向来是霍顿最受欢迎的一款车型,没有之一。这款直译为“海军准将”的车型诞生于1978年,连续8年蝉联“澳大利亚最畅销中高档轿车”,至今已出了四代。这款车向新西兰、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右舵国家(地区)市场的出口超过10万辆。

说起他的霍顿汽车,张鹏便一下来了精神,开始滔滔不绝:“我这款车是经典款,也是澳大利亚本土的最后一代,以后都会去韩国或者泰国生产了。路上时不时会遇到有人夸你的车,甚至很多车遇到我的时候会主动让路,可见当地人非常看重这个感情。”

第一财经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这款车型可搭载V6、V8两款引擎。而Commodore V8则被众多赛车迷誉为“红色风暴”——在全球四大汽车赛事之一的V8国际超级房车赛中,霍顿V8 Touring赛车队曾多次赢得V8房车赛的冠军。

目前,由于这款车型的动力性能等原因,澳大利亚当地警车大量采用这款Commodore车型,其中包括便衣警察。同样居住在墨尔本的澳籍华人于林(化名)向第一财经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去年我们在洲际公路上开着自己的凯美瑞大约120迈,在上山顶的时候对面出现了一辆警车,我看着他从掉头直到追上我们,总共就用了5秒。”

150余年的情怀

虽然最终没有避免被“扼杀”的命运,但霍顿公司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不可谓不辉煌。

1856年霍顿公司成立,其创始人James Alexander Holden正是一位来自英格兰的移民,当时其业务以生产制造马具为主。

1908年,随着世界上第一台在流水线上大规模生产的汽车福特T型车的推向市场,“轻型小汽车”革命席卷全球。霍顿公司也在生产制作马具50多年之后开始转型,毅然进入了汽车制造领域。

此后,福特与通用两大巨头先后在澳大利亚设厂,霍顿成为他们的车身供应商。同时,霍顿还为墨尔本市政生产城市有轨电车。彼时的霍顿,是英联邦国家中最大的车身制造厂商。

真正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发生在1931年。当年,霍顿被通用汽车收购,并与通用汽车澳大利亚分公司共同组建“通用-霍顿汽车公司”,将触角延伸至整车制造、销售服务等领域 ,逐渐开始迅猛发展。

而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需要,霍顿开始生产坦克、飞机及发动机等战时装备的机会。这使其真正接触到了核心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另一方面,澳大利亚政府也战后在鼓励国内的汽车工业,本土品牌霍顿则成了重点扶持的对象。

从1948年的大规模生产汽车,到1962年第一百万辆霍顿汽车出厂;从澳大利亚全国十几家制造厂中的忙忙碌碌,到东南亚、中东及非洲等地频现霍顿品牌的身影,对于霍顿而言,虽然有辉煌也有低谷,但经历了150余年的发展,霍顿形形色色的UTE车型逐渐成为澳大利亚特有的汽车文化,深深地印刻在当地人的心中。

霍顿巅峰时期曾占据澳大利亚市场50%的份额。“我之前在这里工作了七八年,霍顿的工作生活已经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Mashell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于2015年离开了霍顿,“确实不太高兴,虽然我离开了(霍顿),但是我至今还开着霍顿的车,这代表了一种情怀。”他补充道。

曾经繁忙的生产线。

急转直下

从辉煌到走下坡路,霍顿的挣扎困厄也必然有迹可循。

早在2013年底,通用就宣布了霍顿将于2017年在澳彻底停产的消息。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Tony Abbott)称当天为澳大利亚制造业的“最黑暗的一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一项名为“巴顿汽车计划(The Button car plan,即汽车产业发展计划Motor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的政策打开了澳大利亚汽车制造的潘多拉魔盒。当时随着日系品牌竞争力的逐渐强大,澳政府本欲通过降低汽车关税,换取在澳大利亚设厂的日系车企加强与霍顿的合作,从而提升澳大利亚汽车竞争力。

但事不如人愿。人们很快发现,随着澳大利亚制造成本的一路走高,反而通过进口渠道向澳大利亚输出的产品竞争力更强,外资车企纷纷撤退,转移至成本更加低廉的新兴市场。据悉,日产和三菱分别于1990年和2008年关闭了澳大利亚生产线。

张鹏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澳大利亚有很长一段时间只有霍顿、福特及凯美瑞(丰田)是本地生产,其他全部来自于进口。

陨落至此,但潘多拉魔盒的连锁效应还在继续。外资生产线的撤出,导致澳大利亚汽车业相关岗位的缩减,失业工人则大量涌向霍顿。为了保证足够的工作岗位,霍顿决定扩大生产。另一方面,霍顿进行了资本重组,分为“霍顿汽车公司”以及“霍顿发动机公司”。

很快,不堪重负的霍顿开始丧失自主研发能力,逐渐沦为一家贴牌车企。以1982年霍顿发布的Camira车型为例,其累计亏损5亿澳元,7年之后就草草停产。

2003年,霍顿占据已久的澳大利亚本土销量冠军最终还是被丰田夺去。至此,霍顿汽车便正式走向衰落。其年报显示,2012年至2014年,霍顿分别巨亏1.53亿美元、5.54亿美元和2.55亿美元。

当然,在关闭了Elizabeth工厂之后,霍顿仍然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比如继续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汽车,然后出口至澳大利亚。据悉,Commodore的第五代车型将继续在2018年推向市场,而制造生产则会在澳大利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

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君迪)澳大利亚高级区域经理Loi Truong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澳大利亚停止制造汽车之后,对于霍顿而言,继续向澳大利亚进口带有‘霍顿’印记的车辆便显得尤为重要。”

尴尬的市场

“澳大利亚也许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汽车市场之一。” Loi Truong表示。的确,对于霍顿澳大利亚工厂的关停,乃至汽车制造业彻底退出澳大利亚的原因,下游的市场因素则是首当其冲。

6月27日,澳大利亚统计局(ABS)公布2016年人口普查统计报告。2016年澳大利亚常住人口为2340万。这一数字,约与上海的人口数量相当。

众所周知,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而消费者数量的孱弱正是其市场规模较小的原因之一。

ABS的数据还显示,截至2017年7月28日,澳大利亚乘用车保有量为1400万辆,为中国2016年汽车销量的一半;而2017年比2016年新增乘用车(注册)26万辆,甚至不及中国市场某一款车的销量。

另一方面,虽然市场容量不大,但其竞争却尤为激烈,一部分外资车企通过其较强的产品力逐渐蚕食了霍顿深耕多年的本土市场。Loi Truong透露,“单就乘用车而言,澳大利亚人仍有近60个品牌车辆可选,这十分令人惊讶。”

目前,霍顿因自身缺乏创新力,不但错过了SUV风口(今年6月,澳大利亚SUV卖出了创纪录的4万辆);而且过于专注大排量车型,也使其难以打出强有力的反击。

据ABS数据,截至2017年7月28日,包括丰田、马自达、现代等在内的外资品牌,均大幅度上扬,上述三个品牌注册量相较2012年分别上涨11.7%、40.8%、37.3%;而霍顿的市场占有率则进一步下滑,注册的霍顿车型为185万辆,占所有注册乘用车的13.1%,相较于2012年的16.1%,下滑了3个百分点。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的丰田,也处于入不敷出的尴尬位置,2017年10月上旬,丰田汽车关闭了运转了54年的澳大利亚工厂;此外,福特也于2016年关闭了其位于墨尔本的工厂。

本土生产的霍顿品牌牵系着澳大利亚人的情怀。

事实上,各品牌的制造生产虽举步维艰,并逐渐撤出澳大利亚,但随后它们均转而以进口的方式继续输出市场——由此可见,在下游的市场之外,上游制造环节形势则更加严峻,澳大利亚制造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品牌尚在,制造已亡。

Loi Truong认为,澳大利亚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过高。“进口车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与对手相似的产品,这使得丰田和霍顿难以在澳大利亚继续生产。”

“澳大利亚制造向来就没有优势可言。”对于上述观点,拉塞尔表示认同。他认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矿产等原材料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对于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而言,人工和房地产的成本明显“太贵了”。

除去上述人力及房租等成本因素,坚挺的澳元汇率及极低汽车进口关税进一步打击了本土制造,进口产品的成本优势明显。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