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江苏媒体报道,南京一位81岁的独居老人上周在死亡两个多月后才被发现,这引发社会对独居老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老龄产业方向博士后郑志刚向第一财经表示,应尽快把独居老人的助急和巡视纳入基本公共养老服务,减少或避免发生“孤独死”现象。
“孤独死”是来自日本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独居老人在身边没有人照顾的情况下突发疾病等原因孤独去世。日本由于生育率低,国民平均寿命较长,独居老人数量较多,“孤独死”的事件也屡屡发生。
在中国,随着老龄化的逐渐加剧以及独生子女一代家庭的父母逐步进入老龄,独居老人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总量达2.3亿人。根据国务院今年初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占总人口的17.8%,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老人独居化的状况外,《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报告》显示,约有四分之三的老人自报患有慢性疾病,高血压、心脏病、颈腰椎病是最常见的几项慢性病。
鉴于此,郑志刚建议,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独居老人的生存环境,应迅速将针对独居老人的助急和巡视纳入基本养老公共服务,避免独居人群遭遇孤独死的不幸。
他提出,目前对独居老人的具体情况尚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很多地区对于独居老人的底数都不掌握。因此,首要的是政府要开展老年人需求评估,明确独居老人的数量和分布。在具体的执行层面,可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各级卫计部门、老年协会等老龄工作相关部门都积极参与,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急救站等资源,来提供独居老人的助急和巡视服务。
据郑志刚介绍,对独居老人的助急和巡视服务已在部分地区有所推进。比如北京诚和敬驿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目前在北京市东城区前东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提供了助急服务。
在四川省金堂县,“一中心、多站点,重巡视”的养老服务也已经开始推行。
据第一财经了解,目前对于独居老人的界定还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单独居住的老人到底离子女多远才算是独居老人。对此,郑志刚认为,比较合适的说法是“一碗汤的距离”,也就是说,如果老人与子女居所相距超过二十分钟车程就可算做独居老人。而在广州市发布2014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数据中,将独居老人家庭定义为无论与子女家庭住址距离多远,只要一个人居住就可认定为独居老年人家庭。
地方政府、一些养老机构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未来的方向是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服务形态,破解养老服务落地“最后一米”的难题。
国务院新闻办介绍2024年国务院部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有关情况。
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带动作用,加强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彩票公益金按规定支持普惠养老服务设施设备建设和能力提升。
近年来,法院指定遗产管理人的案件数量有增加,一般为遗嘱确指定的遗产管理人或民政部门担任,但在担任遗产管理人后的管理遗产过程中,却存在大量细节问题,部分指定案件,也有悖该制度用于处理无主财产的初衷。
其他热点还有:“两新”政策加力扩围,央行发600亿元离岸央票稳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