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科技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科技巨头下基层医疗市场

第一财经APP 2018-01-03 22:28:11

作者:邸宁    责编:彭海斌

在资源短缺的现状下,医疗科技正试图从技术层面破解医疗服务供给难题。

多年以前,上海市嘉定工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蔡琦英接诊了一位骨折病人,当时,为了转诊到市级医院,病人自费20元打印了一张影像片子,路遇大雨,片子淋湿不能用了,病人只能回社区医院重新打印,或者到市中心医院再做一次影像诊断,无论哪一种,都意味着重复支出和时间浪费。

在资源短缺的现状下,医疗科技正试图从技术层面破解医疗服务供给难题。

如今,医疗科技帮助患者实现在家门口享受市级医院的医生服务。第一财经记者走访“联影-嘉定区域影像中心”了解到,通过远程诊断平台,病人在社区医院进行影像检查,30分钟内就能得到上级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不仅省去了在大医院排队的烦恼,同时避免了重复检查的费用支出。

事实上,看准基层医疗巨大市场,无论是阿里、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还是诸如联影等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均从技术层面开展了基层智慧医疗试点。然而,不论数据多么漂亮,找到愿意为技术付费的买主才是智慧医疗在基层广泛应用的关键。

30分钟诊断破局

在嘉定区中心医院的“联影-嘉定区域影像中心”内,汇聚了来自全区所有社区医院的影像片子。每当患者在社区医院拍片检查,影像资料就会传输至这里,由值班医生集中诊断。

通过云端输送、集中服务,影像诊断效率得以突破。嘉定区中心医院影像科医生梁凯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以往病人在中心医院拍片,等待诊断结果的平均时间是2个小时,而通过基层拍片、集中诊断的方式,医生可以在30分钟内将诊断结果反馈给基层。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2014年4月以来,嘉定区17家社区医院、7家二级医院和1家三甲医院组成了区域影像中心,并配置了CT、DR、MR等专用影像设备36台。至今,该中心已经累计远程诊断案例30余万份,日均完成报告1000余份,日高峰值达1600余次。

“通过技术手段,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到市级影像科医生的服务。”联影医疗软件事业部副总裁高川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对于疑难杂症,还可以继续与三甲医院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科技对医疗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效率上,更切实解决分级诊疗中患者持续涌向大医院的难题。“患者在我们社区医院拍片,由中心医院医生出具诊断结果,如果有疑难杂症,还可以通过三甲医院专家进行会诊,有上级医院医生做后盾,基层全科医生可以更有底气地把可以留下的病人留在社区。”蔡琦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同时,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科技的助力解决了基层影像科医生人力不足难题。一般情况下,培养一个影像科医生需要7~8年时间,由于基层医院收入低、缺乏晋升通道,影像科医生往往难培养、留不住。

“以往每个社区中心需配备2名放射科医生,而通过云端手段连接上级医院,基层医院不需要配备影像科医生,不仅缓解人员压力,也节省了医疗机构开支。”高川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支付方是关键

事实上,面对分级诊疗带给基层医疗的无限想象空间,科技巨头早已触及一线市场。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包括阿里、腾讯、英特尔、华为等科技巨头,以及联影、中兴网信等设备制造商,都利用AI、物联网等技术切入分级诊疗。然而,谁来为技术付费?

高川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目前,企业在基层试点智慧医疗主要有三种模式,包括 “政府投入、政府运营”,“政府引导、逐步投入”,以及“第三方投入、第三方运营(PPP模式)”。

以上述“联影-嘉定区域影像中心”为例,“政府投入、政府运营”成为有效运转的关键。嘉定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方云芬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要实现医疗科技在基层的规模运营,必须理顺各级医院之间的利益分配,为此,嘉定区采取了政府统一分配的方式。

“对于社区医院来说,采取收支两条线,所有检查费用上缴区财政,再由区财政统一分配;对于中心医院来说,按照诊断次数,区财政给予每次25元的补贴,补贴费用实际也来源于影像检查收费。”方云芬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

政府为何要付费?医疗科技带来的医保费用节省是重要因素。“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政府投入、政府运营。将来产生的运营费用可以通过远程诊断费用逐步收回,并且,远程诊断平台可以减少基层医院医生支出和重复检查费用,从而减轻医保负担,这笔账是划算的。” 高川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尽管医疗科技给基层医疗带来可预见的变革,仍必须看到,在非市场化条件下,给技术找到买方更多取决于政府财力而非运营效果。高川坦言,由于不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异,政企合作模式会有较大差别,“有些地方财政实力不那么雄厚,政府更多通过引导方式进行小范围试点,由企业来做后期运营。”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