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传染病重大专项总设计师侯云德:八十九岁仍坚持上班

第一财经APP 2018-01-08 13:51:53

作者:马晓华    责编:汪时锋

侯云德写过这样一首明志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当下,他最关心还是即将于2020年结项的传染病重大专项,到那时,他就91岁了。

1月8日上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侯云德是我们国家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技术总设计师,为专项实施倾心铸力的大科学家。他今年已经89岁,但是每天仍坚持上班,做很多的项目研究。”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一位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表示。

侯云德是我国分子病毒学的先驱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创者,是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引领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我国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总设计师。

侯云德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随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室工作。1958年赴苏联医学科学院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1962年回国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从事病毒研究工作。1983年晋升为研究员。1984年被评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同年任病毒所副所长,1985年任所长。1986年任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规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90年被收入英国剑桥和美国传记研究所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突然在全球暴发流行,5月即传入我国。这是一种新发传染病,没有诊断试剂,没有疫苗。在国务院领导下,我国及时建立了由原卫生部牵头,科技部等多部门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针对防控中各个阶段的关键性问题,开展全国多学科集成大协作攻关研究,取得了建立病毒检测方法、研制成功防控疫苗等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H1N1疫情控制作出了特殊贡献。

据报道,当时,侯云德作为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组长,亲自带领团队加班加点研发疫苗,他让人找来国内十几家制药企业的老总,要求各家企业按他提供的方法尽最快速度生产疫苗。传统的疫苗研发投产,少则半年,多则十年,见好几位企业家面有难色,这位80岁的老人激动地直拍桌子,“这是做疫苗,我不要锦上添花!我要快,要救人!”

在他的坚持下,新甲流疫苗在疫情发生的87天后被研制成功并投产,此前,世界上从没有一例疫苗是在流感还在大流行时就被研制出来的,侯云德创造了世界纪录。

“我国首次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还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侯云德说,这个研究成果是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成功范例。

据媒体公开报道,10年来,侯云德主导建立了覆盖我国所有省份的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通过这张网络,我国能够在72小时内对5大征候群约300种病原进行确认,对未知病原进行检测和筛查,从而使我国得以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2013年,我国首先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病毒很快就被防控网络体系在长江三角洲发现,不到1个月病毒被控制,至今没有传出国外。

2014年,中东呼吸道综合症再次向全球扩散,一例被感染的韩国人经过香港进入我国惠州,被网络体系快速发现,就地诊断隔离,未传染一人。

2015年以来西非埃博拉病毒流行,在非洲的外国人中中国人最多,但我国无一例埃博拉病毒的扩散。

侯云德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40余年,在干扰素及痘苗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建树,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1年,侯云德克隆出人类干扰素基因,1984年高效表达成功,1986年申报,1989年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干扰素问世,并应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和慢性宫颈炎。1992年及以后又相继被批准治疗乙型肝炎等多种疾病。上世纪80年代初,完成我国痘苗病毒天坛株以及多种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并有多项重大发现。

进入人生的第89个年头,侯云德体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仍每天坚持上网收集全球最新的科研成果资料,编制生物信息数据库,提供给重大专项和所里同事参考,从2001年到现在,算起来已经出了555期,加起来已有数百万字。

侯云德对“病毒”这个字眼,他的弦儿始终绷得紧紧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病毒时刻在变异,旧的还没退去,新的又变异出来,那可是会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一刻都万万不能放松!”

据说,侯云德写过这样一首明志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当下,他最关心还是即将于2020年结项的传染病重大专项,到那时,他就91岁了。“传染病防控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而降低艾滋病、乙肝和肺结核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是我的心愿,更是我的义务。”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