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全面两孩第二年,出生人口为何不升反降?

第一财经APP 2018-01-19 17:08:04

作者:王羚    责编:刘展超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第二年,预想中的出生高峰不仅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的双降,背后是育龄妇女数量的迅速减少和生育意愿的整体低迷。

就在人口专家为全面两孩后的出生高峰出现在2017年还是2018年而争论时,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上年减少63万人。同时,去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43‰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第二年,预想中的出生高峰不仅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的双降,这背后到底是何原因?

现实与预期的落差

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出生人口数量和人口出生率双双下降。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万人,低于2016年的1786万人。人口出生率也同样出现了明显下降,去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43‰,2016年这一数据为12.95‰。由于与之前预测相差甚远,这个数据甚至令不少人口学界人士感到意外。

在全面两孩政策正式实施之前,卫计委牵头进行了全面两孩政策影响生育的预测研究。根据最后完成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总报告》,2016年放开全面两孩,2017到2021年5年间增加两孩出生数将为171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40万左右。其中,2017年出生人口总量将达到2109.9万人,2018年达到峰值,为2188.6万人。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第一财经记者曾采访上述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他表示,由于政策目标人群备孕需要时间,所以全面两孩后出生人口的增加会逐渐显现,出生人口逐渐增加,高峰会出现在2018年。

但根据18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实际出生人口比预测数据“少了387万人”。在人口学研究领域,这样规模的差距算是惊人了。

生育堆积规模低于预期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前,有关方面曾担忧一旦政策放开,堆积了很多年的生育意愿会集中释放出来,导致出生人口规模飙升。也正是因为这一忧虑,中国的生育政策调整采取了从独生子女政策到双独两孩,再到单独两孩,再到全面两孩的三步走策略。但从实际上看,生育堆积的规模远低于之前的预期。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曾经在江苏等地进行过生育意愿的跟踪调研。她分析,此次全面两孩政策之后出现两个特点,一个是生育堆积释放迅速,之前各方预测,生育堆积会在五年左右逐步释放,现在看来要迅速得多。

“主要原因是政策目标人群中高龄育龄妇女比重比较大,这批人比较着急,再晚可能就怀不上了。所以从2015年十月份政策一放出风来就开始备孕,2016年全面两孩第一年就有不少人生了二胎。”郑真真说。

第二个特点是生育堆积的规模远低于预期。郑真真表示,过去预测生育堆积规模,是基于一个比例的生育意愿,比如多少人有生育二孩的意愿。最早的研究曾经把有生育二孩意愿的比例定为70%,现在看来跟现实差距太大了。

郑真真2017年9月在江苏做调研时发现,生育政策变化对个人生育行为的影响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更多人在确定要不要二孩时,其考虑更多是基于家庭经济条件和个人的具体条件。尤其是作为生育主力的80后和90后,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受政策影响的程度更低。

“全面两孩政策目标人群里面,一部分特别想生的在政策变化前就生了,一部分人不想生,还有一部分人想生生不出来,这样算下来,你会看到政策的影响力真的要比原来预想的要低得多。”郑真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一孩减少明显

根据国家卫计委18日公布的信息,去年出生人口中约有51%是二孩,比2016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负责人解释说,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婚育年龄推迟等原因。

目前中国育龄妇女总量开始持续减少,其中20~29岁活跃育龄妇女更出现悬崖式急剧下降。根据统计,到2025年,20~29岁活跃育龄妇女比2015年减少40%,这一变化将直接拉低人口出生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统计室主任王广州表示,一孩出生量下降明显,是去年出生人口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表示,一孩出生量下降幅度较大,可能是因为进度效应和生育意愿降低。如果没有全面两孩政策,去年的出生人口规模下降幅度会更大。

人口统计专家、华侨大学兼职教授姚美雄认为,2017年出生人口下降表明目前民众总体生育意愿已经非常低了,下一步应该把鼓励生育的政策落实到位,减轻生育人群的养育压力,以有效增加出生人口数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