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专题文章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格林威治到布鲁克林,穿越纽约精神领地

第一财经周刊 2018-03-29 16:59:00

责编:孙祺

屋子里唯一没有变化的,是墙上的那只雷鸟方向盘。

屋子里唯一没有变化的,是墙上的那只雷鸟方向盘。

最早,这种老式雷鸟敞篷车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自1955年起生产的一款经典豪华轿车,风靡1960年代的纽约街道。如今早已成为藏家珍品的车型,却不知怎的被拆卸下一只方向盘,并出现在了格林威治村东九街的这间公寓里,作为一件装饰艺术品,高高悬挂在一如既往纯白的墙壁上,经历几代房客,安然度过了这许久。

根植格林威治的纽约精神

这间挂有雷鸟方向盘的公寓,位于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东九街上,和它的左邻右舍一样,它昔日宏伟壮观的外观,如今已经显得有些平淡无奇。这里属于纽约曼哈顿南部下西城的一个大型居住区,东到百老汇大道,西到哈德孙河,南到休斯顿街,北到14街,名为格林威治村,是纽约大学也坐落于此。20世纪中后期以波西米亚首都和垮掉的一代诞生地著称,同时被视作美国自由精神的发源地。

正如巴黎左岸的拉丁区,自上个世纪末起,纽约的文艺青年们驻扎于格林威治村—这个被艺术家、激进分子、反叛者称之为家的地方。亨利·詹姆斯、艾伦·波、尤金·奥尼尔在此写下不朽名著;1961年,还是Robert Zimmerman的鲍勃·迪伦(Bob Dylan)放声高歌,僵硬、前卫、性感,在这个垮掉派作家、民谣歌手与各类边缘群体的大本营,他的第一场演出是在马克都钩街115号的“Café Wha?”咖啡馆进行的,用他的吉他、口琴和破嗓子,唱出1960年代的反叛之声,写下他的代表作《Blowin'in the wind》《Like a Rolling Stong》。

如今,在格林威治村一带散步很有意思。从第五大道起点处的华盛顿公园一路走来并不远,作为是前卫文化的代表,这里道路错综复杂,和棋盘式规划全然不同,也因此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绿茵覆盖下的道路上,各种防火梯老公寓并列一线排开,只有从不同颜色和木材装饰的门窗细节中,探究想象其主人的气质与模样。当有住户从门前的台阶拾步而来,俨然一副记忆中的影视镜头。行走其中,不由幻想窗户另一边住着的单身艺术家是否正沉浸在音乐中伏身创作。

事实与想象其实相距不远。当你闲逛至东九街时,不妨留意那排别墅中的一栋栋普通建筑—它们往往四层楼高,曾经拥有华丽的步阶与恢宏的大门,尽管已被改造为普通公寓,但其过时外表下隐藏在内部的丰富历史正浮出水面。在格林威治村还是一个兴旺发达,充满创造力的精神沃土时,住到一栋满是艺术家的建筑里并不算难,因为总会遇到很特别的人或新鲜有趣的事情,带w给人们一种一切皆有可能发生且还将继续发生的美好愿景。

当时,仅在第九大街一条街上就住着Dawn Powell、玛丽安娜·穆尔、阿斯托尔·皮亚佐拉、芭芭拉·史翠珊、莫里斯·森达克和吉米·亨德里克斯。1944年,艺术家Miné Okubo在东九街17号租了一间公寓,在那里完成了《Citizen 13660》。这个区域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攀爬着绿色藤蔓的红砖墙,收藏着纽约仅存的慢步调。摄影师堂·赫斯顿(Don Hunstein)在琼斯大街与West 4th Street的交叉点上,拍下《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的经典封面,迪伦本人与当时的女友苏丝·罗托洛(Suze Rotolo)相互依靠着走在纽约的大街上。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格林威治村依旧是纽约文化的中心地带,无数经典影片在此取景,经典美剧欲望都市中女主角Carrie Bradshaw的公寓就在村中的Perry St上,但不可否认的是,格林威治村最初吸引人的那些特征正走向中产阶级化和商业化,高额租金决定了只有大牌艺术家如爱伦坡到惠特曼等才能够承担在此生活。如今这里充满了各式极具风格的精品店,大部分居民为中产阶级家庭。

东九街上一栋希腊风格的建筑里,除了房主外,其余7间房常年只提供给从事艺术工作的人租住。布景设计师Jerry Schwartz自2012年起住进三楼,去年年底,当整个波西米亚时代格林威治村的遗迹都面临拆除可能时,他们没人舍得离开充满往日时光痕迹的家,“我们特别希望可以想办法将此处买下 来。”

随着波西米亚生活方式的消失,这栋满载一代纽约客对于未知生活的渴望与憧憬的房子或许不在,但没有人能忘记这里的生 活。

透过村中这些楼房上的窗户,讲述的或将不再是一个个搬进搬出的飘荡故事,但留下的人们仿佛代表曾经“迷惘的一代”,选定了最终方向,全意接受命运安排的前途与约束。这里不再有激进的运动,但还是有年轻的艺术家、歌手、喜剧演员、街头艺人活跃在此;撇开游客和金融新贵不谈,这里仍是一处能让人感到兴奋和刺激的场所。时髦的法国小酒馆里有香喷喷的鱼子酱炒蛋,大排长队的明星甜品店刚刚出炉了新鲜的杯子蛋糕,来自新泽西州的夫妇经营着一家夏威夷风情泳装店,不仅出售中国制造的彩色发圈儿和出自西班牙设计师的草帽,还展示着摄影师丈夫在俩人蜜月地斐济拍摄的大幅海浪作品。虽然已不再是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神话乌托邦,但变迁过后最新版本的格林威治村同样有趣,始终矗立在这座忙碌的城市中,承载一些人的过去,容纳更多人的今日与明天。

回到那极具田园风格的华盛顿广场,纽约大学年轻的学生们正在弹奏着吉他,小声絮语间偶尔大声歌唱。这里是格林威治村的核心,也是纽约的重要地标—正是这座广场的落成改善了格林威治村的环境,吸引了艺术家和自由知识分子们入住,才使之成为了纽约著名的反主流文化大本营。晚些时候,去Café Wha?排队观看精彩的乐队表演:这间外表不起眼的小型现场是鲍比·迪伦来到纽约的第一站,众多美国传奇音乐人也都在此登台过,对于音乐史的意义不言而喻。如今这里依旧热闹非凡人来人往,一周多数夜晚都有乐队演出。

曾有戏说,上帝创造了世界,又派莎士比亚和鲍比·迪伦(Bob Dylan)将它记录成篇。实际上,鲍比·迪伦在Café Wha?的演出并未持续太久,后来他在附近的多家咖啡馆里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天地,这段经历也被他写进了自传《Chronicles》中—这些嘈杂的小咖啡馆分布在格林威治村的不同角落,勾勒出夜生活的样貌,当然也成为了观光客们在夜晚聊以慰藉的去处。Caffee Reggio便是鲍比·迪伦迷们年复一年的朝圣地之一。如今它还开在老地方,印着白色店标的全绿门面设计经典且显眼,每日供应餐食直至深夜,总有美人爱坐在户外小桌旁。有趣的是,它声称全美的第一杯Cappiccino就是从这里卖出的,这无从查证的记录着实让人会心一笑。

不同于东方的融合审美,西方饮食体系中,咖啡从来不是配角。也因此,不同与国内的大部分咖啡店,美国的小咖啡馆一旦入夜,便似足了巴黎的小酒馆,只不过从杏子鸡尾酒换成日出曼哈顿,忧伤蓝调换作了先锋民谣。日常喝咖啡,自然无需到专门的餐厅或店铺,外带无疑是大都市金融区人士的首选,全球遍布的星巴克即是美国快咖啡文化的重要输出代表。不过在这里,更多人会选择到舒适的环境里静静坐下,感受不同手法下咖啡豆中诞生的魅力,有人选择手冲、研磨,有人欣赏拉花技巧,有人坚持只喝法式烘焙咖啡;并在这种看似更有格调的选择下,度过晨与夜。陈丹青在《咖啡苦不苦》一文中写说:“一晚上,从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坐到苏荷的咖啡馆,再从苏荷的咖啡馆坐到东村的咖啡馆,就好像看着钱和艺术怎么在这里看战。这个街区星星点点的咖啡馆就是战场,钱要买艺术,艺术不卖,钱一定要买,艺术就放下自己的东西,转身走了。”笔下对现世中艺术经济描绘实在生动形象。

不知不觉,一众咖啡馆早已不再是为落魄小说家提供写字桌的场所或只属于知识分子谈论存在主义的沙龙公社,而是演变成最为大众熟悉的消费艺术,为人类与艺术做交易提供了无数个舒适场所。

事实上,更迭的自然不止建筑、咖啡馆或者格林威治村,而是整个纽约。

人很有趣 城市才有趣

“纽约是一块吸引人才的磁石—人们从世界各地而来,试着在这里大展拳脚。”南希·斯佩克特(Nancy Spector),这位标准的乐观、热爱艺术的纽约客如此评价自己的挚爱。

身为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艺术总监,她管理着这个城市里最棒的一处艺术胜地,也深切感受着这个城市里不断发生的变化。

童年时代斯佩克特和家人住在纽约上州,最喜欢去的是表哥在格林威治村的顶层公寓,那里所有的商店、咖啡馆里都洋溢着明显的反文化社会思潮,让热爱艺术的女孩沉迷。多年以后,当她开始真正从事艺术工作时,她选择在布鲁克林区(Brooklyn)定居。同时,纽约的街区成为她反复探索的目标:从切尔西和下东区到布什威克和哈莱姆(Harlem),城市的角落成为她研究的作品。在她看来,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许多街道就像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绘画中的主题一样,漫步其中即能不断发现最美好的新事物。她钟爱苏荷区内勒德洛(Ludlow House)里舒适的皮质沙发和燃燃的壁炉,常去在离她家不远的布鲁克林公园坡(Park Slope)附近,和朋友们在户外享用美酒与芝士;想寻找完全不同感受时,她会去布鲁克林区威廉斯堡的威斯酒店(Wythe Hotel),这座由工厂改建而成的建筑被视作布鲁克林新风貌代表,钢筋铁骨红砖墙,霓虹交错勾勒。站在大露台望出去,人们得以换个角度,从容地欣赏曼哈顿的全 景。

这位漫步者显然擅长拥抱各种文化,尤其懂得如何艺术的享受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生活。身为居住在布鲁克林的纽约人,她见证着这个区域如何一步步成为个性的孵化器,吸引着从餐饮到音乐、设计和文化艺术等不同领域的人才。

艺术曾经在格林威治村得以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实惠的房价减轻了艺术家的经济压力,令艺术和音乐在这儿可以存活下去。尽管新时代,得益于科技进步,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并逐渐习惯通过网络沟通完成工作,但面对面交流与艺术社区显然依旧更受欢迎。很多自由艺术者由此“南迁”来到与曼哈顿只有一河之隔的布鲁克林,这里从曼哈顿的附属地转变为人们开启新生活的目的地。斯佩克特为此欣喜,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的到来给布鲁克林区带来了不断新兴的艺术与蓬勃发展。

步行穿过古老的布鲁克林大桥,你可以到达登波区(Dumbo),这里聚集着艺术家阁楼公寓和画廊。跨过东河(East River)从曼哈顿到布鲁克林,沿着Bedford Avenue为主街道纵向从西三街到西十二街,来到纽约本土未成名设计师们的天堂和时髦客的聚集地。涂鸦墙、复古复古、创意店、咖啡馆,林林总总的大小画廊充斥;再走得稍远一点还可以找到音乐工坊、诗社、小众书店和图书馆等,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区域被称做“文艺范儿的曼哈顿”。

在布鲁克林,你能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在自由地流动,仿佛在这里,一切都是可以被包容的,如同那只不知从何而来的雷鸟方向盘,一旦出现,便从此安身立命,丝毫不显突兀。从格林威治村到布鲁克林,从事艺术的人们依旧自我着、古怪着、有趣着,完全不在乎世俗眼光。

一间主打复古文艺路线的餐厅别具一格。老板Nina Brondomo肆意浪漫,使用大量Vintage家具装饰摆放,亲手打造出凌乱系舒适美学的典范,落到斯佩克特眼里也许又是一个艺术作品。

老板同时还是干劲十足的厨师,面包咖啡果酱甚至黄油,产品全部执着由自己制作。当简单粗暴的黄油果酱面包和搭配糖渍柑橘的法式奶油卷一同出现,再咬上一口核桃巧克力脆片配迷迭香海盐,只此一家的难得风味迅速俘虏味蕾,丝毫不逊于任何高级餐厅,反倒是多出来一份无可复制的美学耐人寻味。附近不算远,是Rough Trade,一家堪称巨大规模的工厂式唱片店,那儿不仅出售市面上难得一见的黑胶唱片,供应美食与自家调酒,老板甚至每周请来乐手现场Live表演,演出者不乏明星大牌,对志同道合的音乐发烧友来说,简直没有比这儿更棒的地方。布鲁克林的小众书店也都值得一逛,内容基本为平面设计,摄影,文学和哲学.还能买到很稀少的欧美插画集与世界各地的非主流独立杂志等。

此外,这些年,代表先锋艺术的画廊纷纷在布鲁克林的文艺花园中盛开。

威廉斯堡(Williamsburg)内聚集着多家城内先锋画廊、书店、艺术品牌店。画廊Figureworks的主人在此生活了20多年,他将自己的画廊视作为居住在这个社区的小众艺术家展出作品的场所,希望让出色的艺术作品在曼哈顿那些高档画廊之外依旧拥有一席之地。由青年Joshua Schwartz携友人与合伙人Kyle Smithh合力开办的画廊主打装置艺术,总不乏剑走偏锋的有趣装置艺术展览,幽默给力。二人为画廊取名“Moiety”,同样借“平等”之喻。

这种对平等的执着在这个社区比比皆是。威廉斯堡本地人总有着一股支持本地小商业的决心。一直以来,高端连锁都是这个社区居民抵制的对象。一干绞尽脑汁进驻的大型连锁商店,也必须使出各种花招来表明它们的本地化。流行欧美的连锁食品店Whole Foods就明确宣称只出售布鲁克林当地生产的农作产品及食物。本土的商店、餐馆则多数都是个体户,老板们乐意且惯于为社区邻里提供各种便利与融洽的家庭氛围,并主动在户外区域摆放座椅,以供路过的人们随时歇息与闲聊。

如威廉斯堡这般的新型社区创造了一种文化认同感,让原本联系不多的人们因为同一种生活理念努力而发生联结。这只是布鲁克林众多社区当中的一个例子,附近还有古老的意大利社区、拥有过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等伟大作家的布鲁克林高地等等。纽约的其他区域同样各具特色:上西区保留着波西米亚遗风;作家、诗人大多住在东村;布鲁克林公园坡有很多拖家带口的上层中产。这一有趣的人群自然聚合现象,代表着美国人引以为豪的社区精神,同时是纽约人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最适合漫步的街区

纽约看似被物质填满,大到让人迷失,却同时由理想、艺术和爱组成,生活自有章法。在这个似乎没有禁令的城市里,每个人其实都是活生生的指示符,引导着外来者按照此处的标准去思考与行动。

美术馆里,西装革履的老人会含蓄的指点你如何按照年份和流派欣赏作品,大都会博物馆里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eny)的个人回顾展被巧妙的安排在他所热爱的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房间隔壁,隐晦的引导你将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对比欣赏,理所当然又独具趣味。甚至曾有一名女士还编写了一本指南(Dear John,A Guide of Some of the Best Seats in New York City),分区介绍曼哈顿公共和半公共洗手间(共172个),附加简短点评)。偌大的城市里,拥有专门出版的厕所指南,纽约也算是独一份儿了。

而近些年最为媒体与民众所推荐的,是格林威治村附近的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一座由工业产物演变而来的有趣公园。

高地公园是由一条废弃铁路建造而出,是纽约旧城改造的先驱样板,其愿景主要由居民组织“Friend of the High Line”提出,改造出资人甚至包括传奇服装设计师Diane von Furstenberg在内的文化艺术界人士。

沿着1980年开始废弃不用的生锈铁轨前行,眼前绿意盎然,两侧满是看似无规则却悠然长成的花草植被,身着高线护园服装的园丁俯身劳作;其间陈列着各种不同形态、妙趣横生的新奇雕塑作品,漫步间自有长木椅供你休憩,停步时站定观景台上审视城市光景,体会这座城市里难得的惬意和闹中取静的闲适。

有别于占据城市腹地的中央公园,此处悬于空中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良好的视野,远眺可望见哈得逊河湍急的水流与沐浴夕阳中的自由女神像,近看可欣赏曼哈顿都市内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建筑和园艺都极富创新性,2.3公里长的步道两侧种植了数百种湿地植物:造型自然质朴的树木、藤曼、草本纠集着大丽花、鸢尾花、郁金香、天竺葵等等鲜艳花朵,在这条空中小径上见缝插针的肆意生长;古人吟颂的“树深时鹿,溪午不鸣钟”景象经过高度专业的人工设计,仿佛在此重现。

每年暮春时分,或是夏至秋收,是高线公园最美的时节,很值得漫步游走。即使是植被枯萎的冬季,在杂草丛生之间,面对记录着曼哈顿工业区的兴衰历史的废弃铁轨,微妙的追溯情怀依旧令人体会到一种荒芜的意境。

一旦自然升华,生活即是艺术的道理,多年来,被这座城市诠释的很好。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