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IPO严审效应:“堰塞湖”排队企业不足400家

第一财经APP 2018-04-03 21:19:45

作者:谢丹敏    责编:黄向东

德勤预计,2018年A股市场将有180只~240只新股融资约1700亿~2000亿元,中小型制造和科技公司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

自去年四季度63人配置的第17届发审委亮相以来,IPO严格审核成为常态,使得企业上市申请的否决率与主动撤回数量双双飙升,并让困扰A股市场多年的堰塞湖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

据德勤统计,截至3月31日等候上市的正常审核状态企业数量为363家,较2017年同期等候上市的511家数量减少了148家,另有16家企业因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原因导致中止审核,将在更新财务数据后恢复审核。

东北证券分析师付立春称,新发审委的新审核动态机制正在形成。一方面让符合标准的企业可以尽快上市;另一方面,让质量不足够优质的企业知难而退,取消排队或者撤回资料。既保证过会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解决了IPO“堰塞湖”问题。长此以往,将形成动态平衡的新机制。

“堰塞湖”缓解

据德勤统计,截至2018年3月31日,2018年以来在发审会上被否的企业已达到32家,否决率为45%,加上待表决、暂缓表决、取消审核等情况,发审会通过率仅为45%,这一比例远低于去年全年超过80%的过会率。2018年一季度IPO被否原因主要表现在继续获利能力存疑、过度依赖关联交易、业务运行不规范、财务会计不规范、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供应商或客户集中度较高等方面。

付立春称,在新的IPO机制下,终身追责机制是最严厉的机制。除了警示的意义外,还可以对发审委委员形成一种约束机制。一旦上市股票出现问题,经调查发现这些股票上会时就存在问题,而当时的发审委放过“问题”企业上市,那么时任发审委委员将会终身追责。发审委委员将会更谨慎,否决对其风险相对更低一些。

IPO堰塞湖问题得以改善,除了否决比例上升外,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一些“不太自信”的企业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

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近日介绍,2017年下半年,证监会在做好新股发行常态化工作的同时,对22家IPO在审企业开展了现场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证监会根据性质、程度和影响的不同进行分类处理。

今年2月23日,证监会官网发文称,将区分交易类型,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俗称借壳上市),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的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称,一旦现场检查出重要问题,企业IPO的进程极有可能要往后推很多年。严监管效应之下,IPO不成的企业未来几年想要登陆A股市场的可能性变得渺茫。为此,主动撤回IPO申请,待自身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或者监管风向转变后再重新递材料,这可能是种较好的变通方法。

常德鹏表示,在现场检查准备和实施期间,去年下半年共有10家企业撤回了IPO申请。而2018年上半年,证监会将继续深入开展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检查范围主要包括: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中的企业;日常审核中发现存在明显问题或较大风险的企业;反馈意见或告知函等回复材料超期未报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第一季度,已经有逾60家企业撤回IPO申请,其中光3月份就有超过30家。

新股上市节奏放缓

过去一段时间,A股市场新股上市的节奏出现了明显的放缓。据德勤统计,今年一季度,沪深两市共计完成37只新股发行,合计募集资金407亿元人。新股数量较去年同期的134只,大幅减少了72%,融资额较去年同期的696亿元人民币,减少了42%。

在封堵“带病上市”现象的同时,监管也在鼓励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早日在A股上市。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做出行业设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标志着独角兽回归 A股实质性破冰。

德勤中国全合伙人吴晓辉表示:“新股发行放缓,包括否决率的上升以及近期有关中国新经济企业IPO或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公开征求意见,均显示A股市场仍然在进行多项不同变革。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新股平均发行规模,以及企业排队IPO审核的情况已有所改善。因此,与其他已发展的市场的成熟度相比,我们确信,这些变化在长远看来将有助于我们创造一个更高质量、更健康的资本市场。”

鉴于监管机构对新股审批力度加大,德勤预计,A股新股巿场于2018年将放缓,以支持高质量健康发展,预计将有180只~240只新股融资约1700亿~2000亿元。而按照目前申请上巿的名单,中小型制造和科技公司在数量上占据主导地位。

“2000亿的融资额未考虑海外大型创新企业回归A股的潜在可能。若果真今年有BAT企业以CDR方式回归A股,全年的融资额显然会比原来预计的高很多。”德勤中国审计及鉴证合伙人胡科对第一财经记者补充道。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