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小加对生物科技上市提示风险,业内称估值方法将是关键

第一财经APP 2018-05-24 10:58:34

作者:罗琦    责编:杜卿卿

香港交易所(00388.HK,下称“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网志中强调,建议对生物科技不熟悉的中小散户投资者在做投资决定时,一定要小心冷静,可以等到生物科技板块全面成熟以后,再考虑入场。

尽管香港上市规则改革已经推行近一个月,但目前市场对于生物科技公司的认知度并不算高,香港交易所(00388.HK,下称“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网志中强调,建议对生物科技不熟悉的中小散户投资者在做投资决定时,一定要小心冷静,可以等到生物科技板块全面成熟以后,再考虑入场。

李小加称,相对其他行业,生物科技行业有一些特殊的投资风险,首先,生物科技公司的产品研发周期长,一种新药从研发到最后获批在市场销售,短则三四年,长则达十年;第二,由于生物科技公司的产品事关公众健康,受到政府严格监管,在获批生产前几乎不可能有营业收入,因此他们的产品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三,生物科技公司的产品研发失败风险高,例如,一些研发中的创新药物即使通过了一期和二期临床测试,在三期临床测试中失败的也比比皆是,即使通过了所有临床测试,监管当局也有可能因为其他因素不批准该产品上市。

除了上市公司本身的风险之外,李小加强调投资生物科技板块可能还面临两大市场风险,一是股价波动风险,生物科技板块不同于一般的行业,上市后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可能很好也可能很差,由于新产品的研发成败是否通过审批决定着生物科技公司的生死,任何有关产品研发与监管审批进程的信息都容易给股价带来剧烈波动。

其二是内幕交易的风险,由于高度的专业性和信息严重不对称,生物科技板块内幕交易的风险会明显高于其他板块,一方面有关产品研发的信息对于股价的刺激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内幕交易的潜在回报也很高,另一方面,生物科技行业的产品审批受到产品安全性和疗效、社会需求、医改政策、监管取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信息都是透明的,由于公开信息比较有限,产品获批的可预见性非常低,内幕交易的空间显著高于其他行业。

由于生物科技行业这些特征,国际市场上涉足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资者多是拥有较高分析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机构投资者,散户很少参与,李小加强调,投资者在买卖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上市公司的产品研发、临床试验结果和监管程序等细节,为自己的投资负责。

而且鉴于生物科技行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投资这一板块需要了解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这样的投资机遇只属于拥有丰富投资经验和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成熟投资者,主要为机构投资者,生物科技公司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散户。

李小加称,从国际市场的经验来看,香港生物科技板块可能还需要几年才能全面成熟,从生物科技行业分析师等专业人才的储备、专业投资机构的积聚、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成熟,都需要时间沉淀。李小加建议对生物科技了解有限的散户投资者应该先观察再试水,在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充分互动和博弈、形成稳定的价格趋势之后再逐步尝试。

此外,如果能用一篮子个股组合的方式来投资,对于生物科技板块来说可以分散风险,投资者可以在数十间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后,通过投资相关生物科技指数基金来分享这一板块的整体机遇。

云锋金融企业融资部董事总经理任秀芬曾对第一财经称,尽管港交所针对生物科技公司也设有一定的上市门槛,包括生物科技公司市值不得低于15亿港元,但最难的就是判断估值的大小,目前对估值最普遍的评估方法是,用现金流贴现分析,但这种分析方法需要企业有收入、盈利,所以估值的判断是很难确定。

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估值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很难的,行业内通常会参考药品上市成功率等因素来对生物医药企业进行估值,不过这类估值方法非常复杂,需要非常专业的分析师来做研究,小小的偏差就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入门的行业。

任秀芬称,这类型新型公司绝对不会是传统小股民倾向蓝筹的那种投资,即便是新经济、创新的公司,投资者也要特别小心地去观察,哪怕这些公司可以在监管机构的层层筛选下成功上市,但也不代表投资者就一定能承受这样的风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