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现金贷的逻辑:金融越位与监管缺位

第一财经APP 2018-06-15 10:24:39

作者:徐远    责编:黄宾

现金贷玩的,不过是古老的击鼓传花的游戏。一笔贷款放出去,因为实际的利率很高,只要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利息总额就超过本金了。

大约半年前,接到一个亲戚的电话,说是小孩在外面借钱,催收电话打到了家里。亲戚很生气,但还是把钱给了,免得孩子在外面吃亏。亲戚问我,你是金融学教授,你给我说说,怎么会有人给小孩子借钱?不到20岁的小青年,刚出校门开始打工,如何判断有没有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借了钱怎么还?不还钱挨打怎么办?我无言以对。

以P2P为基础的各类网贷,层出不穷。2014年初的时候,笔者写过一系列的文章质疑这个所谓的“金融创新”。当时的逻辑,是P2P实质做的是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风险大,做好的话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成本很高的。P2P平台仅仅在线上收集信息,信息质量很差,而且无法识别信息的真伪,噪音和信息一样在网上流传,绝大部分公司其实没有能力识别。很多动辄标榜“大数据”的公司,其实连基本的统计学都不懂,更别提获得、整合数据资源,设计复杂的算法了。

简言之,P2P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两大根本问题,也就无法解决作为金融核心的风险控制问题。看清了这一点,就明白P2P是个伪创新,互联网在这里只是个噱头。

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创业大潮面前,任何理智都显得不合时宜。从2015年开始,很多网贷公司开始陆续出现问题,政府开始讨论监管的事情。但是网贷的体量已经很大,整治起来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到现在,P2P平台的清理,依然棘手。

所有网贷之中,最不理解是现金贷,也就是没有商业场景的消费贷。消费贷这个东西,有场景的时候有情可原。没场景的时候,如何解决贷款业务核心的“信用”问题?

以最简单的逻辑解释贷款,就是把钱给一个人,先用着,这个人以后会还,付点利息。这里的关键,是这个人以后会还,也就是这个人有信用。这个信用,可以是一个人的声誉,一个人的收入,也可以是抵押物。比如说,住房贷款,是以房屋为抵押的。购车贷款,是以车辆为抵押的。实在没有抵押,一个人的声誉也是抵押。熟人之间的借贷,抵押的就是声誉。

那么现金贷是什么?是没有抵押的消费类贷款,而且往往是借给收入较低的人群的。既然收入低,又没有抵押,那么这个人的信用从哪里来?难道现金贷突破了基本的金融规律,可以给没有信用的人发放贷款?

现金贷玩的,不过是古老的击鼓传花的游戏。一笔贷款放出去,因为实际的利率很高,经常在40%以上,只要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利息总额就超过本金了,本金就回来了。所以,现金贷这个业务,利润是惊人的。

现实中现金贷公司往往乐于给予“展期”的“优惠”,只催收“利息”。只要这个游戏玩下去,现金贷公司的利润就非常可观。换句话说,一旦借了现金贷,贷款公司不是很在意本金,而是更在意不停地催收利息,然后很“宽厚”地说,本金我一直没要你还,还利息就行了,你还要我怎么样?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是借钱的人发现债务越来越重,很多努力相当于是替现金贷公司打工了。时间长了,看明白了,也就不还了,暴力催收毕竟少数。不过没关系,中国人口多,相当于韭菜长得快,收割了一茬还有一茬。坏账烂在账上,以后再说吧。

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人一开始的时候借利息这么高的现金贷?有两个原因。

首先,量入为出的优良传统,并没有那么深入人心。享乐、爱美、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卖肾买苹果手机的情况很极端、很少见,但是借钱买漂亮手机、漂亮衣服、请朋友吃一顿大餐,是很多人都可能会愿意做的。因为人口基数大,即便这样的人比例不大,绝对量也是很多,足够现金贷公司一茬茬的收割。

借钱消费这事,认真琢磨起来其实是很奇怪的。关键的问题是,一个人今天没钱买手机,怎么知道下个月、下下个月有钱买手机呢?以后也没钱买的话,现在借钱就是不恰当的,就是过度消费。量入为出的古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归根到底,借钱消费是归结于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对于不愿努力、爱超前消费的人而言,这种期望很可能是要落空的。而愿意努力的人,是不在乎等一个月再消费的。倘若如此,现金贷背后的逻辑,就是给不愿意努力的人借钱,然后套牢收利息。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这样的诱惑尤其恐怖。

借现金贷的第二个原因,是一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现金贷的利息其实是非常之高。宣称只有百分之几的利息,可是加上信息费、手续费、砍头息等,实际的年利率常常在40%以上。极端的情况,年利率在100%以上。根据简单的复利原理,42%的年利率,两年就翻翻,也就是两年的利息就相当于本金了。如果是100%的利率,一年的利息就覆盖本金了。所以,这时候现金贷公司的目标,就是扩大盘子,收取利息,而不是追索本金。

是泡沫总会破灭,击鼓传花的游戏终究会终止。不过,短期利润如此丰厚,又有几人能够抵御诱惑?现在的放贷者们,关心的是今天的利润,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不合时宜地说一句,有些金融,真的过度了。有些监管,真的滞后了。(徐远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徐远观察”微信公众号

举报

文章作者

相关阅读

3·15曝光后,互金协会要求平台自查整改变相高息“现金贷”、“套路贷”问题

4月10日前提交自查整改报告。

03-21 18:07

央行:货币政策的年度目标已将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考虑在内

宣昌能表示,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质效。

03-21 12:10

加拿大银行宣布维持5.0%政策利率不变

加拿大银行(央行)当地时间3月6日决定,维持5.0%的政策利率不变。

03-06 22:55

多地金融委亮相 央地协同金融监管新格局加快形成

2024年开年以来,地方金融委、地方金融工委紧锣密鼓组建,地方金融管理局也纷纷挂牌成立。随着自上而下的金融监管机构改革渐次落地,央地协同金融监管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02-26 13:02

“监”听则明:2023年三季度金融业监管数据处罚分析及洞察建议

毕马威收集并整理了人民银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第3季度的公开处罚信息,以“数据”、“信息”、“统计”和“报送”作为识别数据相关罚单(以下简称“数据罚单”或“罚单”)的关键词,通过对监管机构、被监管机构、被处罚人员以及处罚事由的分析,识别监管机构关注点,结合外部环境趋势和金融同业实践,对金融机构数据工作的趋势和发展提出建议。

2023-12-28 16:03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