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A股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半年IPO数量和融资额双降,下半年或继续从严

第一财经APP 2018-07-03 21:26:53

作者:张苑柯    责编:苏蔓薏

截至6月30日,A股发行63只新股,较2017年上半年的246只同比减少74%;融资金额达931亿元,较去年上半年的1255亿元减少26%。

今年6月,各家券商、投行收到监管层下发的最新IPO审核指引,51条标准总体要求坚决杜绝带病申报,并且未来将再根据最新财务指标劝退一批企业,加快高质量拟上市企业的上市节奏,使得A股市场IPO企业直接融资的规模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证监会在重组上市和退市制度方面也落实了多项举措,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的质量。

普华永道今日发布的《2018上半年IPO市场回顾及下半年市场展望》(下称《报告》)显示,上半年A股发行节奏相对进行缓慢,截至6月30日,A股发行63只新股,较2017年上半年的246只同比减少74%;融资金额达到931亿元,较去年上半年的1255亿元减少26%。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发行数量和融资金额呈现双降态势,平均融资金额却成倍上涨,同比从5亿元/家上涨至15亿元/家。

此外,IPO发行集中的行业较往年出现变化,从工业往信息科技及电信、金融等行业倾斜,而上半年管理层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亦将继续推动新经济企业上市。随着港交所颁布IPO新规,新经济企业上市选择A股或港股市场成为议题。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主管合伙人林怡仲表示:“内地即将推出的CDR(中国存托凭证)以及香港新的上市条规,将为企业在选择香港和内地IPO平台筹集资金时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使两地的资本市场有互相补充的作用。”

板块轮动明显,信息科技火热

在2018年上半年的63宗IPO中,上海主板IPO共计36宗,融资金额达645亿元;深圳中小企业板IPO共计8宗,融资金额104亿元。深圳创业板IPO共计19宗,融资金额182亿元。

林怡仲表示:“今年监管层从严发审,发审工作确保质量当先,防止企业‘带病上市’,不少不合格企业主动退出,申请上市企业的排队时间明显缩短,排队企业数量显著下降。”

从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与去年存在较大差异。上海主板2017年上半年以工业(44%)和消费品及服务(35%)独占鳌头,占IPO融资额的79%;而2018年上半年的主要融资行业聚集在信息科技及电信(43%)、金融(21%)和工业(18%),三大行业占据了IPO融资金额的82%。仅一年间板块轮动,热点交替,工业IPO占比迅速下滑,融资额从336亿元下降至119亿元,IPO数量从66家下降至18家。信息科技及电信的融资额上升最为明显,从2017年上半年的34亿元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280亿元,上涨7倍有余。

类似的板块变迁亦显示在深圳中小企业板的IPO表现中。据记者计算,综合上海主板、深圳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IPO情况来看,工业类IPO融资额同比明显下降,2017年上半年工业行业共发行135家,共计融资额达583亿元,而2018年上半年共发行33家,共计融资额达273亿元,分别下降50.6%和53.2%。金融服务则从2017年上半年的4家105亿元上涨至7家183亿元;信息科技及电信行业从2017年上半年的31家137亿元跃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9家322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IPO发行数量和融资金额呈现双降趋势,但个别板块却呈上升态势。同时,粗略统计,单家IPO融资从4.42亿元上涨至36.9亿元,显示虽然IPO发审从严放缓了行业企业上市速度,但资本的青睐程度显著提升。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孙进认为,A股市场从高度密集发行新股转型成为以质量为先的市场。在经历2016年IPO扩容和2017年年底收紧之后,发审节奏将寻找新的平衡,经历了今年上半年的一系列调整,IPO审核数量下降,但通过率缓慢回升。

林怡仲表示,下半年A股IPO活动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家CDR上市和以CDR方式回归A股企业有望下半年登陆A股市场,上市审核继续从严,下半年A股IPO或将与上半年持平,预计全年A股IPO为100~120宗,融资规模约2000亿元。

新经济还需看得长远

上半年管理层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新经济企业上市,明确支持高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制药为主的新经济企业的发展。CDR试点的推出将吸引更多的新经济企业选择回归A股市场,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一步促进A股市场深化改革,增加A股上市公司的多样化、科技化,提高A股上市公司质量。加快资本市场对外开放,CDR的落地以及“沪伦通”的积极推进,都将是下半年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和核心议题。同时,不断升级的改革开放将继续促进海外成熟投资者参与,A股市场势必将把监管重点着眼于信息披露和治理。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邓锡麟解释称:“去年下半年开始可以感觉到,证监会对于企业本身素质要求有很大提升。从企业家数来说,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较以往有下调。正因此,一些质量好的企业有了更好的机会能够在资本市场创造价值。”邓锡麟认为,这种趋势在今年下半年依然会延续。

2018年4月,香港颁布IPO市场新条规,市场反应令人鼓舞。迄今为止,香港市场新上市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0%。普华永道预计,2018年全年将有220家企业赴港上市,全年集资总额预计将达2000亿~2500亿港元,香港有望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

《报告》显示,上半年共有108家企业在港上市,比去年同期增长50%,集资金额达到504亿港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其中创业板表现强劲,共有50宗IPO,集资金额达到34亿港元,比去年同比增加43%和31%。而主板新上市企业有58家,集资金额达到470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了57%和减少10%。新上市企业主要来自工业和零售、消费品和服务业。

然而,小米估值不及预期,加之此前上市新经济企业出现破发,市场忧心是否会影响下半年内地新经济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赴港上市的积极性和节奏。

就此普华永道企业客户主管合伙人黄炜邦认为,几周以来全球股票市场尤其是中国内地和香港股市的波动,会影响IPO定价。“我们不认为一家公司定价会影响其他公司的定价行为,估计下半年会有几家公司以同股不同权架构赴港上市。”

黄炜邦分析称,从今年前6个月整体来看,仍有超过70%的港股IPO首日上涨,与去年同期行情趋同。他预计下半年会出现较为波动的行情,“相信接下来很多公司在IPO定价的时候会比较保守一点。”

林怡仲认为,不必对目前的上市破发情况太过慌张。以Facebook为例,以35美元/股的定价上市后两三个月内跌至18美元/股,本文截稿时报197.36美元/股。“上市时段出现跌幅和时下的市场情况有关,要看得长远一些。”林怡仲称。

邓锡麟还补充称,对于一家企业来说,选择A股市场还是香港市场,应从自身发展需求以及面对大环境、小环境、客户群等综考虑做出选择。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