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执着蔡定剑

第一财经日报 2010-11-23 09:06:00

责编:群硕系统

蔡定剑的学术领域非常宽广,历史变迁、民主法制、财政税收、观念价值。他还会对社会公共事件作出回应,抨击腐败,扶助弱势群体。

“定剑兄,曾全国人大官五品,为宪政民主弃之,入政法大学以教授为生。来访,不谈风月,只言治国之策,亲民之计。众笑兄无趣。兄肃曰:今民主不立,民生又艰,我等心忧而无所为,死不瞑目。众惊言生死。不日传兄身有不适。想兄昔日言行,只能默然流泪,求苍天有眼,佑仁兄百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曾在《东书房记事:学界的牛人趣事》里,这样描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

昨日凌晨3点半,蔡定剑离开了这个世界,终年54岁。

11月22日一大早,蔡定剑离世的消息便在微博上传开来。“人间少了一个好学者、好思想家、好教授。天上,多了一颗星。”《领导者》杂志社社长周志兴,在微博上写下这一句话,随后便被传播。

“今年暑假还在一起谈今后的改革,他是那么平和,对未来又充满乐观。”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在微博上写道。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人中,与他共事的学者的一致评价是:执着。

“他对中国民主法制事业的追求是非常执着的。”中国政法大学宪法研究所所长焦洪昌说,“去年7月1日查出癌症后,他没放在心上,一年多时间来依然忙着搞中国宪政理论的研究实践,到各地调研、开会,直到最后病情恶化。”

于建嵘眼里的蔡定剑,也是执着。“我印象最深的是,打电话问他身体怎么样,他说,‘没事,我还要坚持’。”

2004年来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之前,蔡定剑是“体制内人士”。他曾供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秘书处,任职至副局长,专司宪法、中国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的研究。但蔡定剑最终回到高校,给博士、硕士、本科生上课,还开设了两个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民代表大会与议会研究中心,并分别担任两个机构的所长和执行主任。

在焦洪昌眼中,蔡定剑的学术领域非常宽广,历史变迁、民主法制、财政税收、观念价值。他还会对社会公共事件作出回应,抨击腐败,扶助弱势群体。

若归纳蔡教授的关注焦点,宪政、法治、反歧视是逃不掉的关键词。他在文章里书写宪政,举办论坛与学者探讨宪政,到基层各市县参与制度设计,推进民主政治改革。四川罗江县专职人大代表工作室、四川雅安党代表直选试验、上海闵行区委全委会改革,均有他的参与。

他还紧盯政府的“钱袋子”。因为,在他看来,如果缺乏对政府财政的关注,空谈限权,就难以落实宪政。“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政治家来管理国家,其资金来源须经过纳税人的同意,其唯一目的在于提供公共服务。”他在一次演讲中如是说。

自2005年开始从事公开预算改革的研究后,他多次撰文、发表演讲,推动政府预算公开,使得政府预算公开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也激励了上海、深圳的律师、民间人士参与这项事业,深圳甚至出现“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这样的民间组织,一些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实践着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

2009年底,蔡定剑曾接受记者采访,言语中仍少谈成绩,多谈问题。“公众比较关心的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三公’消费没有单独公布,而是被现有的预算信息所掩盖。”他关注预算,也就是警惕腐败。

作为对社会有担当的学者,他在警惕强势政府的同时,也在为弱势群体鼓与呼。

他组织团队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女性就业歧视、农民工就业歧视进行调研,带头起草《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提交给全国人大。在天津等地组织反就业歧视宣传活动,为市民提供就业歧视的咨询。

在得知患病后,蔡定剑依然在奋笔疾书。

11月22日,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放上了他的遗作。在最后一段日子里,他仍与编辑进行着邮件往来,讨论稿子的内容与定位。他的视线所在处,依然是公共事件:《城管与小贩战争如何终结》。

这篇文章的梗概是:“政府怎么管理社会,管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这是过去传统的‘万能政府’在走向市场经济、走向利益和权利多元、日益民主化的社会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城管是中国政府过度管制的标本。中国政府必须从‘全能政府’的观念中彻底解放出来。”

在对政府定位的描述之外,他的未竟之业仍寄托在个体身上。

在30年改革进行之后,他深感自上的改革已缺乏动力,但自下的力量却仍不乏希望。“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个人财产有所增加,个人的自主、自由、利益和权利意识不断增长,社会各阶层力量日益兴起,产生了一种新的改革冲动。”因而,在他看来,改革的新动力也来自多个方面。以法律、政治、社会学为主的知识分子、独立律师、草根NGO(非政府组织)、媒体和公众舆论,甚至是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都是这些力量的体现。

在这篇题为《每个人都是改革的缔造者》的文章中,蔡定剑写道:“‘自上’的动力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中已基本耗尽,而民间‘向上’的动力正在萌芽并蓬勃生长。中国改革的新动力在民间,在于每个人的力量。”

蔡定剑

1956年出生

1983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9月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北京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

宪法学、人民代表大会与选举制度、法制建设理论与实践

代表作: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92年出版-2003年第四版);《黑白圆方——法治、民主、权利、正义论集》(2003年)

“反就业歧视”的蔡先生  宋冰

初见蔡先生时,我并不知晓他已是中国法治思想、制度、实践中的切实贡献者和先行者。

蔡先生在如我般懵懂后辈面前,首先是一个再耐心不过、再细致不过的师长。以至于我曾经纠缠着蔡先生问了太多过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因为知道他不会表现出不耐烦。

现在仔细回忆起,那时候已经听闻蔡先生的身体出现了较大的病痛。只是两天相处中,蔡先生课上老师、课下长辈,均无微不至,从未提及身体状况。

得识蔡先生,是今年6月那次为期两天的培训,即蔡先生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主办的“反就业歧视”为主题的媒体培训班。实际上,除了宪政、选举制度以外,“反就业歧视”也是蔡先生一直在长期倡导推行的领域。其中普及途径之一就是举办这个媒体培训班。

培训班自去年正式开始,每年一届,每届两期,期期都由蔡先生讲课,全程陪同。为了把课程方方面面都落实好,蔡先生甚至还大量参与了各种联系场地、设计课程、安排学生住行等耗费精力的琐事。就连吃饭时,蔡先生还不时起身去厨房关照上菜顺序。

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全部回忆起,北京初夏的某天,我踏入蔡先生课堂后所听所感的一切细节。不过蔡先生的开幕致辞至今还清晰铭记:“社会的不公平需要反就业歧视来推动,作为主办方,我们希望培养一批反就业歧视的先锋战士。”

虽然在所治领域已是先驱学人,但蔡先生上课教授,或是下课讨论时,都极为耐心,愿意从常识出发,并且讲课风格温和有力,清晰坚定。

合上笔记,蔡先生曾经条分缕析的法律法条虽然不能逐字记清,但课堂上屡次语重心长的嘱托却依然在耳:“推进反就业歧视,媒体责任重大。”

这番言语之沉重,还在于蔡先生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之心情迫切。印象中,即使是课余茶歇,或者饭后散步等闲暇时间,蔡先生也很少说起旁的无关话题,总是围绕着如何反歧视、如何推进社会公平、制度研究等领域。

而据其他记者朋友告诉我,虽然治学、授课、公益事业等各项事务缠身,但蔡先生还坚持写专栏,坚持呼吁法治普及和宣传。一个完全可以将原本有限的精力更多集中在自己研究上的学者,最后选择将最为宝贵的时间投向别人。

下周的广州,蔡先生曾倾力主持的“反就业歧视”媒体培训班第二期将开始,只是蔡先生的名字已经不再列于授课名单,而蔡先生曾经布置我们要完成的作业也已经无法再给他修改。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