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让子弹飞》,加了鲍鱼片的家常菜

一财网特约 2010-12-17 11:53:00

责编:群硕系统

保守估计,本次贺岁片大战《让子弹飞》1.5至2亿,甚至有输给《大笑江湖》的危险。

在经历了《鬼子来了》无法上映和《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升利后,高傲如姜文——他的高傲比起我国绝大多数人来说,倒也并不令人讨厌。第一,他手底确实有活,第二,他只是高看自己,并没有因此看低别人)——也不得不向市场来一次妥协。

不过,与前三部作品一样,姜文要讲的,依然是他自己眼中的世界(《阳光来了》是姜文眼中的“文革”;《鬼子来了》是姜文眼中的“抗日战争”;《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眼中的1958年到1976年的中国),而不是商业片所需要的那种大众认同的世界法则。顶多,这次姜文加上了笑料和明星,这就好比明明是份炒鸡蛋,却被加上了些许鲍鱼片和龙虾末,让大家以为是道大餐,但其实骨子里还是家常菜。

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子弹飞》相当于《太阳照常升起》的大众版。隐喻无处不在,却用笑料和明星包装/掩饰成一部所谓的商业作品。这是姜文的狡猾之处,或者如他所说的,上一次(《太阳照常升起》)火力太猛,本想拿酒出来,结果拿出来的全是酒精,这次的《让子弹飞》就如同国产著名品牌红酒,是酒精、香精、糖精调制后的产品。

那么,就先以一部商业作品来考量影片。连粗通电影的观众都能发现影片的疏漏之处(网上一些评论者要么是不懂电影,要么是太懂人情)。比如姜武演的武状元,在黄四郎夜宴一场后莫名消失,直到片尾又神奇现身;比如老汤无厘头地冒出一个老婆和大如成人却说只有八岁的儿子,其后两人均不再出现,与剧情全无作用;又比如黄四郎的替身,除了有给张麻子一砍的作用外,实在多余……凡此种种,又比如张麻子干儿子过快的死亡(年青人就是冲动),以及老汤的出局,都有违商业片必须遵循的大团圆架构。

说是强盗骗子恶霸斗智斗勇斗狠,但强盗与恶霸的心思都写在脑门上了。除了他们自己,大概没人会相信,还有什么底牌需要藏到影片结束。骗子则是影片中最游离的一个,即缺乏展现其智慧的戏份,人物性格亦毫无线索可寻,下一步之行为,只看戏份需要,与人物性格无关。

说了这么多,有人要问《让子弹飞》到底好看吗。姜氏影片那饱满的精气神、大小笑点二三十处,想必一般观众是满意的。大部分时间里,影片所呈现出的亢奋状态,足以令观众们全神贯注。演员过度饱满的演出自《鬼子来了》后成为姜文电影的标签,让人分不清,这是一场电影还是一幕话剧。这种表演又很适合影片荒诞的基调,年青一些的观众都会受落。

其实,自张麻子一伙涉水进城开始(这里县城的设计完全违背了常识),姜文已经清楚地提醒了观众,这是一部荒诞喜剧。所以,对那些夸张的表演和台词,尤其是张麻子与黄四郎最后对决时的超现实表现手法,观众大可不必细纠。用影评人藤井树的话来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管影片表现手法如何,看的过瘾就行。只是本人还是担心,密集的充满隐喻的台词和场景,观众真会受落吗?

对普通观众来说,当影片中的不解之处超过一定数量时,其对影片的投入性就会大打折扣。全世界最卖座的一百部影片,基本符合两点,一是合家欢(如《音乐之声》、《哈里波特》),二是让人想去看第二遍的电影(《星球大战》据说有影迷反复看近百遍,《泰坦尼克》据统计美国高中女生至少看过两遍以上,极端的例子,一个欧洲小镇的少女,每天跑去看一遍,一直看了一个月)。毫无疑问,《子弹来了》不属于这两者。基于此,我保守估计,本次贺岁片大战,《非诚勿扰》4至4.5亿,《赵氏孤儿》2至2.5亿《让子弹飞》1.5至2亿,甚至有输给《大笑江湖》的危险。

说实话,姜文的电影,信息量实在巨大。《太阳照常升起》我想了差不多一个月,才大致想明白他要表达的那些意象。本片同样,目前也只是想出了个大概,供读本文者共鉴。本片在透过那些荒诞的形式和爆笑的台词后,姜文又一次拿出了自己酿造的关于父权、关于革命的寓言。

封闭的县城,黄四郎拥有唯一的话语权,旧势力(前清武状元)已经臣伏于他,而新秩序甚至不拥有形式上的统治地位(五任县长都被黄谋杀)。所以某位伟人的话语还是相当有道理的,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张麻子出于发财的目地进入县城,无意中成了重新分配权力的革命者——因为黄四郎的步步紧逼,张麻子只有通过鼓动群众,才可能取得与黄斗争中的胜利。由此,他从一个投机者成为一场革命的发起者和领导者。

但金钱(银子)与暴力(枪)都无法让群众有足够有勇气去挑战父权,张麻子只有以形式上的弑父仪式(将黄四郎的替身砍倒),瓦解了统治者权利的合法性,一干民众这才奋起杀入黄府。原本无比坚硬的铁门(权利的象征),无数枪弹都无法将其打倒,却被民众一冲而破。

故事如果到此为止,张麻子成为新的统治者——县长,则又成为一次理想化的叙事。而姜文给出的却是自己的体验。群众并不理会革命者的什么主义和理想,而是忙着分配胜利果实,甚至不给张麻子一张坐着的椅子,革命完成了它的资源再分配的功能,却并不能为它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带来任何形而上的东西。这种对革命的再理解与阿可辛的《十月围城》如出一辙,亦是导演个人中年体验的一次陈述:过去认为对的东西,因认知的提高而不断被怀疑(一句题外话,陈可辛的《如果?爱》《投名状》《十月围城》根本就是一套中年危机三部曲,充满对爱情、友情、事业、理想、革命、人生意义的质疑)。

对年青人来说,革命不过是场闹剧,没有崇高的目地可言,所以他们对县城毫不留恋,转而奔向一个新的地方——上海,新希望的能指。张麻子在纠结中,终于还是跟上火车——那些想不明白的事,或许在事物的不断发展中可以寻得答案。影片以浦东来指代现时之上海,而以上海指代彼时之地名(“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这句台词,对任何一个上海人来说,都是不成立的)。两个时代,一场革命,在这里终于串成了一条直线。而革命之意义,不知道该在这条直线上的哪一处可以寻得,就像那条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会到哪里去的铁轨。

作者简介:杨璐,《DVD导刊》主编,著名影评人。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