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保守派代表】富力地产:年初淡定年末热情
【激进派代表】保利地产:拿地!激进,再激进
编者按:
开发商对土地的饥渴正与日俱增。
如果按2010年的拿地数量计算,全国排名前十的开发商总共抢地14411.6万平方米,仅恒大地产一家,当年的拿地数量在其中就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达5100万平方米。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其一年拿地的数量,相当于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3~5年的开发总量,但按恒大地产计划一年3000万平方米的开发量,2010年新增的土地储备也仅够其开发一年有余。
已经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大型开发商们,随着每年业绩增长的需求,规模的扩张也势在必行,这也导致他们对土地的需求迅速放大——尤其是在销售额持续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被公认为行业龙头的万科,在2010年销售额实现千亿突破的同时,拿地数量较2009年也有约69%的增幅,拿地金额更是不止前年的两倍,达567亿元。但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全国的保障房建设正在进入一个“大跃进”的时代,可供开发的土地,在被保障房项目“切掉”一大部分后,留给商品房开发商们争抢的土地数量将更加有限。随之而来的一个矛盾是,正处于规模扩张阶段的国内开发商们,对土地的需求仍是有增无减。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情况即将发生:商品住宅用地供不应求,地价继续攀升。开发商之间即将上演的土地争夺战将更加激烈,甚至惨烈。
2010年十大房企掷2905亿拿地抢地战白热化
土地、信贷、市场、货币,多管齐下的格局,将2010年的宏观调控力度,推升至前所未有的严厉层面。只是对于已具备2008年“过冬”经验的房企而言,面对这一轮深度调控的“反应”却更为快速。一时之间,加码商业地产、迅速降价调整、联合拿地等各种应对措施纷纷出台,正是在这一年,诞生了首个“千亿级”的房地产企业万科;也正是在这一年,出现了首家土地储备量级逼近1亿平方米的企业恒大地产。
2010年,拿地数量排名前十的开发商,合共掷金超过2905亿元,拿地14411.6万平方米,再度创下了拿地金额新高纪录。
重点布局二三线城市
既是意料之中亦是意料之外,恒大地产以新增5100万平方米的成绩,名列去年十大房企拿地排行榜的首位。不过,在这巨量新增土地储备的背后,恒大地产仅动用了331亿元的拿地资金,不但远远少于万科的拿地支出,还较绿地集团“更逊一筹”。
“恒大比较擅长在二三线城市进行大范围的圈地。”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李国宜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道,“企业所用的全面标准化模式,亦是推进快速扩张的策略。”事实上,恒大土地储备的发展策略,正是2010年房企拿地扩张思路的折射——抢占二三线市场。
中国指数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除去北京、上海等“老面孔”之外,在去年城市土地出让金的前十排名中,大连突然发力,以1157.75亿元位居第三,与2009年该城市的土地出让金额相比,其320.6%的同比涨幅高居各个城市之首。
房企对于二三线城市的热捧心态,亦可从另一组数据中得出结论。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的观点是,土地溢价率的高低恰能反映出拿地心态的理性与否。在2010年,“住宅用地溢价率最高”的城市并非一线城市,反而是广东汕头以185.19%的涨幅雄踞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浙江金华的131.67%;浙江衢州则以108.79%成为探花。上海、广州虽然入榜,不过分别为79.74%和78.66%的溢价率,在榜单上是垫底表现。
销售“输血”房企资金链
中原地产分析师认为,由于历次调控的政策取向主要是针对房地产业最为发达、房价最高的一线城市和东部地区,因此这些区域的市场反应会更为明显。不过,在2010年1至10月间,中部和西部地区商品住宅成交量却仍然保持了一至两成的同比增速。以津、渝、蓉、杭4个二线城市为例,2010年全市一手住宅成交均价同比涨幅均在25%以上。
在融资渠道日益收紧的前提下,二三线城市的销售热度,对于重心逐渐移向这一区域的开发商来说,正是源源不断的“造血”体系。在此带动下,万科去年全年实现销售面积897.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081.6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赢家;保利地产在当年的签约金额为661.68亿元,较2009年有52.53%的增长幅度。中海同样亦以较大增幅表现较好,全年销售金额超670亿港元。
抢地将趋白热化
可以预见的是,在去年销售回笼资金尚属乐观的前提下,房企对于土地的争夺战丝毫不会手软。中原地产分析师认为,商品住宅市场的供不应求推高住宅价格,而持续上涨的房价则给开发商带来超额利润,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利润相应会对土地市场的热度起到支撑作用。
据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12个重点城市“地王”总量达到1565万平方米(以可建面积计算),约占出让土地总量的10%,而在2009年,这一比例为13%,可谓下降幅度甚微。
另一个可以预判的趋势是,在面临一线城市土地供应渐趋短缺的局势下,今年各家房企在二三线城市的布局力度无疑会进一步加大。
“预计2011年各城市土地出让计划量仍将居高不下,而实际出让量也将延续2010年的趋势,继续增加或处于高位。”中原地产分析师指出,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依旧紧张的氛围下,土地市场的竞争仍将激烈。除了二三线城市将继续升温之外,住宅市场仍将持续调控催热商办用地市场,这意味着2011年商办用地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竞争性也将增强。
保守派代表之
富力地产:年初淡定年末热情
张艳红
相对于全年322.46亿元的销售额,富力地产(02777.HK,下称“富力”)去年的购地总金额仅84亿,属于诸多开发企业当中,最为保守的类型。不过,富力素来都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风格,从其过往在土地市场上频繁抢夺地王的表现来看,很难将之简单归为“保守”一族。
对于土地策略,该集团联席主席李思廉曾表示,未来公司除了于中国南部和北部设立总部的广州和北京市场外,将会继续审慎地开拓上海和天津等甚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务求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各市场的领导地位。
事实上,富力近两年一直在努力巩固现有市场,以提升现有城市占有率为主。去年,富力已进入的城市中,销售额排名依次为广州、北京和天津,而这三个市场的销售额分别为93.48亿元、82.59亿元和53.08亿元,占集团总体销售额的71%。
因此,反映到拿地上,富力明显倾向于在这些城市中寻找机会。就在本周二广州的杨箕村改造项目推出拍卖,富力以独家报名的形式,底价摘得该项目,4.7亿地价款加上18.8亿改造成本,富力为这一市区优质项目支付的土地成本约23.5亿元,折合楼面地价达到8593元/平方米。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富力先后在广州、天津、上海、北京、南京及惠州都有补充土地储备的举措,新增土地287万平方米,总地价84亿元。尤其是去年年底,富力的买地动作变得比年初更加突出,仅12月,就拿下三幅土地,不但扩大了惠州的土地储备,还进入了新的城市以备发展。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去年12月30日,该集团在南京最后的一场土地拍卖会上,仅花了三分钟,就拿下了麒麟新城两宗地块,耗资23.6亿元,楼面价4600元/平方米。就在该集团宣布正式进入南京的当晚,富力又公布以收购项目公司的方式取得广东省惠州市一地块。
保守派代表之
金地集团:另辟蹊径以质换量
张艳红
金地集团(600383.SH)一直试图寻找一条具备自我特色的发展路径。从坚守一线城市,到专注于中高端楼盘,乃至固执地扩充房地产金融业务,种种抉择都使得公司在近两年的进攻方向离标杆万科A(000002.SZ)越来越远。对比之下,其三年来的土地策略都已经呈现出相对保守的格局。
该集团披露的2010年经营数据显示,集团全年累计实现签约面积229.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6%;累计签约金额283.38亿元,同比增长34.6%,同期的土地购置面积则为270万平方米,购地金额为110亿。
将两项收入和支出进行简单对比可以发现:金地新购土地面积仅高于上年售出面积17个百分点,而购地仅是同期回款的40%。这两项指标均低于拿地榜上被列入统计的大部分公司。
不过,与2009年类似的是,金地去年的新增土地楼面均价却在众多地产企业当中名列前茅。如果忽略地块中不可开发以及不可销售的面积等因素,金地去年的新增土地平均楼面地价为4074元/平方米,仅仅低于绿城的5471元/平方米,排行第二。
较高的楼面均价,反映出金地的策略已不是追随万科、保利的步伐大力拓展二三线城市,而是巩固一线城市和内地的几个区域中心城市的战果。该集团去年斩获的几个地块足以说明该集团似乎并不畏惧几个大城市的政策风险。
从金地拿地的取向判断,该集团将依旧坚持以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住宅开发为主,走高毛利路线。
保守派代表之
绿城:“资本囚徒”从激进变身保守
叶国靖
绿城中国(03900.HK)主席宋卫平最近的变化很大:2009年,他还是狂飙突进,无惧风险;进入2010年,他迅速转身,从激进分子化身为保守派。
两组最新数据可以佐证他的风格切换。按照一年的新增土地建筑面积,绿城在2009年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之中,排名全国第五名;2010年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之中,绿城排名直接跌落至11名。
绿城投资者关系部Ms.Elaine Qi提供给《第一财经日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绿城的拿地总金额约290亿,其中,按绿城权益计约为140亿。同时,2010年,绿城所斩获地块规划的地上建筑面积约530万平方米,其中,归属于绿城权益部分在340万平方米左右。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绿城在杭州、上海、苏州、安徽合肥等地制造了多幅地王,新增土地建筑面积约780万平方米,拿地金额约313亿元(未包含股权转让方式的土地花费)。
昨天,与绿城保持紧密关系的易居中国克而瑞杭州公司总经理刘晨光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电话采访时表示,他发现进入2010年,这家公司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首先,在这一年,绿城拿地总金额的一半费用,是由其大批合作伙伴支付的,这样有效化解了其资金压力以及行业性风险。其次,在这一年,喜欢穿着红色T恤的宋卫平有效地管理着自己的欲望与冲动,不再习惯性扮演地王制造者的角色,从而避免了新的负累。“早销、快销、多销”成为它的新战略思想,进入2011年,这一思想应该会被更加彻底地贯彻。
从高息债漩涡之中起死回生的宋卫平由激进变身保守,其背后隐藏的是,高存货与高负债的严峻挑战。
2010年的楼市调控甚于以往,立足于中高端产品开发的绿城,面临销售难题。就在2010年最后一天,宋卫平成立了浙江绿城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冀望加速销售。2011年1月17日,绿城宣布:2010年累计实现销售金额达到568亿元(包括541亿的合同销售额和27亿的协议销售额)。这与2009年高达513亿元的销售业绩相比,进步不大。
同时,2008年年末,绿城备受投资者关注的净负债率为140%;2009年年末,净负债率降至105%。至2010年中期,其净负债率猛涨51.24%,升至158.8%,净负债率暂居同业前列。未来,仍有大量真金白银需要支出——2010年12月10日举行的绿城投资者恳谈会透露的消息:截至2010年11月30日,绿城共有在建、待建项目108个,土地储备规划总建筑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米,权益建筑面积超过2300万平方米。
“但是,一家公司不能把幸运当作是必然。”刘晨光说,2009年,绿城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曾经低迷的市场和超负荷的扩张给绿城带来了不断激增的负债,使自己处于巨大的违约风险之中。后来,整体的销售市场奇迹般地复苏与繁荣,拯救了这家公司。
对于这段历史,历史系出身的宋卫平显然没有忘记。他将把绿城带向何方?公司2010年年报将于2011年3月份发布,随着公司新的存货与负债变化的披露,这些疑问或许能得到部分解答。
保守派代表之
中海地产:守住一线_攻入二三线
黄树辉
比起年初全年新增计划600万平方米而言,中海地产(00688.HK)在2010年拿地超出了计划54%,而相对2009年新增土地储备1165万平方米而言,中海地产在去年的拿地态势显得较为保守。
中海地产向《第一财经日报》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公司累计新增土地储备921.3万平方米,其中新增权益土地储备767.8万平方米。截至去年底,公司拥有总的土地储备3858万平方米,可满足4至5年的开发规模需要。
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获得大量土地储备,依然是中海地产重要的拿地策略,这对控制土地成本起到关键性作用。而在拍卖市场,由于竞争对手较多,土地价格很容易被哄抬上去,非理性的因素更多。根据公告披露的资料,中海地产在去年通过公开途径拿地次数不足10次,涉及新增项目约11个。
中海地产在2010年3月完成对蚬壳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收购行为,这使得中海地产间接获得了蚬壳电器旗下公司光大地产所拥有的17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权益,每平方米土地收购成本仅约合1600元。
此项收购完成后,中海地产此后曾经连续4月停止在内地拿地。中海地产主席孔庆平对此的解释是,上半年公司支付了一些前年买地的地价,偿还了母公司的短期贷款,导致净负债率从2009年底的22.4%上升至去年上半年的48.4%。
从去年8月份开始,中海地产又开始陆续通过公开市场增加其土地储备,但拿地动作屈指可数。更值得关注的是,被收购后的蚬壳电器更名为中海宏洋后,于11月12日在银川取得了总面积达135万平方米的地块,其权益土地面积约为94.5万平方米。
这也是中海地产收购蚬壳电器后首次间接拍地行动。中海地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将集中精力于一线城市和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中海宏洋则进入中海地产未曾涉足的二三线新兴城市。可见,中海地产的拿地渠道日益多元化。
但瑞银在去年12月初发表了一份针对中海的研究报告称,中海地产去年拿地太过激进,其理由是截至2010年6月,中海净借贷比率达到45%,超过管理层认为40%的“安全水位”,但中海地产仍在继续买地。不过,此报告一度被媒体质疑。
在2010年年初,中海地产的计划是新增土地储备600万平方米。而在2009年,中海地产的总土地储备达到3512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土地储备为1165.4万平方米,支付地价款总额超过28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中海地产在2010年的拿地动作仍显得较为理性。
激进派代表之
保利地产:拿地!激进,再激进
张艳红
2009年,保利地产(600048.SH)在大房企拿地榜当中排行第一。到2010年,虽然其位次有所下降,但其新增土地的绝对数量却有增无减。
保利地产提供的数据显示,该集团在2010年新增项目超过40宗,总建筑面积约1786万平方米,略高于2009年同期,涉及总土地金额约558亿,在众多一线地产巨头中,用于购地的金额仅次于万科的567亿元。
尽管保利地产在2010年的新增土地量没有较2009年明显增长,但其拿地的态度不可谓不激进。
数据显示,该集团去年实现签约金额逾660亿元,同比增长52.53%,较2010年500亿元的预定销售目标超出160亿元。但也意味着,保利地产将其销售回款的绝大多数都用于购置土地扩大生产。这与2009年并无二致。
对于这家依旧秉持“快速增长”理念的开发商来说,拿地其实只是保证其在短期内急速膨胀的必要条件。有知情人士透露,就在去年的一次集团内部会议上,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提出:“500亿没有瓶颈,660亿也不是终点。”其短期目标,是实现集团总资产以及其他各项指标能够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翻一倍。
在这一目标导向之下,保利地产过去两年以及未来若干年内在土地市场上的大手笔表现便不足为奇。保利地产相关负责人表示:“拿地是常态,保利地产会根据当地的市场情况、资金能力、当地团队的操盘能力和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继续保持拿地态势,以期实现3年到5年再造一个保利的计划。”在这一进程中,该集团已经加大向二三线城市拓展的步伐。
在拿地战略上,保利一方面不断巩固现有中心区域,例如去年加大了珠三角的布局和拓展力度,在广州、佛山、中山、东莞获取409万平方米的储备,并且进一步增加重庆、成都、武汉等区域中心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该集团还不断纵深化发展,开发新市场,新进了福州、厦门、中山、东莞、珠海、连云港、常州、嘉兴、南通、营口等10个城市,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区域布局。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保利地产在新增项目的过程中,明显加大了住宅之外的其他产品类型的比重,例如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以及综合的文化类地产项目。
保利地产认为: “住宅未来还有10~20年的黄金开发期,但过了这个时期,公司如果还需要保持行业内的竞争领先优势,商业地产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激进派代表之
港企:重启土地淘金之路
徐健
集体“失语”将近2年的港资开发商,在2010年再次躁动。央企“圈地”风头略减后,2010年下半年港资企业就开始频频在内地土地市场中活跃。其中,九龙仓、瑞安建业、嘉华集团、世茂房地产、李嘉诚的“长和系”等知名港资地产大鳄都有不小斩获。
“抄底王”李嘉诚总是让市场琢磨不透。2008年2月,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00013.HK,下称“和黄”)在常州以12亿元竞得一地块之后,从此便在内地土地市场上销声匿迹。2009年,“长和系”在内地土地市场几乎“颗粒无收”。
然而,进入2010年第四季度,沉寂了两年的和黄又出其不意地回到了公众视野——当年11月26日,和黄在重庆以13.1亿元拿下两江新区一住宅用地,从此拉开了李嘉诚重启内地淘金之路的序幕。随后的28天,和黄先后在上海、大连及南京高价抢地,而且每次都来势汹汹,并在上海、南京均问鼎当地的地王。
2010年12月初,和黄旗下公司以16.2亿元的超高报价击败其他5家劲敌,夺下上海赵巷镇特色居住区17号地块,21436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一举成为青浦赵巷区域内的新“地王”;12月24日,和黄旗下的博泽投资以31.8亿元竞得南京G53河西地块,楼面价为8584元/平方米,成为河西历史上总价最高的“地王”。
一个月时间里,李嘉诚在内地土地市场上投入的金额就高达73.8亿元。
事实上,李嘉诚的“长和系”无疑只是港资房企重启内地淘金热潮阵营中的典型。
2010年9月8日,九龙仓一举以48.28亿元夺得上海黄浦江沿岸E18地块,创下浦东住宅用地楼板价新高。在当年11月底到12月初,九龙仓还在一周时间内斥资20亿元分别在江苏常州、湖北武汉拿地;2010年最后两个月,南丰集团先后宣布与内地房企远洋地产共同合作开发大连及北京CBD项目。南丰集团主席陈廷骅更以36.9亿港元增持远洋地产股份,成为远洋地产的第二大股东。
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坦言,港资开发商频繁出现在土地交易市场反映了他们普遍看好内地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因此不断加大对内地的投资比例。目前来看,九龙仓、嘉里建设等港资企业依旧在2011年1月的内地土地市场捷报频传。随着楼市调控的加深,这一波港资房企夺地热潮还将持续多久,将成为今年土地市场的一大悬念。
激进派代表之
恒大地产:5000万平方米!拿地量排名第一
张艳红
2010年,恒大地产(03333.HK)的土地储备基本上是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细胞分裂”,从而使其成为国内目前为止土地储备量最大的开发商,总储备量逼近1亿平方米。也许,从恒大开始,土地储备的单位将不再使用“万平方米”,而是“亿平方米”。
不久前,该集团通过其发行海外优先票据的公告披露了其土地储备的规模。该份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们是中国众多地产开发商之中,拥有最大土地储备的开发商,我们的土地质量高、成本低,总建筑面积约达9600万平方米,平均土地成本为每平方米约人民币520元……我们是中国所有地产开发商之中,土地储备覆盖最多省会及直辖市的开发商。”
字里行间,看得出恒大地产对于其土地储备的总量、质量以及成本都格外自信,并将此作为集团未来发展空间的一个“侧面”呈现给投资者。
对比2009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恒大地产在当年的新增储备非常少,2009年和2010年两年,基本都在消化其2008年上市之前攒下的“家底”。但从2010年年中开始,恒大地产就悄然启动了规模空前的“买地战役”。
曾经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为了调动各个区域公司的负责人买地积极性,恒大地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开出“每买一宗地便加薪五万”的超级诱惑。
尽管恒大地产官方没有对此传言进行过任何正面回复,但不可忽视的是,就在2010年的下半年,恒大地产频繁出现在各地土地交易市场,并且频频增持项目。值得提及的是,去年10月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该集团相关人士称其土地储备为7200万平方米,但两个月之后,该数字又快速上升到9600万,几乎让国内同行无法“望其项背”。
是什么促使恒大地产大肆购买土地?也是在上述媒体见面会上,许家印对此有过一次极为间接的解释:公司在经过近两三年的发展后遇到了一个矛盾,即日益扩大的规模和项目数量不足之间的矛盾,要支撑公司的销售增长速度,旗下的项目数量就必须进一步扩大,经过测算,项目数量在130个左右,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据悉,截至去年12月31日,恒大拥有项目数量已经为121个,离许家印130个项目的“理想状态”相去不远。
恒大地产有内部人士透露:“到明年,集团动工面积有望达到300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现有土地储备仅供3年可用,其实还算不上很多。”
激进派代表之
佳兆业:学习恒大堪称“黑马”
黄树辉
佳兆业(01638.HK)在2010年下半年曾创下了一天内拿下9宗土地的惊人纪录,堪称内地土地市场上最为激进的“一匹黑马”,这也使得佳兆业的拿地量在2010年的房企拿地排行榜中首次跻身十强。
佳兆业总裁黄传奇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地产业已经告别了暴利时代,佳兆业今后要改走快速资金周转模式,明确要把规模做上去,学习快速发展的恒大地产。从黄传奇的表态可以看出,开发理念的调整决定佳兆业必须大规模拿地。
虽然与恒大地产(03333.HK)同于去年在香港上市,但恒大地产2010年实现合约销售额504.02亿元人民币,是佳兆业的5倍多。这似乎可以理解为佳兆业疯狂拿地的动因。通过整理佳兆业公告资料可以发现,佳兆业在2010年全年一共取得了16个项目地块,新增建筑面积约540万平方米,拿地金额合计约52亿元人民币。
从新增土地的建筑面积角度而言,佳兆业去年拿地量略超过绿城中国(03900.HK)的530万平方米(归属公司权益面积约340万平方米)。但绿城中国在2010年销售额达到568亿元人民币,而佳兆业的销售额为101.04亿元人民币。显而易见,相对于绿城中国而言,佳兆业去年在土地市场的扩张态势颇显激进。
实际上,早在去年9月,佳兆业便率先打响土地争夺战,开始频繁拿地,此后一度接近疯狂状态。11月25日,佳兆业在四川、辽宁曾创下了一天内拿下9宗土地的惊人纪录;12月14日,又一天拿下辽宁省的6幅地块。
在短短一个月内,佳兆业已增加土地储备超过500万平方米,这相当于该公司在上市初期土地储备量的42%。佳兆业拿地态势之猛,不逊色于万科、恒大等一线品牌开发商。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拿地统计并未包含旧改项目和协议开发项目。去年1月25日,佳兆业顺利行使期权,取得深圳宝吉项目旧改地块,新增土地储备仅仅占地面积就达到32万平方米。此后的3月29日,佳兆业又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展深圳龙岗区坂田街道的市区重建项目,项目占地约7.7平方公里。但目前该地块发展权仍有待深圳相关政府部门批核。
与国内众多房企大规模在二三线城市布局不同,佳兆业已把触角伸向四线城市,多幅新增土地储备位于四线级市。这种布局决定佳兆业的拿地成本较低,全年平均楼面地价约为每平方米963元,在拿地十强企业中仅次于恒大地产的每平方米714元。
激进派代表之
龙湖地产:拿地近千万平方米_区域龙头全国布局
叶国靖
在桀骜不驯的绿城(03900.HK)主席宋卫平看来,国内能够称得上是优秀地产商的公司寥寥无几,龙湖地产(00960.HK)算是一家。
就在两三年间,这家从山城重庆走出来的地产商一跃跻身全国十强。在2010年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之中,按照新增土地建筑面积,它排名第六,尾随恒大地产、万科、保利地产、上海绿地、中国建筑之后。
据龙湖地产提供的数据,2010年,龙湖地产的新增土地建筑面积约990万平方米(归属公司权益)。公司相应支付的拿地代价是190亿元。
“2010年,龙湖地产的土地资源得到适当补充,获得的新增土地主要集中于二三线城市,因而,土地单价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新增土地的平均楼面地价不足2000元/平方米。”龙湖集团公共事务及行政中心总监许桐珲指出, 2010年,龙湖地产位于环渤海、长三角和西部三大百亿圈的全国化销售格局基本形成。在当前调控环境下,龙湖地产向更多二三线城市扩张,包括无锡、常州、沈阳、青岛、大连、杭州等城市。
1月7日,龙湖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截至2010年12月底,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45.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3%;合同销售金额333.2亿元,同比增长81%,超额完成248亿元年度目标的34.4%。日前,高盛发表报告,维持龙湖地产“买入”评级。报告指出,龙湖地产去年12月合约销售同比增长3.86倍至55.9亿元,高于其全年销售目标,其全年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13581元,符合该行预期。高盛预计,龙湖地产2010及2011年纯利分别为38.24亿元及43.59亿元。
激进派代表之
万科:567亿!拿地金额排名第一
黄树辉
销售额突破千亿的万科(000002.SZ)在2010年的拿地策略较2009年的中庸显得有些激进。在新增土地储备较2009年增长68%的同时,拿地金额较2009年增长122.7%,几乎相当于公司当年销售额的一半。
在刚过去的12月,万科的拿地势头更为激进。在年销售额快速增长的同时,万科全年新增土地储备与其基本保持同步增幅,增持土地储备面积总量在国内各地产商中位居第二。
万科向《第一财经日报》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万科新增项目数量为90个,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四大区域的40个城市,新增土地权益建筑面积共约2100万平方米,平均楼面地价约为每平方米2700元。
在2009年,万科全年新增土地储备1244万平方米,全年新增项目的土地款为254.6亿,平均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2047元。2010年万科所拿地块的平均楼面地价较2009年涨幅接近32%。
如果对比公司的年销售额和体量而言,万科在2010年的买地相对数量增长并没有明显加速。万科去年全年新增土地同比增幅为68.85%,销售额同比增长为70.5%。但比起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5.3%而言,万科新增土地增幅并不保守。
值得关注的是,以万科提供的数据推算,万科在2010年拿地合计支付地价款约567亿元,在国内各地产商中排名第一。其中,拿地总金额较2009年同比增长约123%,平均楼面地价同比增长31.9%。
拿地金额和平均楼面地价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去年土地价格的整体上涨和万科在一线城市拿地数量有所增加。按照该公司新买地量适当高于开工量和销售量的一贯思路,万科在2010年土地市场上的表现,仅仅是完成了计划内的任务。数据推算可以发现,万科去年拿地成本相当于其住宅销售均价每平方米12049元的22%,全年土地款相当于销售金额1081.6亿元的53%左右,该比率在开发商中位居中等。
万科一直都宣称并不担心被同行超越。而作为万科拿地的另一种方式则一直被业界所忽略,即收购扩张。公告资料显示,万科2010年以来的收购力度明显在加大,前后涉及大大小小的收购约20宗,但涉及土地数量并未披露。
万科向本报表示,公司获取项目资源是为了满足开发和增长的需要,并不追求过多的土地储备,一般认为约两到三年开发量是比较合理的水平。而在2011年,万科将继续坚持谨慎投资的原则,公司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会将内部收益率作为一项核心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收益空间、资金占用以及项目的开发风险等因素,做到兼顾效益和风险,切实提高投资的质量。
截至27日上午11时,绿城中国股价跌幅约为5%。
2024年金地亏损超60亿元。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继续向着止跌回稳的方向迈进。但也要看到,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仍然处在调整之中,市场回稳还存在压力。
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