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要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股东的“11年宿命”

第一财经日报 2011-03-08 06:43:00

责编:群硕系统

不单是苏黎世金融和北亚实业这样的后来者,东方集团、新产业投资公司、宝钢、信泰珂科技发展公司这些发起股东也均在过去的不同时间里,扮演过新华人寿股权“抢筹者”的角色。

股东的“11年宿命”

陈天翔

不单是苏黎世金融和北亚实业这样的后来者,东方集团、新产业投资公司、宝钢、信泰珂科技发展公司这些发起股东也均在过去的不同时间里,扮演过新华人寿股权“抢筹者”的角色。尽管,现在在当初的发起股东中,能从新华人寿上市中获利的只有宝钢这一家,在这个过程中,赢家却绝不止宝钢这一家。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曾持有过新华人寿股权的股东身上都发生过“11年”现象。也就是说,这部分股东从买入,到清空新华人寿的时间均为11年。

东方集团(股份)在新华人寿成立时,以每股1元的价格,持有了新华人寿5000万股。东方集团在2000年11月,以每股2.53元的价格从东方集团(股份)手中接下了5000万股;紧接着,在2001年2月,又从锦州港手中以每股3.2元的价格吃进了2988万股;同年12月,以同样的价格从中国物资开发投资公司手中接盘了6024万股。

除在2003年1月,东方集团将所持有的2371.2万股新华人寿同样以3.2元/股价格卖给隆鑫集团外,剩余的9628.8万股股份一直到2007年8月才以5.99元每股的价格卖给了保险保障基金。至此,东方集团在新华人寿苦熬11年之后,完成了其所扮演的角色。

和东方集团一样,宝钢集团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大佬”。本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11年2月21日,宝钢集团持有了新华人寿22530万股,占比为18.775%。而这些股份也是宝钢集团经过多年的收集得来:2002年4月,宝钢集团分别从铜陵有色和金陵石油化工公司手中购入了901.2万股和1802.4万股股份,分别作价每股2元和每股2.2元,让人颇感疑惑的是,两笔交易为何会有10%的差价。

时间到了2007年12月,同为发起股东的神华集团将其持有的9012万股股份全部卖予了宝钢集团,作价3.6元/股。在完成这笔交易之后,神华集团也结束了其11年的新华人寿股东的角色。而对于宝钢集团来说,也正是得益于这笔交易,其在新华人寿中的话语权空间加大。

“11年宿命”也发生在同为发起股东的新产业投资公司身上。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2001年一年内,共发生了6笔关于新华人寿股权转让的案例,交易价格均为3.2元/股。发生在2001年11月的新产业投资公司从中国物资开发投资公司手中买入1788万股新华人寿股权,是在这6笔交易中规模最小的(中国物资公司另外所持有的6024万股则卖给了东方集团;剩余的1200万股,则于2002年1月,同样以3.2元的价格卖给了北京市太极华青信息系统公司,太极华青也把这部分股权一直持有至今)。

2006年5月,新产业投资将其所持有的10800万股新华人寿悉数以每股4.2元的价格卖给了上海亚创控股公司,通过这笔交易,新产业投资所持有的新华人寿股权几乎全部出清,套现了约4.5亿元。

就在人们以为新产业投资对新华人寿已无兴趣的时候,让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时隔2个月之后,在2006年7月,新产业投资居然又从同为发起股东的安徽粮油贸易公司手中买回来了901.2万股,价格却只有每股2.3元。新产业投资以这2000多万元的投入,继续当起了新华人寿的小股东。而这部分股权,在经过了一年之后,被新产业投资以每股5.99元的价格悉数卖给了保险保障基金。一年的时间,2000多万元一下子变成了5400万元。

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注定,今年距离苏黎世金融入股新华人寿,也正好过去了11年……

新华人寿股权更迭:大鳄的“游戏”

陈天翔

2010年国内寿险业老三,新华保险在获得股东140亿元巨额增资后,已经锁定了今年内IPO的目标。近来,关于新华保险的话题迅速增加,使其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保险公司之一。不过,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公司快速增长的业务规模,却是它变幻莫测的股权交易史。翻开公司不到15年的历史,光公司超过30次的股权交易事件以及台前、幕后,就可以编辑一本厚厚的故事书。

新华人寿成立于1996年8月。若按保费规模计算,新华人寿在去年成为了国内第三大寿险公司。

2010年3月,新华人寿董事会通过“两步走方案”,即“先增发后上市”,同时承诺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向现有股东的定向增发。最后募集了140亿元。《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到,董事长康典曾在今年年初的一个内部会议上表示,若让他重新再来一遍,他还真是会感到后怕,因为过程太难了。不知道这里边藏了这么多事情,那么复杂的关系。过去新华人寿历史上有一些遗留问题,太复杂。

外界显然无法知道康典所说的“复杂”到底到了何等程度,不过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但这也激发了外界的好奇心,以各自的方式去解读关于新华人寿的种种“复杂”。

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从能够确认的信息来看,从1999年到2011年间,关于新华人寿的股权转让,就发生了超过30次,涉及其中的机构数量相当多。一些耳熟能详,甚至是如雷贯耳的企业名称都在新华人寿这家公司身上产生了交集:东方集团、苏黎世金融、国际金融公司、宝钢、保险保障基金、北亚实业、隆鑫集团、证大集团、博智资本等;如果再加上中金和野村,那么这份名单,足够可以用“耀眼”来形容。

新华人寿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够让那么多“大家伙”趋之若鹜?原因显然已经不能用“目前国内寿险牌照仍属稀缺品”来解释了。

“好人”苏黎世金融

在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苏黎世金融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减持新华人寿股权的消息,其在新华人寿中所持有的股权比例从原来的20%降至15%。随即有消息传出,中金公司及野村证券以每股28元的交易价格分别接手由苏黎世金融转出的5%股权中的一半,即2.5%的股份。但在苏黎世金融给本报记者的回复邮件中,未对此消息予以证实。

在解释为什么要选择将这5%股权予以出售时,苏黎世金融CEO Martin Senn表示,是为了在交易中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意愿,同时更加专注于其自身保险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但让市场颇为不解的是,事实上,苏黎世金融刚刚在2010年10月27日对外宣布,其同意以每股10元人民币的固定价格认购新华人寿新增的2.8亿新股股份,总交易额约达4.2亿美元。

苏黎世金融于2011年2月10日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苏黎世金融所持有的20%新华人寿股份价值已增至约10亿美元。“该不会是苏黎世金融认为需要‘高位减仓’了吧?” 一家券商分析师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反问道,“苏黎世金融的举动,实在很难用‘做差价’来理解。”

事实上,即使新华人寿还未公布IPO时间表,但市场仍普遍认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本报曾在2月18日《新华人寿的胃口》的报道中提及,新华人寿给自己定的IPO时间在今年,而规模可能会在200亿~300亿元。“明知道新华人寿上市之后可以比现在卖个好价钱,为什么选择这时出手?难道苏黎世金融是个好人?”这位分析师打趣地说。

也许正是因为苏黎世金融的官方说法并没有让人信服,于是市场上出现一种说法:“苏黎世金融对新华人寿的直接持股和间接持股或许已经超出了20%。考虑到新华人寿IPO已经进入倒计时,这一问题需要得到马上解决。”对此说法,苏黎世金融在回复给本报记者的邮件中明确表示,对“谣传”不予评论。另外,在被记者问及苏黎世金融是否会继续将剩余15%股份中的部分出让时,苏黎世金融的回答为“现时,并未有任何特定计划”,但会就实际的发展需要加以考虑。

宝钢集团或许应该感谢“好人”苏黎世金融。正是因为这次苏黎世金融出售5%股权的“顺水人情”,宝钢集团由新华人寿原第三大股东(18.7%左右),上升为第二大。

大鳄的交易

在新华人寿成立的第四个年头,也就是2000年,新华保险与苏黎世金融、国际金融公司等四家外资机构正式签订招股协议,至此,新华人寿的外资股份达到了24.9%。该事件被新华人寿认为是“千禧年”最重要的事件。巧合的是,同一年,与新华人寿同时获准筹建的泰康人寿,也完成了其海外募股工作。

在新华人寿官方网站上,分布着诸多若干年内关于苏黎世金融给予新华人寿帮助、合作的消息。由此看来,苏黎世金融对新华人寿应该是有长久打算的。苏黎世金融公布的数据也能对此作出印证:截至2010年6月30日,其对新华人寿的投资额累计达到1.31亿美元。

资料显示,苏黎世金融是通过Zurich Insurance Company和Zurich Insurance PLC这两家公司共同来持有新华人寿股份的。按照2011年2月21日时的持股情况,前者持有了11000万股,占比10.83%;后者持有了10800万股,占比9.17%。

同样,和其他“有想法”的股东一样,苏黎世金融对新华人寿股权的觊觎之心也是由来已久。本报记者从相关资料上获悉,2004年6月10日和2004年8月10日,苏黎世金融分别从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金融发展公司手中买入了5400万股和5280万股,作价均为5.51元/股。

当时市场便有疑问,为什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金融发展公司均会在其投资新华人寿快到5年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做出了同一个决定?如果说外资方价值判断趋近的话,那么同为外资投资者的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公司的做法相比前二者就显得非常“另类”了。

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公司是在2006年5月才将所持有的5400万股新华人寿股权转让给了博智资本,每股作价仅3.2元。

时间到了2007年2月,国际金融公司又将自己所持有的1320万股卖予了苏黎世金融,价格同样是5.5元。疑问接踵而来,为何国际金融公司要把自己所持有的股权“专门”卖给苏黎世金融呢?

记者调查发现,从2004年8月到2007年2月两年半时间,新华人寿一共发生了5次股权变更,每次成交单价波动非常大。从时间上看,和上述这笔“1320万股”交易相隔最近的一次变更发生在半年前,当时只卖出了每股2.3元。为什么上述这笔“1320万股”的成交价仍是两年半前的每股5.5元呢?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0年9月,国际金融公司还持有新华人寿480万股。

倒手获利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爱地(10%)、中国物资开发投资总公司(10%)、东方集团实业股份公司(10%)、北京市华远集团(10%)、宝钢集团(10%)、神华集团(10%)、新产业投资公司(10%)、黑龙江龙涤集团(8%)、信泰珂科技发展公司(7%)、锦州港务(7%)、大庆石油化工总厂(2%)、金陵石油化工(2%)、仪征化纤(2%)、安徽省粮油贸易公司(1%)、铜陵有色(1%)等15家企业为新华人寿的发起股东,当时新华人寿总股本为5亿股。

今年是新华人寿成立的第15个年头。15年不到的时间内,原来的这些股东,除极个别的(如宝钢集团)目前仍在新华人寿的股东名单上外,其余均已离开。

本报记者能够查到的,新华人寿成立后的第一笔股权交易发生在1998年6月。也就是在新华人寿成立两年不到的时候,中国爱地集团将自己所持有的5000万股新华人寿股权,以每股1元转让给中国诚通;2002年6月,中国诚通将所持有的9012万股以2.15元/股的价格转让给了中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获益颇丰;2007年8月7日,中国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又将这9012万股悉数卖给了保险保障基金,每股升至5.99元;2009年11月,保险保障基金将这部分股权,连同包括从隆鑫集团、海南格林岛投资公司、东方集团、新产业投资公司等多家股东手中获得的新华人寿股权,共46578万股悉数卖给了中央汇金,股价涨到了每股8.71元。

另外不能不提的几笔交易,都是关于北亚实业的。一方面,这几笔交易距离现在时间最近;另一方面,从这几笔交易看,新华保险的股权价格开始猛涨。

此前,很多人都误将北亚实业当成新华人寿的发起股东。实际上,北亚实业是在2001年底才开始出现在新华人寿股东名单中的。

关国亮是哈尔滨人,而北亚实业所在地正是哈尔滨。记者了解到,当时北亚实业从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手中接下了1802.4万股新华人寿股权,作价每股3.2元;同时也接手了由黑龙江涤纶厂基础上改制组建的国有控股公司黑龙江龙涤集团所持有的7209.6万股新华人寿股权,也是每股3.2元。这两笔交易,北亚实业一共耗资超过2.8亿元。

而到了北亚实业破产清算时,其所持有的新华人寿股权俨然成了一座“金矿”。记者了解到,北亚实业所持有的新华人寿股权是被分成了三次进行拍卖。2008年11月,上海证大以6.61元/股的价格,获得了北亚实业所持有的2163万股新华人寿股权。而北亚实业所持有的剩余的6849万股新华人寿股权在2010年11月的拍卖中,被拆成了3600万股与3249万股,分为两个标的进行。最后被世纪金源和华泽集团两家机构获得,而每股价格飙升到了令人咋舌的43元左右。这次这两家新股东也参与了新华人寿140亿元规模的增发,每股单价有所摊薄,市场估计在25元左右。

至此,北亚实业被“三拍出局”。

震荡市加剧投连险业绩分化_管理能力成制胜关键

陈天翔

国金证券于上周发布的投连险2010年度行业分析报告称,2010年全年A股市场走势可谓风云难测,经济回暖与各项调控政策的出台相互博弈,除7月、10月出现了普涨行情以外,全年大盘总体呈现震荡调整态势。2010年上证指数累计下跌14.31%,沪深300指数下跌12.51%。数据显示,除股票型和灵活配置型账户由于大盘调整影响出现小幅亏损以外,其余各类型账户均实现正收益。总体而言,各类型账户的表现符合保险产品追求资金安全的定位。

该报告称,2010年全年股指在弱势震荡的同时不乏局部热点,中小盘股继续表现活跃,市场结构分化显著,板块轮动速度较快。这使得仓位调整和精选权益类投资产品的能力成为今年股票型、混合偏股型和灵活配置型账户业绩制胜的关键,正因为此,同类型账户中业绩分化也比较明显。

41个净值披露规则、可统计年度收益的股票型账户在2010年的平均收益为-0.56%。其中泰康人寿—进取型、中国人寿—进取股票型、太平人寿—策略成长型三个账户全年收益超过20%。与此同时,几个指数型账户跌幅较深,最多下跌18.02%,产品之间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收入差距。从操作策略上来看,表现较好的账户大多仓位调整积极,通过把握市场热点来获取超额收益。比如中国人寿—进取股票型账户在2010年坚持关注电子、化工、机械等成长性较好的行业,精选其中具有领先地位的股票进行投资,分享到了成长前景所带来的超额回报。太平人寿—策略成长型账户跟随市场的波动灵活调整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市场风险,同时又侧重品种和结构的优选和调整,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水平。另外,太平人寿—价值先锋型、国泰人寿—增长型、生命人寿—投连Ⅱ号账户进取型、中英人寿—成长型、恒安标准人寿—成长型、瑞泰人寿—财智成长账户、海康人寿—积极型投资账户也均取得了不错的回报。

截至2010年底,共有28个股票型账户运作满三年,其间正好经历了熊市、牛市和震荡市场,因此这三年的业绩表现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产品的稳定性,以及管理人对于不同市场的适应能力。这部分股票账户2008~2010年三年的累计收益平均为-12.37%,其中92%的账户业绩超越了沪深300指数。综合来看,收益获取持续出色的产品有:泰康人寿—进取型、太平人寿—价值先锋型、生命人寿—投连Ⅱ号账户进取型、信诚人寿—成长先锋投资账户、信诚人寿—积极成长投资账户、中国平安人寿—基金投资账户、瑞泰人寿—财智成长等。其中泰康人寿—进取型表现最为突出,三年期累计收益达123.62%,不仅大幅超越市场,也大幅超越同类产品,显示了管理人较强的投资管理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收益比较,发现有一些产品对各类型的市场适应能力强、业绩延续性较好,例如股票型账户泰康人寿—进取型,混合偏股型账户瑞泰人寿—财智平衡账户、华泰人寿—进取型,灵活配置型账户新华人寿—新华创世之约等。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