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刚时代26家基金无领头羊
“我不会卖出伊利股份的。”6月16日,尽管伊利股份下跌超过5%,一位重仓这只股票的基金经理仍然不改初衷。他坚决认为,将伊利和蒙牛的财报对比可知,伊利股份有一定的隐瞒利润之嫌。
“现在的情况无非是两种:第一,公司和管理层什么问题都没有,那么伊利完成当期业绩是毫无悬念的,也许考虑到稳定投资者,他们接下来还会释放一部分业绩,这样肯定是个利好。”
“另一种情况是,管理层有问题,发生更迭,这样有可能取消伊利此前的股权激励方案,也就是说,伊利没有必要再在股权激励方案完成之前隐瞒利润了,会给出更好的业绩表现。对于公司管理层来说,最差的情况是,央企进入重组,但对于我们来说,这反而可能是最大的利好,能够提供最大的想象空间。”这位基金经理表示,他所在的公司也购入了大量的伊利股份。
多位基金经理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伊利对于投资者并不热情,缺乏沟通意愿、态度傲慢、不愿意安排一对一调研、财务数据和蒙牛对比不合理……
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买入伊利股份,并从中获得丰厚回报。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伊利股份一直是典型的机构重仓股,仅基金持股占流通股的比例,就曾经多次达到60%左右。
2002-2006:肖华时代
尽管早在1996年就已上市,伊利股份在公募投资领域大放异彩,首先要归功于博时基金前明星基金经理肖华。
数据显示,肖华自2002年10月到2006年底,一直担任博时价值的基金经理。在他担任基金经理期间,伊利股份几乎一直排在肖华重仓股的前两位。博时价值,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伊利股份的第一大流通股东。
2011年,理财周报记者向一位博时当时的基金经理询问,博时系在伊利股份上面的操作路径时,他毫不犹豫飞表示:“去问肖华!其实就是他一个人看好。”
据博时基金内部人士透露,当时肖华曾经在内部交流时,几次解释自己对于伊利股份的不离不弃。他的理由是,当时正是常温液态奶兴起之时,乳业有明显消费升级概念。显然,作为A股唯一的乳业股,伊利是唯一的投资标的。
“肖华投资的特点是,善于宏观大势把握和行业分析,个股研究一般。我相信他选出伊利股份是从上到下的思路,对于公司并不一定研究得很透。”该人士表示。
毫无疑问的是,肖华从伊利股份上获得了丰厚回报。在他任职期间,基金业绩排在前1/5。而在当时的公募业界,提到伊利必提肖华,已成惯例。几乎所有后来进入伊利的机构,都唯肖华马首是瞻。
因为坚守伊利股份,博时和肖华都曾经卷入一场风波:2004年12月,伊利股份董事长郑俊怀因被控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被捕。众多基金仓皇出逃,而博时依然坚守,甚至在季报中多次表达对伊利股份的长期支持。
正是由于博时和肖华力挺,所以郑俊怀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基金大撤退。大部分机构选择了冒着赎回的损失,和肖华一起留守。
当时市场传言,博时如此坚守,是因为其当时的大股东金信信托和伊利管理层的MBO关联密切,博时不得不为东家保驾护航。但是理财周报记者联系到的知情人士表示,坚守伊利,更像是肖华的个人投资决定而非公司决定。
一个细节是,在郑俊怀被捕消息传出时,肖华正在国外,他得知消息后给公司打了电话,表示伊利仍有投资价值。
2011年6月16日,理财周报记者电话联系肖华,但是肖华表示,关于伊利股份,自己不会说任何话。
4年前,他离开了博时基金。同年,金信信托将自己所持有的所有博时股权,转让给招商基金。从此之后,伊利股份再也没有在博时系任何一只基金的重仓股中出现过。
2006-2011:潘刚时代
对于更多的基金来说,2006年成为伊利股份投资的转折点,标志并不是肖华的离去,而是股权激励方案的通过实施。
当时大部分机构实际并不同意这一做法。即便放到现在来看,也十分罕见:按照这一方案安排,如果伊利股份2006年和2007年的业绩达不到设定目标,则将第三方账户中的600万股送给流通股东,如果能够达到,就转送给公司管理层,即激励对象。
当时的机构投资者几乎都认为,以他们对于伊利股份的了解,伊利不可能达不到设定目标。
但是在投票环节,握有伊利流通股绝对优势的机构们,依然几乎都选择了赞成。只有海富通管理的富通银行的QFII投了反对票,当时这只QFII的经理是陈家琳。
几乎所有参加过那一次投票的基金经理,多年之后仍然拒绝发表评论。
“我买伊利就是价值投资,我管他公司治理怎么样,他的业绩符合预期就可以了。”一位当时投下赞成票的基金经理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如果有的人觉得无法接受这样的公司,你就不要买呀。为什么要买了股票,表示了对公司的认可,又来对公司投反对票呢?”
数据显示,投票之后,陈家琳卖出了伊利股份。
“我认为基金公司应该用选票更多地表达自己意见。”一位其后进入伊利的基金经理说:“否则总是被动接受上市公司安排,起不到通过机构投资者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作用。”
他表示,自己也曾经试图和伊利沟通一些问题,但显然对方并不欢迎。尽管公募基金手握大量伊利流通股,但是如双汇股改中基金公司齐心合力表达意见的场景,从来没有在伊利股份出现过。
此后,基金公司公认的是,潘刚为代表的伊利管理层,彻底取代了肖华为代表的公募机构,彻底把握住了投资伊利的话语权。尽管三聚氰胺事件曾经导致基金公司集体撤离伊利,事件过去之后大家又曾经集体入驻;尽管业内大佬华夏嘉实都手握重仓,但是这一只股票上,再无领头羊。
“我们在投资中,很难找到十全十美的公司。伊利是有很多瑕疵,但是作为机构投资来说,只要买消费股就必定涉及到乳业,乳业又只有这一家,你做大类资产配置难道还有别的选项吗?”一位多年前重仓伊利的基金经理说。
对于现在依然希望能够从伊利的高管纷争中获得超额利润的基金们,他只有一句评论:
“他们太天真了。”
公募“旱涝保收”将成过去式,行业迎来业绩、回撤、陪伴三重考核。
“公司在新的一年里,在投研布局方面做出的整体规划动作,后续将按照新的调整方向进行业务的开展”
数字的不断壮大意味着行业将面临更多挑战,行业各方也在不断反思并逐步“修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老鼠仓”一直持续到去年11月。
夫妻档“老鼠仓”趋同交易6.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