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被政府操纵? 你不知道的评级机构真相

一财网 2011-08-08 11:51:00

责编:群硕系统

随着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标普、穆迪和惠誉3大国际评级机构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有阴谋论者认为,国际评级机构此次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自1909年美国人约翰?穆迪发布第一份债券评级手册以来,信用评级业已成为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亦被誉为投资者利益的“守护者”和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但随着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标普、穆迪和惠誉3大国际评级机构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亦有阴谋论者认为,国际评级机构此次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但事实上,评级机构之所以受到各国政要的抨击,往往只是因为他们带来了令人无法忍受的真相。

竞争不充分,但并非垄断

许多人在谈到国际信用评级业时,往往以为这是一个由标普、穆迪和惠誉3大评级机构垄断的市场,但事实早已并非如此。

目前除了三大机构外,全球范围内具备NRSRO资格的评级机构还包括A.M. Best Company,DBRS,Japan Credit Rating Agency,Rating and Investment Information,Egan-Jones Rating,Lace Finance和Realpoint等。

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首次将“全国公认的统计评级机构”(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NRSRO)之评级结果纳入了联邦证券监管法律体系。

当时SEC虽然提出了NRSRO这一概念,但长期对其认定条件及程序却没有一个客观、明确的标准,暗箱操作的色彩偏重。结果,1975~2003年间,除了最初被SEC指定为NRSRO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之外,鲜有其他评级机构获得NRSRO资格,即使偶有幸运儿,也难逃被三大机构兼并的命运。

但在2001年的“安然事件”之后,标普、穆迪和惠誉3大评级机构的垄断被打破。2001年12月,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因财务造假丑闻曝光而宣告破产。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及金融丑闻之一,“安然事件”不仅令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及华尔街多家著名投资银行坐上了被告席,同时也使信用评级机构成为了众矢之的。原因在于,安然公司的财务造假行径由来已久,然而直至2001年11月28日(即安然申请破产的前4天),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仍然将安然债券的信用等级维持在“投资级”,这一评级极大地误导了投资者,而此后的匆忙降级更是加剧了市场动荡。

以“安然事件”为契机,美国各界开始重新审视信用评级业之运作及监管体制,美国国会于2006年9月通过了《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由此掀开了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改革的序幕。《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旨在通过增强信用评级业的透明度和市场竞争来提高评级质量,以保护投资者及公共利益。该法案首次澄清了NRSRO资格之认定标准及程序,加强了信用评级市场的竞争。

此后,美国证监会加速批准了一些已经申请NRSRO多年,但一直未获得批准的信用评级机构,它们是伊根琼斯评级公司(Egan-Jones Rating,2007年12月)、雷斯金融公司(Lace Finance,2008年2月)和实点公司(Realpoint,2008年6月)。

2006年《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首次确立了SEC对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是NRSRO)的监管权力,然而这一监管的维度是有限的。法案既未对评级机构的具体评级模式和收费模式加以限定,亦未确立针对评级结果的问责机制,相反还规定SEC监管不得涉足NRSRO评级方法、指标和程序的科学、合理性等实质问题。显然,在这一“有限监管”模式下,NRSRO的行为虽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但其仍无需对评级结果本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承担法律责任。

评级依据:数据模型说话,并非“拍脑袋”

20世纪80年代后,各机构往往针对不同产品探索出自己的复杂数学模型,进而完成对各种产品的评级。虽然随着市场多元化,各机构之间、各产品之间特色鲜明各不相同的数学模型越来越多,但这些数学模型都无一例外地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运用统计的方法,通过对历史资料(比如违约概率)的统计分析,预测出受评对象当前的信用状况。这种方法直接关注于被评对象的历史信用履约情况,得出的结果更直接;由于不存在选指标、附权重的问题,这种方法也更客观。

标普曾表示,初始评级为AAA级别的债券违约几率只有0.04%,BBB级别的债券违约几率则增加至1.09%。通常而言,AAA级别至BBB-级别的债券都被认为具有投资价值,而BBB-以下的则属于投机级别,也就是所谓的“垃圾级”。

而在评级业发展初期,专家评估法和综合评估法是评级结果的重要决定因素。所谓专家评估法,就是指资深的信用专家形成小组,在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之后,凭借其专业经验知识、主观判断和对一些因素的权衡之后给出评级结果。但由于分析要素不稳定、权重设置无规定,主观性太大,而且各专家专业经历和主观偏好各不相同,导致最后的结果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综合评估法是一种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评估方法,概括地讲,就是通过选取相关的财务指标和其他定性指标并为其设置权重,对具体的受评对象计算其指标值,针对指标值依据一定的标准分别进行打分,最后根据总分确定对应的信用级别。这种方法与专家评估法有相同的缺陷,在于指标选取、权重设置还是存在主观随意的情况,但这种方法克服了专家评估法中因不同专家认识经验不一造成的不稳定性。

但数据模型也并非万能,运用历史资料预测信用水平不可能百分之百可靠。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受评对象利用了评级机构的现有评级方法,钻了“历史资料”和“专业数学模型”的空子。评级业的产生源于企业债券的发展,评级机构的传统主业也是针对企业债的评级,而针对华尔街各种新生的复杂金融产品(如CDO)的评级,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的,也就是说评级业对这些产品的历史数据最多也就只有20多年。事实上,这期间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维持了较为稳固的增长势头,而且90年代以来美国奉行的低利率政策使得借贷成本非常低廉,在这种情况下,以次级贷款为标的的CDO产品历史表现异常优异,正是短期历史数据的优良,使数学模型在房地产市场开始转向下行时反应迟钝,无法及时揭示CDO及一系列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并最终导致风险恶化,投资者损失惨重。

而电脑程序出问题则是评级机构面临的另外一大隐患。2007年,穆迪曾爆出一起严重评级事故,股价连续暴跌,并创下最大单日跌幅,其全球结构化融资业务的伦敦主管诺埃尔基尔农因此离职。。

事件的起因是由于电脑程序的一个缺陷,穆迪错误地向一类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复杂证券产品授予了AAA的最高评级。穆迪公司内部文件资料称,穆迪一些高层职员在2007年初得知,在上年接受评级的一些证券产品得到了最高的AAA评级,但在修正了计算机编码错误后,这些证券的评级应该至多调降四档。此后在信贷危机持续恶化的背景下,这类证券被降级数档。

三大评级机构简介

标准普尔由普尔于1860年创立,彼时欧洲的投资者对于自己在美国新发展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资产需要更多的了解。于是,标准普尔的始创人普尔顺应需求开始提供金融信息。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标准普尔凭借其“独立、严格”的分析及其涉及股票、债券、共同基金等投资品种的信息逐渐奠定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

如今,标准普尔员工总数超过5000人,业务机构分布在19个国家和地区。标准普尔为投资者提供信用评级、独立分析研究、投资咨询等服务,其中包括反映全球股市表现的标准普尔全球1200指数和为美国投资组合指数基准的标准普尔500指数等一系列指数。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标准普尔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

穆迪公司的创始人是约翰·穆迪,他在1909年首创对铁路债券进行信用评级。1913年,穆迪开始对公用事业和工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目前,穆迪在全球有800名分析专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员,在17个国家(地区)设有机构,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穆迪于2001年7月在北京设立代表办事处,开拓中国业务。

惠誉国际是带有欧资性质的国际评级机构,1913年由约翰·惠誉创办。惠誉国际在全球设有4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1000多名分析师。其业务范围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国家、地方政府和结构融资评级。迄今,惠誉国际已完成1600多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评级,1000多家企业评级及1400个地方政府评级,以及全球78%的结构融资和7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评级。惠誉在美国市场上的规模不及其他两家评级公司,但在全球市场上,尤其在对新兴市场的信用评级方面,惠誉的敏感度较高。惠誉于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并于2003年6月在北京成立代表处,主要从事资料的搜集、研究、报告、宣传等工作。

三大评级机构的业务各有侧重,标普侧重于企业评级,穆迪注重机构融资,而惠誉则更侧重于金融机构的评级。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