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2”不仅仅是购物节,也是第八个中国困境儿童关注日。
在12日举行中国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协会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分会成立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家庭与儿童研究中心对外发布了2018年儿童福利与保护十大进步事件,78万留守儿童通过落实监护责任人纳入国家福利和社保体系位列榜单之首。此外,防治校园欺凌、建立儿童白血病救治网络等事件也位列其中。
全面推进留守儿童的保护进程排在十大儿童福利进步事件的第一位。2018年,国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通过民政部推行儿童保护专项行动,为78万留守儿童落实监护责任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
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与2016年首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数据902万人相比,下降了22.7%。
从区域分布看,四川省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为76.5万,其次为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贵州,以上7省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为484.4万,占全国总数的69.5%。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尚晓援表示,通过国家的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下降了22.7%。联席会议制度的出台,由多部门共同担负责任、具体权责分工,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面对的问题落到实处。
尚晓援还表示,民政部通过推行儿童保护专项行动,保障了留守儿童获得户口登记和有效监护的权利,将他们纳入到了国家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一步。
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意见》,第一次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这项工作赋予了民政部门。
吉林省民政厅的一位官员表示,在2016年之前,我国到底有多少留守儿童底数是不清的,从2016年开始民政部门开始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一一排查,当年统计出全国范围内留守儿童为902万人。
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在10月末的民政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大力推动返乡创业就业、就业扶贫、随迁子女就地入学等工作,为从源头上减少儿童留守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国务院提出关爱留守儿童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家庭尽责”。倪春霞说,各地紧紧抓住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加强对父母的宣传引导,部分父母或父母一方为了孩子也主动返乡,与子女共同生活,进一步减少儿童留守的现象。
民政部和与公安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从2016年11月起联合开展 “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目前专项行动已经转为多部门、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要求。
民政部数据显示,在这个专项行动中共帮助78万多名无人监护农村留守儿童落实受委托监护责任人,为18万多名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登记落户,帮助1.7万多名农村留守儿童返校复学,批评教育失职父母9.1万人,治安管理处罚282人,依法追究父母刑事责任16人,依法撤销严重失职父母监护权17例。
附:2018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十大进步事件
预计2035年之前的10年左右时间,是本世纪剩余时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时期,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
唐承沛在发布会上表示,抓住用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窗口期,确保如期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目标。
财政部等部委重新界定一次性中奖收入,不再按照单注中奖金额,而是同一人在同一期同一游戏中获得的全部奖金。
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在父母就业地入学,可以说相当紧迫。
老年助餐服务本质上是市场性服务,政府要统筹扶持但不能大包大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