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带一路”电影周五周年,光影之桥连接中外|上影节

第一财经 2023-06-18 08:24:07

作者:葛怡婷    责编:李刚

“一带一路”电影周如今成为各国电影人推荐本国电影文化的平台,也为中国观众打开观看世界的一扇独特窗口。

6月13日晚,数百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人在浦东美术馆报告厅,共同见证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重要时刻:“媒体关注影片”等三项荣誉揭晓,新一轮“一带一路”电影巡展启动。

经评选,中国影片《雪云》和克罗地亚影片《安全领域》获得“媒体关注影片”荣誉。《六周》主演、匈牙利演员卡特琳·罗曼和以色列编剧兼导演米哈尔·维尼克被推选为“媒体关注电影人”,米哈尔执导的影片《瓦莱里娅要结婚了》同时获得“最受观众喜爱影片”荣誉。

“一带一路”电影周闭幕式

今年是上影节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五周年。对全球电影业而言,过去五年颇具挑战——疫情反复、流媒体冲击、新技术革命、观影习惯改变,各国电影节之间的联结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2018年“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成立富于远见,期间所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巡展机制、影人影片互荐机制等,成果颇丰。五年时间,“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从首批29个国家31个电影节成员机构,发展至48个国家55个机构,规模不断壮大。

作为上影节的特色板块之一,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迎来更多的新朋老友。他们从埃及、墨西哥、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赴上海。久违的光影盛宴因多元文化的面对面交流而更富魅力,一如本届电影周的主题“对话”,聚焦由对话开启的共鸣瞬间。

“一带一路”电影周如今成为各国电影人推荐本国电影文化的平台,也为中国观众打开观看世界的一扇独特窗口。截至目前,“一带一路”电影周共展映91部作品,分别来自46个国家的95位导演。

本届“一带一路”电影周期间,电影文化圆桌论坛、影片展映及见面会、荣誉评选、“光影带路”工作坊等活动举办,为电影人提供创作和艺术交流的同时,也达成诸多产业合作意向。

今年,上影节与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在“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相关电影的拍摄发行、人才培养、内容孵化等领域提供助力。在“一带一路”电影周承办地,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举办虚拟制作峰会、影视拍摄48小时挑战赛等系列活动,推动电影节品牌资源与文旅资源有机融合。

可以预见的是,“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将在未来的文化交流互鉴中,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

展映影片丰富多元

痴迷足球的11岁伊拉克男孩追求梦想,匈牙利女高中生在乒乓球职业生涯和意外怀孕之间的取舍艰难……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了来自匈牙利、以色列等多个国家的20部最新佳作,让中国观众领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多元文化和灿烂文明。

《“一带一路”主题国际电影节展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实践为例》研究报告发布

在“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发布《“一带一路”主题国际电影节展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实践为例》研究报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唐俊指出,“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影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大片主导下市场机制的不足,构建了突破狭隘文化圈层的窗口。

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唐俊表示,健康的文化生态和文化传播应该多姿多彩、百家齐放,电影节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渠道,让观众看到多元化的电影,特别是来自小众国家的、有艺术价值的电影,“这些国家的能见度比较低,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优秀的民族文化,没有优秀的电影”。这些电影不是好莱坞式的强刺激内容,能够给人带来回味的余地,这对培养公民素质、提升整体审美以及国家的文化建设都有益处。

“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立五年以来,许多成员机构所在国影片通过巡展机制,进入国际舞台。由黎巴嫩和法国、美国等合作拍摄的《何以为家》,最早正是通过首届“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进入中国观众视野。2019年,这部讲述难民家庭故事的影片在中国取得了3.76亿元票房,也成为电影周的丰硕成果之一。

线下对话促进国际合作

唐俊告诉第一财经,电影节的仪式性非常重要,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它具有线上观影不可替代的情感力量,有价值共享的作用。

今年,印度尼西亚导演卡米拉·安迪妮带着她的第三部长片《尤妮的婚途》再度来到上海,她曾于2018年获得“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关注电影人”荣誉。本届墨西哥导演安德烈斯·凯泽带着他的作品《时间定理》来到上海,他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可以构建拉美和中国之间的桥梁。他也会努力促进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影片未来在中国的展映,他相信,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将会让全世界观众彼此更加紧密。

论坛现场

卢布尔雅那国际电影节在2019年加入“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今年,该电影节艺术总监西蒙·波佩克来到中国,斯洛文尼亚环保题材的纪录片《黑穹之下》也参与“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作为“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评审,西蒙这些天看了八部来自不同国家的影片,他告诉第一财经,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看到平时无法看到的来自遥远国度的作品,这是电影节的价值所在。

西蒙说,他来自一个人口200万的国家,在上海感受到了文化冲击,在他看来,电影节之间的交流合作,对于小型电影节而言尤为重要,上影节期间,他见了七八位大型国际电影节的嘉宾,未来他期待大家能够关注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影片,也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国家展映更多的中国影片。

2021年,阿米尔·拉美西斯执导的电影《宵禁》在“一带一路”电影周放映,如今他以开罗国际电影节总监的身份再度来到上海。阿米尔说,他们过去五年一直在探索,如何帮助新电影创造新的机会,通过“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探索更多新的举措。上影节帮助自己打开一扇窗户,“如果没有这扇窗户,考虑到目前发行方式的改变,我们可能没有机会。”阿米尔透露,在上海的这些天,已经为明年的开罗国际电影节确定好了30%的评委会成员。

中国电影寻找国际观众

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带着电影梦想来到上海,更多的中国的电影人也寻着这条“一带一路”走向世界,让电影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五年来,有115部影片参与了联盟推动的交流巡展,国内国际展映近300场次。其中,有38部中国影片通过巡展机制进入海外国际电影节展映,比如《皮绳上的魂》被推荐参加第20届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莫尔道嘎》入围第42届开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一带一路”电影周开幕影片《雪云》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进入巡展的中国影片都关注到国际思潮与世界议题,如《我的姐姐》主题聚焦家庭亲情,《莫尔道嘎》将镜头对准原始森林保护。唐俊指出,巡展影片聚焦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注重求同存异,情绪表达凝练克制,在美学上摆脱商业电影的感官刺激,尤其是少数民族影片具有东方美学、民族美学韵味。

关于什么样的故事能够得到国际观众的欢迎,意大利文化部电影和视听总局特别项目负责人罗伯托·斯塔比尔谈到,可以聚焦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但关心这些问题的方式应当是本土化的,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够产生共鸣。唐俊认同这样的观点:“本土化的民族美学奠定了创作者的独特性,一个中国导演如果抛弃了中国的表达方式,就没有优势可言。”

王丽娜在故乡新疆沙雅拍摄的儿童题材影片《第一次的离别》通过巡展机制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电影节、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国际电影节等展映。王丽娜一直记得,“有一位老人说生命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他可能没有机会去到那些地方,可是通过《第一次的离别》看到那么遥远的地方,让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和影片中的童年是如此相契。”

通过巡展机制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国影片,在展映中收获了超出预期的反响,也令国外观众对中国电影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西蒙告诉第一财经,斯洛文尼亚有各式各样的电影节展,它们近些年时常会展映来自中国的影片,观众对中国影人和中国电影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国际合拍与发行未来可期

过去五年,国外影片通过“一带一路”电影周在上影节展映,中国影片通过“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走出去”。与此同时,展映影片的落地发行、上映,联盟在商业拓展方面的平台作用也尤为重要。聚集优质的国内外电影产业资源,使优秀影片找到目标观众,市场买家获得利益,也是电影节的目标和责任之一。

对此,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期间新设立“光影带路”工作坊,邀请来自电影节、电影公司的行业专家与电影人交流,探讨内容创作与国际制片发行接轨的实践策略。

作为“光影带路”行动计划的重要枢纽,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与上影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包括每年推动参与“一带一路”电影巡展的中国影片在海外院线或流媒体平台发行上映;推动电影节联盟成员所在国家和地区出品的影片在中国大陆院线或流媒体平台发行上映;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项目合拍或协拍合作;联手扶持“一带一路”电影人才培养,孵化电影原创内容等。

在这项计划推动之下,将有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加入合作,更多具备才华的年轻人,通过这个平台获得更好的训练和更多拍摄机会。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何文权在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提到,中国是一个观众数量众多的电影市场,从国外引进影片进行发行放映,有商业逻辑基础,要考虑哪些影片能够被中国观众所接受,而中国电影“走出去”,也要分析内容是否契合输送目的地国家观众的观影习惯,需要综合研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还是要静下心来,回到电影产业、艺术电影发展所必须的核心环节。各个国家的电影机构、电影节展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共同推动国际电影向前发展,通过进一步加强合作,未来的发展可期。”

电影节品牌和文旅资源融合

今年也是“一带一路”电影周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举办五周年,电影节品牌和文旅产业资源实现有机融合。6月10日,在浦东新区申迪文化中心举行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启动仪式上达成多项合作,16家重点影视文化企业签约落户度假区,一批重点影视文创项目签约合作。

“一带一路”电影周期间,举办了影视科技创新峰会、科幻影视产业论坛、虚拟制作峰会和影视拍摄48小时挑战赛等系列活动,为后续影视项目孵化、人才引进做铺垫。它已经成为浦东和度假区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据了解,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建设也进入实质性阶段,不断扩大的影视产业空间,将为国内外影视作品创制提供支撑,也将推动中国电影走进“一带一路”国家发行放映。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产业发展处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所带来的国际电影文化交流,对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文旅产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作为国际影视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它拓宽了度假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升了度假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持续举办“一带一路”电影周、影视产业专业论坛、电影首映式等各类影视活动,度假区也在不断推广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为度假区带来了更多的游客和参观者。

据了解,度假区把项目招引和产业培育融入电影周活动,目前度假区已成功引进倍飞视、天工异彩、幻维数码、上影文化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发展。上述负责人表示,度假区将动态调整影视文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对涉及“一带一路”主题和国家的影视相关项目提供支持,同时注重发挥好电影周文化、产业项目导流作用,促进影视行业交流合作。

(图片来自上海国际电影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