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权威发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工程师史》:造福人类 开拓创新

第一财经 2024-01-21 10:17:35 听新闻

作者:王泠一    责编:朱文

新年伊始,笔者再次品读吴启迪教授主编的《中国工程师史》,再度被她的高瞻远瞩所折服。

笔者有幸结识吴启迪教授已经三十年了,她曾经担任过同济大学校长、国家教育部福部长和全国人大代表等重要职务。《中国工程师史》的出版缘起于2007年,即吴启迪在为德国出版的《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中文版写序的过程中、翻阅该书,发现中国虽有众多蜚声世界的工程奇迹,却在书中鲜有提及,关于中国工程师的记载则几乎没有。这深深触动了这位一直关注中国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培养的教育专家,她决定“写一部中国人自己的工程师史”。2013年,正式确定《中国工程师史》出版计划,由吴启迪担任主编,时任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副校长江波牵头组织同济大学各院系共同参与,旨在对中国工程师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记载和评价,提升中国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探寻工程人才的培养之路。

同济大学出版社二零一七年出版的《中国工程师史》

二零一七年,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工程师史》。此书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发展自信:按时序对我国各时期的重大工程实践和工程科技创新背后的工程师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工程领域为切入点,以重大工程、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工程人物为灵魂,从古代工程巨匠到当代杰出工程师,尝试记录和发掘千年历史长河中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发展的若干重要片段,展现中国工程师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呈现工程师这一职业的整体培养体系和作用。

吴启迪教授在上海接待欧洲工程师们参访同济大学时的留影

吴启迪认为古往今来人类创造了无数个工程奇迹,每一项工程都倾注着许许多多能工巧匠和工程大师的智慧和汗水,工程师是“造福人类、开拓创新”的践行者。每一个年代,都有很值得记录的重大工程及其不为人知的一面。以赵州桥为例,自李春主导建桥到现在,桥基仅下沉了5厘米,说明那里的地层非常适合建桥。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等4个研究组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其根基只是由5层石条砌成高1.56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熟悉中国成就的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说:“李春显然建成了一个学派和风格,并延续了数世纪之久。这些桥使我认为,在全世界没有比中国人更好的工匠了。”在现当代,中国工程师创造的奇迹更多,在吴启迪心中排“前三”的是两弹一星、航空航天和高铁建设;如青藏铁路就创造了人类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如果不读《中国工程师史》,就很少有人知道青藏铁路的奠基人、第一任总体设计师是上海工程师庄心丹。他首次上青藏高原时条件极其艰苦,所谓踏勘全靠双耳听、双眼看、双脚走。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后两次大规模勘测因此少走许多弯路。庄心丹初测报告有300页数十万字,全是他亲笔写出来的!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工程师史》出版之时、吴启迪曾认为:“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程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工程技术是创新的源泉,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工程科技专业优秀后备人才,对推动我国迈向世界制造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在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执业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等不可少,注册工程师制度目前在我国还不够健全,应该有专门的通道对此进行管理。长期以来,工程师社会作用和地位在我国一直不太受重视,工程师这一职业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在下降。这需要创新工程教育和宣传的方式方法,让工程师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同,让工程师成为千千万万优秀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去年秋季,作者(右)和同济大学运迪博士交流工程师职业荣誉话题

而让吴启迪教授可以感到宽慰的就是:《中国工程师史》出版之后的近七年时光,正是中国经济增长继续得以维护、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逐渐发轫的关键时刻;中国工程师们直接赋能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建设工程,并为国家、城乡和自己的单位、母校都赢得了殊荣。各类和各行业工程师已经成为年青人愿意向往的职业愿景,这是笔者近日在和同济大学运迪博士、陈强教授、段存广教授等专家进行智库式对话时形成的共识;这也是令人可喜的新局面!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