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欧债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体,危机一旦爆发,世界各国都被牵累。目前不少国家都表示将给予欧洲国家援助,欧洲央行也表示尽快采取行动来解决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风险。中国是否应该购买欧债,拯救欧洲?一财网将持续关注报道。

希腊公投或将令欧元区解体

最新消息

中国是否应该救欧洲?

  • 救!一举多得
  • 逆市投资很明智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贺力平表示,欧洲债务危机主要是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这些小经济体的政府债务,但是欧元区主要的经济体包括德国、法国的问题就相对小得多。“现在购买欧元区债务市场价格比较低,而且对中国来说,正好需要把庞大的外汇储备多元化,因此中国做这件事情是双赢。”
  • 平衡美债欧债         欧盟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表示:“为什么中国不更平衡地去进行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呢?我对欧洲还是充满信心的,除非你们认为欧洲迟早会玩完,将来会崩溃,那你就别买欧债了。但如果你们不这么认为的话,中国还是应该更好地平衡一下美债和欧债的。”
  • 获得政治筹码         中国此时的介入被认为有着投资收益之外的更多考量。在表达投资欧洲意愿的同时,温家宝同时表达了中国政府的条件,即希望欧洲能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建行高级分析师赵庆明表示,中国外储购买欧债不能单纯理解为金融投资,也考虑政治上的效果。
  • 支持欧洲就是支持世界 就是支持中国         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支持欧美经济复苏,切合中国自身利益。”建行董事长郭树清表示:“支持欧洲也是等于支持整个世界经济,也支持了中国的经济。”
 
  • 不救!花纳税人的钱买没价值的债券
  • 违约风险仍处上升通道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在当前的条件下,由于一些危机国家的违约风险仍处在上升通道,欧元面临对美元大幅贬值的压力,因此我国对投资欧债应该审慎。不过对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发行的债券和欧洲各国政府今后一旦达成共识后发行的欧元区共同债券,我国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予以支持。
  • 要看回报跟收益         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美国和欧洲是全球贸易市场的火车头,欧盟是我国的大出口对象,一旦欧债危机发酵,中国未来的出口会继续下挫。我国的外汇储备里有20%-30%是欧元的储备,而且我国在欧洲也有一些投资,如果欧债危机发酵的话,那么这些欧元资产有可能遭重创,这对于中国有很大的影响。         货币政策无法加息,抑制政策空间。欧美债务使得全球的流动性比较过剩,经济复苏比较迟缓,而且把中国的政策空间压缩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对中国的实体经济、资本和货币市场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关于中国是否应该购买欧债、拯救欧元区,说法比较多,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做,要看回报跟收益。
  • 价值投资可以 要赚钱就别碰欧债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买欧债有无风险,要看买债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目的是价值投资,那么买欧洲债券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目的是要学美国模式,靠买债券来赚钱的话,那么千万不要去碰欧洲债券,因为其流动性太差!”

拯救希腊:希腊的三大考验

CBN全球金融市场大追踪:动荡与救赎卡扎菲政权末日来临

    • IMF与世行年会聚焦欧债 各国誓言联手应对危机         始 于去年的欧洲债务危机已不断蔓延并发酵为一场信心危机: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到如今岌岌可危的意大利,从主权债务危机到银行业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已不断蔓延并升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信心重挫。
    • 必要时援欧? 欧债危机"难抱金砖"         关于如何应对欧债危机,"金砖国家"会议联合公报不温不火地称,金砖国家对在必要时根据各自国情,通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提供支持以应对当前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挑战持"开放态度"。        金砖国家也在22日的会后表示,如果必要,将通过IMF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提供支持。 此外,本月中旬,国际金融研究所(IIF)也在寻求IMF和"金砖四国"等主要新兴经济体支持一项由私营部门牵头、打算让希腊回购自身200亿欧元债务的计划。根据IIF的计划,"金砖四国"将资金汇入一个IMF持有的账户,然后将这笔资金贷给希腊政府,用于从私人债权人手中回购债务。
    • 援欧侧写:德国重镇的"中国力量"         在《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来到德国杜塞尔多夫之时,恰逢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有关援助欧洲的演讲登上所有德国报纸封面头条之际。 "他有关用市场经济地位来换对欧洲更多援助的讲话,在我个人看来很公平。"一位德国财经媒体的国际编辑对本报记者表示,这种政治协商的本质就是给予和获得之间的交换关系。
    • 世行预警:危机或向新兴市场蔓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2011年年会于9月23至25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在本次年会开幕式上,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敦促主要经济体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也重点谈到近年来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所面临的挑战。 佐利克警告称,全球经济正处在"危险区",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复苏不断走软,新兴市场的处境也可能变得越来越糟糕。

全球专家会诊欧债危机:欧洲究竟怎么了?卡扎菲政权末日来临

    • 欧元是否会重蹈1992年欧洲汇率体系的覆辙?      近 日,对于欧债危机恶化的担忧集中涌现。希腊和IMF等机构的援助评估博弈仍在继续,与此同时,德国执政党对债务国家的援助面临重要裁决与失去选民的政治风险等等。市场认为,欧元区正面临着自成立以来的最严重挑战,甚至有悲观者开始担心欧元区是否有解体的可能。
    • "扭转操作"实质是一种债务违约     这场空前动荡的金融战中,最可怕、最复杂的一面正在摊牌:这个以自由市场为准则的国家,永远是自身利益的"看门人",为转嫁危机,不惜违背"祖训",央行和财政部联手操纵市场,压低利率,所谓的金融自由化原来是个美妙的幻想!那又怎么样?这条"万年船"上挤满了各怀心思的债权人,既上了他的船,一切就由不得你们了。
    • 全球专家会诊欧洲债务危机       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情势严重,其经济运行系统存在痼疾,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欧洲债务危机源于该地区疲弱的经济增长和长期形成的制度弊端,欧洲国家必须短期和长期措施并举从危机源头上加以控制。
    • 标普下调意大利主权信用评级至A      北 "负面"展望。标普称,调降反映出其认为意大利经济增长前景趋弱,意大利国家改革计划中举措以及实施时间表可能对促进该国经济表现没有什么作用,意大利政府节约600亿欧元的计划可能无法实现;同时表示意大利脆弱的执政联盟以及与议会的政策分歧有可能继续限制政府作出果断应对的能力。
    • "宰猪行动":希腊债务违约系统性风险之忧      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将在明年出现,而明年已经成为了主权债务危机的一道生死线。数据显示,在2012年,各高额债务国的政府到期债务规模都比前几年明显扩大。届时,爱尔兰、德国、希腊、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和意大利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51%、105%、87.5%、46.8%、 30.7%、22.4%和12.4%。而希腊的存量债务到期高峰将一直持续到2013年,其2011~2014年的到期规模,比2007~2010年的老债到期额,将扩大76.5%。
    • 希腊濒临24个世纪来最大规模主权债务违约      24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希腊正濒临出现史上最大规模的主权债务违约,各国决策者担忧希腊政府违约可能会在全球市场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个国家负债高达3530亿欧元(合4830亿美元),相当于阿根廷在2011年宣布违约时的负债水平950亿美元的五倍。
    • 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9月份继续下滑        欧盟委员会的初步估计显示,9月份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从8月份的-16.5降至-18.9,欧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则从-16.8降至-19.0。
    • 经济衰退担忧增加 全球市场大幅下挫        " 美国处在经济衰退边缘"、"欧洲经济活动正在萎缩"……近几日全球市场上充斥着悲观猜测,投资者选择抛售风险资产,股票、石油、金属全面下跌。不过,美元和美国国债受到追捧,成为"避险天堂"。
    • 欧元区风雨飘摇 美元上涨动力强         欧债危机等因素正促使投资人撤离新兴市场,导致一些亚洲货币持续一年的上涨趋势也在反转。其中,韩元和林吉特均创下今年新低。
    • 美联储政策不给力 美欧股市集体跳水       市场的担忧无非集中在两点,一是美国的经济复苏问题,另一个就是欧洲债务的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有助于全球复苏

中国是否该出手援助欧洲?卡扎菲政权末日来临

    • 央行行长周小川:中国经济增长有助于全球复苏       周小川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维持在8%~10%的水平,总体而言就有助于世界经济复苏;而中国的进口和对外投资,亦有助于全球对抗危机和共克时艰。至于金砖国家"对治"欧元区危机的选择,各种方案都在权衡考虑之中,如何取舍还有赖于欧元区的下一步选择。
    • 欧债危机搅动中国外贸:没那么可怕       虽然从年中开始,市场已经逐渐为欧债、美债甚至日债的阴云所笼罩,对于海外经济减速的忧虑与日俱增,但是,目前反映实体经济状况的国际贸易形势并未受到影响。 然而,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让本以为下半年会有所好转的外贸企业,神经又开始绷紧了。那么,这些企业对于2008年的记忆还将重现吗?而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中国的贸易投资形势又将如何变化?这一切又与中国经济的关键转型有何联系?
    • 欧债危机当前,中欧如何前行       十年前的2001年9月11日,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那一天将标志着世界政治意义上的21世纪正式开始。这就好像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常常被看作世界政治意义上的20世纪的始与终一样。
    • 援欧应量力而行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指出,中国现在不应进一步购买欧债,欧元区国家必须先拿出可信的解决方案。中国应同IMF一道帮助作为整体的欧元区。而是否购买欧债,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获承认的问题没有关系。
    • 对欧债危机要做最坏打算     欧盟所面临的深化"改革"和"联合"两大急迫任务难以迅速推进,不仅无法很快走出危机,甚至不能排除因相关国家违约而进行债务重组,继而引发欧元系统性危机的最坏情况出现。相较于美债危机,这一前景更加危险。
    • 为什么要拯救我们的懒邻居?       对于"为什么用我们的钱来补贴乱花钱的邻居"这个问题,德国政治精英界忙着取悦选民来应付2013年大选,对往日的"大欧洲"洞见已无暇顾及;代表了社会各界的主要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联盟以及自由民主党也不得不在为2013年的国家大选这样的短期目标积攒政治力量。
    • 中资行或叫停欧洲银行外汇对手交易       中国银行已暂停与部分欧资银行进行外汇对手交易,路透社透露,中行暂停的交易主要是外汇掉期和远期,暂停的交易对手包括前期被调降评级的欧资银行。

欧债危机解决的关键还是欧洲? 卡扎菲政权末日来临

    • 四大举措有助解决欧债危机        第一,整个欧盟发行长期主权国债,期限设得长一点,让人们购买;第二,降低人们对于欧盟国债的收益预期,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非常有效;第三,建立实体性的联盟,让制度更加具有可行性,让制度更加统一,以降低成本的浪费;第四,提高生产力,让大家都去工作,比如在希腊,希腊目前盛产橄榄油,但如果他们更进一步,深度加工比如把橄榄油装在瓶子里再出售,那就可以增加就业,创造税收。
    • 欧洲央行或于下个月采取行动解决危机         欧洲央行正面临着来自于全球其他央行的压力,原因是该行为控制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而采取的措施未能取得成功,从而引发了有关全球经济正处于陷入另一次衰退周期边缘的担忧情绪。在科因发表言论的同时,欧洲各国官员正在就如何提高援助基金的规模以恢复市场信心的问题展开争论。

欧洲危机究竟是否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卡扎菲政权末日来临

    • 索罗斯:美国已经陷入双底衰退         索罗斯将美国的经济增速放缓置于欧债危机的背景之下,他认为欧债危机是一个流动性问题。 他解释称,欧洲现在的形势将比雷曼兄弟破产更为危险,然而欧洲当局将尽一切可能维持共同的欧元体系,因为其他选择方案太可怕以至于难以估量后果。
    • 欧元危机最后的埋单者         尽 管百年将过,然20世纪前半期的两次通胀一直就没有从德国人心中真正消失过,此次欧元危机,意外地再次唤醒了德国民众对通胀的近忧远虑,以及心中那忿忿不平之情。

世界如何应多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卡扎菲政权末日来临

    • IMF官员呼吁协调行动抑制欧债危机蔓延         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关键在于修复市场投资者信心,否则新的救助将会转变成那些本已深陷债务泥潭国家的新负担。         IMF总裁拉加德当天也表示,全球经济已进入新危险阶段,世界需要立即行动、共同行动。
    • G20承诺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         受 美国经济前景存疑,以及对欧债危机不断升级的担忧影响,近日全球股市持续动荡。在此背景下,当地时间周四,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发表联合声明称,将采取强有力的一致行动,应对全球经济面临的新挑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金砖五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周四也发表声明称,将与G20一起为解决全球经济危机作出贡献,并在必要时根据各国国情,通过IMF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向欧洲提供支持。
    • 英联邦财长呼吁援助改革         英联邦 (Commonwealth) 国家财政部长在2011年9月21日的华盛顿会议上呼吁国际社会要加强在援助提供和使用上以透明度为支撑的相互问责制,从而对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生计和消除贫困产生有效作用。 部长们指出,援助提供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合作国和援助国的国内问责制,因此双方需要有更大的公开化和更好的追踪。
    • 金砖五国已通过EFSF购买欧洲债务       有 EFSF首席财务官弗兰克尔(Christophe Frankel)指出:"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一些金砖国家已开始投资我们的债务。这表明我们的投资者群有了非常有趣的多样性变化。" 金砖五国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虽然当前发达国家的经济依然低迷不振,但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使它们有能力进行投资。

债务危机:全球主要国家赤字情况

财析天下:一财网环球市场系列专题报道

微博热议

第一财经

广告联系 | 报纸订阅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5034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905106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技术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