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设立四周年之际,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的这对“镜像”,对我国其他地区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在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应用研究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十个方面。
广州永庆坊和上海蟠龙天地作为近年来城市更新领域的标杆项目,为超(特)大城市的更新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长三角各地都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力重点。
新形势下,原有主流的招商手段不能再使用,地方政府只能将之前的“替补”变“主力”、“后卫”变“前锋”。
广佛与沪苏分别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两大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在推动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对照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金融中心标杆城市,上海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还任重道远。
我国人形机器人赛道也异常火热,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前沿新赛道,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加快商业化落地也成为可能。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上海应如何更好以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当前正在开展的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三轮三年行动计划等编制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和系统谋划新的“铁公机”建设体系。
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具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意义。
作者认为,虹桥枢纽的演变从“流量型”变为“留量型”进而成为“开放型”并非瞬间完成,主要因为长期积累了三个关键字:“链”、“借”和“协”。
国际化、开放型、枢纽型、创新型,是虹桥中央商务区的有别于其他商务区的鲜明特色。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深水区”,下一步要从完善六方面机制着手,破解深层次难题。
从2018年首届至今,进博会在引领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中的作用不断显现。
政策含金量进一步提升,充分体现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四个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要聚焦数字经济核心关键领域,做好“数字”大文章,协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名副其实的“DIGITAL”产业高地。
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诸多探索中,创新联合体作为发挥企业创新主导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协同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组织形式,其作用日益显现。
北京与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两座城市,都承载着重大的国家战略功能,也都在打造若干重点功能区,在发展经验上有诸多相互借鉴之处。
随着东数西算的全面推进,围绕八大枢纽、十大集群,打造算力交易平台的时机已经到来。
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华略智库轮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