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下生活在其中的这个计算世界,完全建立在数据压缩算法之上。”
社交媒体究竟意味着什么?
完全的“缸中之脑”不需要巨大的数据集,只需要对较少数据的(最好是循环反馈加强的)确认和确信,就能建构起它自己的“真实世界”。
将强力意志嫁接到“弱者”身上,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刚刚去世的詹姆斯·斯科特——尤其是他的两本名著《弱者的武器》和《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的启发。
如果说情绪之类只是低级的短路工具,那么意识就是针对其不足而发展出来的高级工具,核心使命就是促使低级工具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和迭代。
如果动物可以通过类比而与人之间建构起连续性,那么机器甚至可以说是天赋了生命和意识之可能,无他,就因为它是人的造物——就如同人是上帝的造物。
语言的实质根本不是意义及其表达和理解,而是看上去完全不相干的一样东西:频率。
电影《奥本海默》可以有很多诠释的视角,伦理的、政治的、科学的,而我个人最大的兴趣点,则来自一个很可能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细节。
AI这一名头,其实更应属于“自动智能”,而非“人工智能”。
真正的人工智能,重点既不在“人工”,即人造的层面,更不在对低级的人类智能的模仿,而是相反,恰恰在于“造神”的层面。
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