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在绿色转型中的核心部分,通过缓解新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储能促进了能源的有效利用,为建立绿色低碳的能源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保护不同的发展权益,提供减排的灵活性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碳交易市场十分必要。
中国蓝碳市场处于萌芽状态,需加强蓝碳的研究和利用,采取发展蓝碳的基金、探索标准的蓝碳信用认证和鼓励自愿碳市场等措施。
以政府为中心的融资模式必然难以满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绿色信贷发展以支持绿色项目及产业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应当充分探索绿色信贷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不断优化绿色产业融资渠道、提升绿色产业融资效率。
中国森林碳汇的发展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森林是重要的经济资产和环境资产,作为林业产品可以产生经济价值,作为生物可以固定二氧化碳,除此之外生物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绿色债券能够为能源转型以及碳中和相关技术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绿色低碳化发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的产量背后,依靠的主要还是政府巨额的财政投入和产业政策红利。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负面效应和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实现“碳中和”,从排放端必须考虑工业和电力的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一个国家的发展难以离开自己的资源优势,在逆全球化背景下,需要为资源优势寻找顺应潮流的出路。就中国的能源而言,就是需要为煤炭寻找低碳清洁的出路。
精准扶贫已经到了关键环节,应做好精准扶贫能源方案,完善能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
中国可以在能源发展领域打破对西方权威的迷信,树立起发展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未来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参与者,更要成为推动者和领导者。
绿色金融具有缓解经济与环境矛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等多重现实意义。因此,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环境友好型,绿色金融的需求必然也会因此扩大,这就必然要求绿色金融有效地支持绿色投资并限制落后产能。
电动自行车的发展规划应更多地关注其节能减排与治堵功能,在道路规划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大力支持低速电动自行车的发展,而不是“一刀切”地直接禁止。
目前化石能源占能源总消费的85%以上,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兼顾低碳发展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全球的无电人口仍有8.4亿,其中印度占比最大,尚有9900万无电人口。相比之下,同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于2015年底就已经实现了100%的电力普及。
目前的政府支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新能源补贴的重点需要改变,矛盾焦点是电网修改等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数据,中国每年城市垃圾的清运量为2.15亿吨,探索合适的垃圾分类、回收和利用方式也成为当前发展阶段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受制于客观因素,中国农村能源基础设施仍相对薄弱,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较低,清洁能源资源开发程度不高。中国农村进一步通过能源扶贫,促进农村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就目前天然气市场发展而言,价格改革是重中之重。总体来看,2018年天然气市场化的步伐也有所提速。政府坚持“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原则,出台多项政策加快天然气价格市场化进程。
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系统成本的快速降低和性能改进,为“可再生能源+储能”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机遇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