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并非万能,基建投资也面临困境,消费券可更加直接快速地作用于需求侧。
最近美国对经济刺激的力度史无前例,财政赤字几年来都在15%左右,这是不得了的一个数字。次贷危机,2008-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也仅在5%左右,但这一轮疫情冲击下达到了15%,美联储货币政策也是大量量化宽松,基础货币又翻了一倍,这个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疫情推动现代货币理论走向实践,推动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供需失衡、通胀和财政金融风险上升等挑战。未来政策走向何方?
疫情推动现代货币理论走向实践,推动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供需失衡、通胀和财政金融风险上升等挑战。未来政策走向何方?
发展数字经济应重点关注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化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五个方向。
在当前疫情反复多发、外部环境更加不确定的形势下,发布明确的年度GDP增速目标,以此统筹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政策合力,是当前化解三重压力和稳定增长的关键抓手。
美联储加息不仅威胁到美国经济复苏,还可能在股市、房市、政府债务、新兴市场等方面引发金融风险。我国应针对性地做好政策准备。
2022开年,美国增长和就业数据均超市场预期,复苏态势良好,但1月通胀却创下了近四十年来的新高。在抑制通胀与持续复苏的两难困境下,美联储加息将如何推进?中国又将如何应对?
优化政策设计,提升精准度和乘数效应。
出口、外商投资、绿色投资、高技术投资、数字经济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韧性的五大支撑。
展望2022年,保供政策、房地产走弱以及高基数均指向PPI回落,但“双碳”制约部分工业品供给,PPI中枢仍存支撑;猪周期见底、上游价格滞后传导则指向CPI温和回暖,PPI-CPI剪刀差有望逐步收窄。
供需缺口短期难以消除、通胀高企等因素决定了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依然旺盛。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持续壮大,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更强大的科技动力。
随着明年通胀高位运行和供需双双承压,美国将面临“类滞胀”的风险,其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或越来越小。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立专章部署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强调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是将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数字基础设施为基石、数字政府治理为保障,创新运用数字技术,促进数据安全有序高效流转,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政府治理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保障,有助于打通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上下之间的数据壁垒,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进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决定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大不大。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经济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生产函数。加快创新数据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培育数字要素市场,尽快确定数据确权、开放、流通、交易、安全等各环节的规则。
预计以美联储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仍将维持较长时间,全球通胀中枢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处于高位。在笔者看来,这背后反映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后发达国家新一轮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空前加强。这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运行周期,也推动了宏观政策理念的革新,包括财政预算平衡观念被打破,零利率降低资金成本,利息负担成为比债务率更能代表财政稳健程度的指标,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加关注,对通胀更加容忍。在此背景下,预计以美联储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仍将维持较长时间,全球通胀中枢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处于高位。第三,货币政策框架改变,对通胀的容忍度上升,更加关注经济增长与就业。
前期因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国要素成本上升加剧的产业外迁压力暂时得到缓解。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的加速推进,海外经济体生产能力逐步恢复,后疫情时代,产业链外迁压力是否会再度显现?近期,美国、日本、欧洲降低对中国产业链依赖,将产业链转移出中国的诉求仍然迫切。拜登任美国总统后,不仅未取消或降低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的高额关税,还进一步联合传统盟友向中国施压,希望重塑基于价值观的贸易规则和产业链格局。不过,经历新冠疫情,中国产业链优势凸显,对疫后产业链转移不用过于担忧。
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原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第一财经
APP
第一财经
日报微博
第一财经
微信服务号
第一财经
微信订阅号
第一财经
VIP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