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存在恐“狂犬”现象,一旦被动物咬伤,接种人一律用狂犬疫苗。按照卫生部印发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要求,如果被咬伤或者抓伤出血(Ⅲ级暴露),就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这是目前预防狂犬病最权威的做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中明确指出,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应立即开始。鉴于我国是狂犬病高风险国家,猫、狗等预防接种率普遍偏低,伤者在确保被给予恰当的伤口处理后,还应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一旦被猫、狗咬伤或者抓伤不要存侥幸心理,要第一时间去医院进行处置。
但是这种“但凡被咬,就要接种疫苗”的现象是否正常呢?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就提出了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立场。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发布的《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一次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如果动物(主要指狗和猫)在10天的观察期内,仍然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正确的诊断技术证实动物为狂犬病阴性,则可以终止处治(接种疫苗)。
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毒。犬有传染性时,其大脑中必然已繁殖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咬人且唾液“带毒”的犬在3~5天后,随着脑内病毒的进一步繁殖,它必然会发病,并在随后数天内死亡。
事实上,WHO(世界卫生组织)每隔几年就召开一次全球狂犬病专家磋商会。根据会议讨论结果形成的《WHO狂犬病专家磋商会报告》,是指导全球狂犬病防治工作的最权威、最重要、最全面的指导文件。之前两次磋商会的报告分别发表于2005年和2013年。WHO于2017年4月在泰国曼谷又召开了一次狂犬病专家磋商会,此次磋商会详尽的技术报告(第三次报告,英文版)已在不久前(4月20日)由WHO网站正式发布。最新《WHO狂犬病专家磋商会报告》(第三次报告)正式发布。此次报告中,再次确认“老鼠不传播狂犬病”,被老鼠咬伤后不需要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
WHO已经经过科学验证这个方法没有问题,但是中国并没有采用这个推荐。于是导致了中国但凡被狗、猫等咬伤,必接种狂犬疫苗,泛滥随之而来。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的疾病本身的风险更大,可能给孕妇和胎儿带来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中国HPV疫苗进入国际市场后,将拉低市场价格,提高可及性。
第一财经多方了解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HPV疫苗将为二价苗,优先覆盖适龄女性。
疫苗接种服务场景从“定点接种”向“主动推送”延伸,从“有保障”升级到“更优质”。
自去年下半年流感疫苗在地方政府采购中跌破10元/支之后,今年以来,国产三价流感疫苗在公费市场上价格多次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