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存在恐“狂犬”现象,一旦被动物咬伤,接种人一律用狂犬疫苗。按照卫生部印发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要求,如果被咬伤或者抓伤出血(Ⅲ级暴露),就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这是目前预防狂犬病最权威的做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中明确指出,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应立即开始。鉴于我国是狂犬病高风险国家,猫、狗等预防接种率普遍偏低,伤者在确保被给予恰当的伤口处理后,还应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一旦被猫、狗咬伤或者抓伤不要存侥幸心理,要第一时间去医院进行处置。
但是这种“但凡被咬,就要接种疫苗”的现象是否正常呢?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就提出了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的立场。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发布的《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一次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如果动物(主要指狗和猫)在10天的观察期内,仍然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正确的诊断技术证实动物为狂犬病阴性,则可以终止处治(接种疫苗)。
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毒。犬有传染性时,其大脑中必然已繁殖有大量的狂犬病毒。咬人且唾液“带毒”的犬在3~5天后,随着脑内病毒的进一步繁殖,它必然会发病,并在随后数天内死亡。
事实上,WHO(世界卫生组织)每隔几年就召开一次全球狂犬病专家磋商会。根据会议讨论结果形成的《WHO狂犬病专家磋商会报告》,是指导全球狂犬病防治工作的最权威、最重要、最全面的指导文件。之前两次磋商会的报告分别发表于2005年和2013年。WHO于2017年4月在泰国曼谷又召开了一次狂犬病专家磋商会,此次磋商会详尽的技术报告(第三次报告,英文版)已在不久前(4月20日)由WHO网站正式发布。最新《WHO狂犬病专家磋商会报告》(第三次报告)正式发布。此次报告中,再次确认“老鼠不传播狂犬病”,被老鼠咬伤后不需要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
WHO已经经过科学验证这个方法没有问题,但是中国并没有采用这个推荐。于是导致了中国但凡被狗、猫等咬伤,必接种狂犬疫苗,泛滥随之而来。
第一财经每日早间精选热点新闻,点击「听新闻」,一键收听。
据估计,留尼汪岛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感染。该病毒目前正在蔓延至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国家,并已在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国家出现疫情。
据悉,李嘉强曾在美国创办过四家生物科技公司,均已出售。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强新科技是一家不包含任何海外投资人的中国创新药企,尚未对外公开融资。
在全球健康融资艰难的背景下,全球疫苗免疫联盟日前成功筹集到超90亿美元的资金。
新发传染病和抗微生物药物耐药(AMR),已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主要威胁,二者均与人畜共患病密不可分,而要有效防控这类疾病需克服两个挑战,即跨部门协作不足和创新成果推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