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融资平台春天又来了? 专家称勿盲目乐观、不增地方债是红线

第一财经 2018-07-24 13:45:23

作者:陈益刊    责编:汪时锋

国务院提出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春天来了?

在严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势下,地方政府之前依赖的融资平台公司早已被剥离政府融资职能。但这些平台对维持地方重大必要项目和地方有效投资仍有存在必要。

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其中举措之一是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

“我朋友圈里的一些人看到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后非常乐观,认为融资平台公司的春天来了。但我认为这是盲目乐观,事实上支持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融资并没有突破现有政策法规范围,即市场化融资前提仍是不能增加政府性债务。”国家发改委PPP(政府和资本合作)专家张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融资平台公司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过去融资平台公司是地方政府筹资的主要工具,但为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增长,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见》明确,剥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

在切断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职能时,就涉及一些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如何处理的难题。

为了做好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平稳过渡,防范和化解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2015年5月,财政部、央行和原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妥善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的意见》,对在建项目区分存量和增量实施分类管理,依法合规进行融资。

但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仍借助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来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这导致政府隐性债务规模膨胀,引起监管层严打。

2017年4月,财政部联合发展改革委 司法部 人民银行 原银监会 证监会连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下称50号文),加强了对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比如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时要明确自2015年1月1日起其新增债务依法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但与此同时,也明确了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合规支持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去年以来掀起了一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风暴,包括重庆、山东、河南、湖北、贵州等十多个省份的个别地区存在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有融资平台公司的身影。

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专家丁伯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严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下,今年上半年不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基本停贷,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提支持市场化融资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城投公司在建项目后续资金缺口问题,也可以缓解到期债务还款压力,推动公司市场化转型。但这些市场化融资支持并不能突破地方政府融资职能的限制,因此融资平台公司应该抓住这一转型好时机。

一位国有银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银行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的关键是市场化融资,核心是投资公司的项目必须是经营性项目,一些转型后的融资平台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的PPP项目也可以投,但是单纯的公益性项目银行是不敢投资,因此银行对融资平台公司放款不存在放不放松,因为近期出台的政策界限很明确。

50号文明确,金融机构应当严格规范融资管理,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防范,落实企业举债准入条件,按商业化原则履行相关程序,审慎评估举债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金融机构为融资平台公司等企业提供融资时,不得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以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任何形式提供担保。

去年5月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明确,严禁将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行为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今年3月底,财政部公布的《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督促金融企业加强风险管控和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进一步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张宇认为,对于融资平台公司获得市场化资金可能主要来源于表外。上周央行资管新规执行尺度的放松而来的,公募可以投非标,意味着资管资金投非标的募集难度大幅度降低,老产品投新资产,意味着资金池还会发挥作用,因此非标才是本轮融资平台公司资金来源的重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第一财经,近期央行窗口指导银行增配低评级债消息传出后,近4个交易日中低等级信用债收益率大幅下行,尤其是中低信用等级城投债表现更为突出。这有助于修复信用债市场融资功能,降低下半年信用债违约爆发的可能性和密度,有助于推动下半年一二级债市趋于回暖。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