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此刻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民营“不倒翁”鲁冠球在1981:仅凭4000元和6个人,他从田野走向世界丨40年40人

第一财经 2018-08-20 10:22:39

作者:张煜可    责编:张煜可

民营“不倒翁”鲁冠球在1981:仅凭4000元和6个人,他从田野走向世界丨40年40人

他说:“我是农民!如果中国的农民能够站起来的话,那中国肯定富强!”

他说:“穷则思变,要改变这个落后的面貌,就要走出去!”

这位只有初中文化,操着一口浓重萧山乡音的农民之子,凭着一股子干劲儿,缔造了一个横跨汽车、能源、房地产等多个产业、营收破千亿的商业帝国。他向人们展示了,在改革开放时期,一位农民传奇般的成长故事。

他就是被人们誉为民营“不倒翁”、商界“常青树”的——鲁冠球。

从铁匠到厂长 4000元创万向集团前身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钱塘江边的一个乡村。少年时,他的理想是当车床工,以养活家人。15岁时,他从初中辍学,到浙江萧山县铁业社当打铁学徒。

3年后,他因人员精简被辞退。回乡后,不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鲁冠球,修过自行车,又办过米面加工厂。在那个时代,做生意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他不敢明着办厂,东躲西藏,但仍多次被发现,反复被“处理”,几近倾家荡产。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1969年,国家出台文件,每个人民公社可以搞一个农机修配厂。而当时的鲁冠球,正经营着自己的小铁匠铺,属于少有的“制造业”人才。于是,他被公社邀请去接管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为此,他变卖所有家产,筹了4000元,带领着6个农民,在一个84平米的平房里,办起了公社的农机厂。鲁冠球的事业总算是开始了!

专攻进口万向节“鲁冠球们”攻克技术难关

修配厂创建后的10年里,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

也正是在那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大幕,鲁冠球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他心中暗想“这是一个机会!”于是,他决定调整战略,集中力量生产汽车万向节。为了不跟国有企业抢市场,鲁冠球作出了专门生产进口汽车万向节的决定。

一个村里的社队小厂,要生产进口汽车的零配件,听起来更像是天方夜谭!曾经有人描述当年鲁冠球厂子的状况,全厂高中生只有两名,初中毕业已经算是高学历了。工人们看不懂图纸,不习惯用千分尺、游标卡,厂子几乎没有质检制度。

然而,鲁冠球觉得,路终归是自己走出来的。他派出技术人员,全国各地跑,汽车进口到哪里,就跑到哪个省哪个市去跟运输车。经过司机允许后,等晚上司机睡觉了,他的技术人员就钻到汽车下面,把万向节拆下来,根据实样画草图。接着把图纸拿回工厂,加工出万向节。再把万向节送到司机手中,让司机免费用,再请司机进行信息反馈。那个时候,很多公路都能看到正在赶路的“鲁冠球们”……

改革开放最大的意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经过不懈的努力,鲁冠球终于走上了生产万向节的道路。从1980年至1989年,鲁冠球的万向节产品经济效益年均增长达40%以上,鲁冠球还提出“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运作、国际化市场”的战略方针。他以4000元起家的“农机厂”,最终蜕变为了年产值超过千亿人民币的“万向王国”,不但傲居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世界级地位,以一系列前沿布局牵动着汽车业的神经,还鸭子划水般构筑起强大的金融资本势力。

1987年,邓小平同志曾把乡镇企业称作是农村改革中“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是“异军突起”。这些人从哪里来?他们的设备从哪里来?他们的技术从哪里来?他们的产品销往哪里去?他们本人管理的知识、企业家的精神是谁培养出来的?或许,这些问题,我们都能在鲁冠球的身上找到答案……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