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汽车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奇瑞混改将落定:二号人物陈安宁辞职,尹同跃回归台前

第一财经 2018-10-01 07:17:59

作者:杨海艳    责编:李溯婉

随着新的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奇瑞又将走向何方?一年前刚宣布卸任总经理的尹同跃,再度回归执掌奇瑞具体事务,未来又将将奇瑞带向何处?

奇瑞引入战略投资者一事将要落定之时,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奇瑞汽车”)总经理陈安宁选择了告别。

9月30日,奇瑞汽车官方微博宣布,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安宁因家庭和个人原因提出辞职申请。公告表示,该公司董事会已同意陈安宁自2018年9月30日起不在担任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公司整体工作由董事长尹同跃全权负责,并感谢陈安宁在任职期间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伴随着这则云淡风轻的公告,尹同跃重新“掌舵”奇瑞,而当年从海外孑然一身,到达安徽芜湖,并参与了奇瑞捷豹路虎合资项目的陈安宁,除了眼下还挂名奇瑞捷豹路虎董事长外,已经与这家企业没有了太多联系。

从2009年底进入奇瑞到辞职,虽然其间数次数次被传言离职,但陈安宁在奇瑞坚守了9年,也是奇瑞历史上为其效力最长的海归和职业经理人。在奇瑞,如果说尹同跃是奇瑞“小草房”精神的代言人,那么,陈安宁则是尹同跃之下,奇瑞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

2009年底,陈安宁从福特全球高管的位置上离职,以特聘专家的身份加入奇瑞。彼时的奇瑞,虽然从销量上看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但坊间流传的“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顺口溜,让尹同跃和奇瑞的管理层意识到,“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当时,尹同跃甚至很铁血的表示,“奇瑞销量即便是跌出前十,也必须要转型。”

要转型,从此前的逆向研发转向正向研发,需要的是人才。技术专家、在美国福特服务了20年的陈安宁自然被委以重任。2010年8月起,陈安宁出任奇瑞汽车副总经理兼工程研究总院院长,被尹同跃委以奇瑞研发体系变革的重任。

要建立正向研发体系,第一步自然是要对原有体系“动刀”。在当时,奇瑞旗下有多达12个的技术研究院(事业部建制),最终被整合成为5大研究院、、两大平台研发中心。同时,在产品上,也重新划分4条产品线,原先的30余款产品逐步减少为11-12款产品。

陈安宁大刀阔斧,整合之下自然会有人事变动。在这之中,其做法常常令老奇瑞人不满。不知是否因为如此,奇瑞的老员工们在谈到陈安宁时,对其评价往往相对负面。

但无容置疑的是,在陈安宁的主导之下,奇瑞的正向研发体系逐渐形成,国际战略以及面向未来的“四化”目标也逐渐形成。2013年,奇瑞iAUTO技术平台正式推出。2014年,在奇瑞“国际战略”在全球落地时,陈安宁出任奇瑞捷豹路虎董事长、观致汽车董事长,主导建设了奇瑞上海技术中心(CTCS)。

2017年4月,陈安宁接替尹同跃出任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成为了奇瑞汽车旗下集三大品牌于一身的、除董事长尹同跃之外的“二号人物”。

圈内人对于陈安宁的评价是,在企业的发展路线上相对清晰,无论是之前对正向研发体系的打造,还是国际化战略、以及今年4月提出的智能战略方向,在思路和具体做法上都十分务实。

不过,陈安宁参与奇瑞事务的这9年,奇瑞从自主品牌“一哥”的位子上滑落,被吉利和长城反超,打造的高端品牌“观致汽车”以出让股权收场、以及奇瑞捷豹路虎合资项目的起起伏伏,又让陈安宁这个二号人物屡遭媒体质疑。尹同跃曾经坦言,自己是工程师出身,不懂营销,也不擅长管理。而对于陈安宁,业内在认可其在技术上的专业度和战略眼光的同时,也对其在营销和管理上的做法有所质疑。

他去年担任奇瑞汽车总经理后,在10月底接受媒体采访时显得十分豁达。“媒体的各种看法和质疑我也理解,如果我是媒体,我可能更挑剔,这是媒体本分工作。”他说,现在奇瑞的情况是,营销相对于产品来说有些落后,二者不匹配。

当时的他,似乎丝毫没有要告别奇瑞的想法。他说:“如今,我不能只考虑捷豹路虎或者观致,需要通盘考虑。”他谈到要从顶层入手进行梳理,强化奇瑞的营销和管理,将奇瑞全公司上下、全球市场是一盘棋打通,打造一个高效有能力的管理团队。

但短短两个月后,随着宝能入主观致,情况发生了变化。去年12月29日,观致汽车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作为奇瑞汽车总经理、观致汽车董事长的陈安宁不再是观致汽车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而今年,随着奇瑞内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消息传出,坊间对于陈安宁离开奇瑞的消息就屡屡传出。每一次传言集中“爆发”之后,陈安宁又以各种情况见诸媒体弊端。

而这次,选择在奇瑞混改结果落定之前离开,陈安宁的离去,让业内在公告之外,又平添了几分猜测。带着在销量、市场以及营销上的短板,新的战略投资者的进入,能否为奇瑞纾困?一年前刚宣布卸任总经理、自称不擅长管理的尹同跃,再度回归执掌奇瑞具体事务,未来又将奇瑞带向何处?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