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特别报告《全球升温 1.5ºC》(下称“特别报告”)中表示,如果全球温室效应保持目前的速度继续发展,那么在2030年~2052年之间,全球将升温超过1.5℃。
IPCC指出,要想将气温增幅控制在1.5℃的目标之内,最佳路径是,先在2030年时将碳排放较2010年水平降低45%,然后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若2040年实现零排放则更有利。
这份报告将为 12 月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提供重要科学文件,届时各国政府将审查《巴黎协定》以应对气候变化。此次报告清楚地展示了,目前各国的《巴黎协定》承诺并不足以实现1.5℃目标,各国政府需要继续加强推进气候政策。
升温2℃的影响有多严重?
在报告中,IPCC发现,全球气温上升2℃的真实影响将比预测中更为严重,这也意味着将气温增幅控制在2℃以内并不能有效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坏影响。若将目标调整为1.5℃,则将能避免大量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风险。
例如,在升温2℃的情境下,科学家预测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退化,而在升温1.5℃时,珊瑚礁退化的比例减少到70%~90%;在升温2℃的情境下,北极夏天完全无冰的情况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而在升温1.5℃时,这一风险降低到每百年一次。在亚洲东部和北美洲东部等世界多个区域,升温2℃情境下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要比1.5℃更高,而升温1.5℃情境下森林火灾的影响比2℃情境下有所减弱。
报告强调,当升温从1.5℃进一步发展到2℃,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可能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这是巨大的风险。IPCC 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表示:“这份报告释放的一个强烈信息是:更多的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北极海冰减少以及其他变化已经让我们目睹了全球升温 1°C 的后果。”
IPCC第二工作组联合主席波特(Hans-Otto Pörtner)则指出:“温度每额外升高一点都非常重要,因为升温 1.5℃ 或更高,可能会增加长期或不可逆转变化相关的风险。”包括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例如,与2℃目标相比,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将能在2050年前避免几百万人暴露于气候风险并因此致贫,且将让全球人口中受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紧张的比例减少一半。又如,在升温2℃时,全球海洋渔业捕捞量预期将减少300万吨;而将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捕捞量的缩减量能降低到150万吨。
需要前所未有的变革
IPCC在报告中指出,将升温控制在1.5℃之内要求土地利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城市等行业和领域中“快速且深远”的转变,且这些系统的转变在规模上将是史无前例的。这意味着,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的水平下降大约 45%,到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这意味着需要通过从空气中去除二氧化碳来平衡剩余的排放。
IPCC指出,目前电力领域的转型正在发生,风电和太阳能正在快速发展,而不同领域的转型都需要在现在就启动并在接下来的20年中持续进行。
IPCC指出,在能源转型和变革性改变方面,在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的情景下,到2050年,煤炭在全球电力供应中的比例需要降至接近为零,且到2050年全球电力供应的70%~85%需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同时,相比起2℃目标,实现1.5℃目标所需的能源投资要高出12%,2050年在低碳能源技术和能效上的年度投资将比2015年多出5倍,而2050年时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低75%~90%。
IPCC 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时卡(Jim Skea)指出:“在化学和物理定律范围内是有可能将升温限制在1.5°C的,但这样做需要有前所未有的变革。”
此次北半球遭遇的热浪与持续的高压系统“热穹顶”有关。所谓“热穹顶”是指,暖空气被困于地表附近,造成持续炎热、晴朗且干燥的天气。
《“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5年版)》为“以竹代塑”增添了更多的应用领域
本期沙龙以“全球协同与创新驱动:共建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新生态”为主题,将于7月5日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举行。
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合计达到174.8万家,从业人数合计达到1554万人。
特别是在当前贸易战和美国退出气候变化协议的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中国绿色投资将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