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内蒙古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74.2倍,年均增长11.7%,快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从1996~2016年生产总值增速连续21年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特别是2002~2009年连续八年“蝉联”全国各省区市第一,形成了“内蒙古现象”。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赵海东教授日前分析称,内蒙古自2000年以来,凭借资源禀赋,GDP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第1位,其他总量指标增速居全国前列,成为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速最快的省区,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跨域式发展。
在这个过称中,以煤炭能源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内蒙古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0年来,第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112.7倍,年均增长12.9%。经过40年的发展,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汽车制造、光伏发电、电子设备制造等新兴工业部门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战略性新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
目前,内蒙古主要工业产量产能跃居全国前列。2017年,煤炭、稀土化合物、煤制油产能产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云计算产业规模保持全国第一。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
随着煤炭等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人均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53.5倍,年均增长10.8%。人均经济总量排位由1978年全国的第17位进入到2017年的第9位。
不过,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内蒙古居民实际收入明显落后于GDP增长。当地一位专家此前对第一财经分析,内蒙古经济增长过去长期过重地依靠投资的拉动,没有从投资拉动转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尤其是消费的拉动十分有限。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重工业为主的省份来说,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和能源消耗为主,投资主体主要是央企和大国企,这样的模式产值确实很大,但老百姓从中取得的收入比重不会太高。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传统的能源产业、资源型产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内蒙古经济从高速增长开始持续下行。
有鉴于此,近年来也在内蒙古努力建立起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减少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赵海东撰文分析,内蒙古应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上用于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形成新动能。
按照规划,力争到2020年,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近年来,内蒙古城乡居民的收入构成从单一占比较高走向多元共同增长,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收入分配格局明显改善。从收入水平上看,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2017年达到了35670元。
与此同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城镇化的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城镇化率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2017年与1978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了40.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03个百分点。2017年,内蒙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0%,高于全国同期的58.5%,位居全国前十,在中西部地区中仅次于重庆。
在城市格局上,近年来,内蒙古深入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17-2030年)》,基本形成以呼包鄂城市群功能片区为引领,以锡赤通城镇带、呼伦贝尔-兴安盟城镇片区、乌海周边城镇片区为中心的,“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城镇发展空间体系,呼包鄂城市群已初具规模。
目前,内蒙古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改革开放40年来,大中小城市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区20个设市城市中,有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2个,小城市16个,旗县城关镇69个、建制镇388个,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煤炭产量长期占全国总产量的1/4以上。近20年来,内蒙古的煤炭工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与山西“轮流”担当煤炭产量第一省的格局。
GDP同比增长5.1%,高于去年全年和去年一季度0.1个百分点。5.1%的背后,上海一季度经济呈现出“六快六稳”的特征。
多元化策略表现强势。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在国新办吹风会上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可以实现的。实现这个目标,也绝非轻而易举,必须付出非常艰苦的努力。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