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社论:纾解民企融资难应常态化

2018-11-11 21:22:46

作者:社论    责编:许云峰

从长远来看,通过综合施策建立纾解民企融资问题的常态化机制更为重要。

近期,民营企业融资作为新时期的老问题,政策暖风频频,成为了市场关注焦点。

本月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针对融资难,要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针对融资贵,在1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主要商业银行四季度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比一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

作为银行业监管主要负责人的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亦在日前表示,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今年以来,受内外环境等因素影响,民企发展遭遇了一些困境,其中融资难这个老问题最为突出。主要原因是,受经济运行及去杠杆等因素影响,今年债券市场陆续出现违约事件,令金融市场和部分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风险的偏好下降。同时,由于部分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风险规避情绪较重,对民企融资存在非理性行为,在金融市场上形成一定的“羊群效应”,令一些经营正常的民营企业也遭遇融资困难。

解决民企发展困境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此时政府出手进行适当的引导非常必要。当然,因为金融机构向企业放款更多的是一个市场行为,政策可引导但要减少直接干预,避免造成民企融资从“一刀切”走向“一拥而上”,监管部门也强调“一二五”是目标而非硬性要求。换言之,应通过政策引导让银行信贷下沉和金融机构支持民企常态化,如央行行长易纲所言,解决民企融资问题,要有“一根弦”——让资金在商业上可持续。

让金融机构支持民企“常态化”,务必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金融机构尤其是大中银行多为上市公司,所做决策需要对股东负责,有其风险偏好和风控要求乃情理之中。

市场化运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让信贷资金真正流向有希望的民营企业,而非一味救助。所以对于发展前景不佳、行业产能过剩的企业应及时“出清”,同时也要在国企和融资平台领域打破刚性兑付,让国企融资易背后的最大优势——刚性兑付预期不再。这样,市场才能知道哪些企业值得去救、值得去投资,也让优秀的企业得到更好的融资和成长机会,便于金融机构精准支持暂时遇到流动性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让金融机构更好地识别企业亦十分重要。过去民企多存在一些自身经营问题,如财务混乱、摊子铺太大、融资期限错配严重和高杠杆等。未来,民企应该规范经营、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财务管理的规范程度,以减少银行的风控成本;银行则运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完善针对民企贷款的风控流程,提升对民企信用资质审核的精准性。

此外,需要尽可能拓展市场化手段增加信贷资金来源和分散金融机构风险,如日前监管层决定设立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即央行运用再贷款提供部分初始资金,由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应该说,面对当前民企融资问题异常突出,监管层通过政策引导十分必要,但从长远来看,通过综合施策建立纾解民企融资问题的常态化机制更为重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