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保险资管已设5只专项产品,纾困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

第一财经 2018-11-16 15:02:31

作者:杜川    责编:于舰

既要纾解企业流动性风险的问题,还要为资金方安全负责,在整个投资策略上有一个安全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

“各项工作均稳步推进,预计首期投资将于近期落地。”11月15日,在银保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寿资产副总裁于泳介绍国寿资产设立险资入市专项产品进展时表示。

于泳介绍,国寿资产已对受困于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的优质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寻找符合政策方向和险资投资标准的优质标的,并展开与相关投资标的的对接与谈判工作。

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杠杆措施不断深化,外部环境恶化和内部改革的阵痛相叠加,对部分融资途径比较单一的民营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经营压力,并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和资金流动性形成了一定冲击。随着市场的下行,部分民营上市公司出现了因股权质押问题引起的暂时流动性风险。

为纾困流动性风险,10月25日,保险资金具体驰援股市的相关指引《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 《通知》)火速出炉,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

随后,多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迅速行动、着手准备。根据记者了解,国寿资产、太平资产、人保资产、新华资产及阳光资产5家险企资管公司已相继设立相关专项产品。

标的筛选无行业限制,只需符合产业转型方向

“目前资本市场已处于估值合理位置。”于泳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整体投资策略方面,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走势的审慎分析,国寿资产会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的特点,在市场普遍非理性悲观的时点勇于作为,在估值合理位置加大资产配置力度。

10月29日,行业首只专项产品“国寿资产—凤凰系列产品”完成在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登记,存续期拟定为3年封闭期后开放的结构,目标总规模200亿元。

根据国寿资产介绍,专项产品将采取“分期发行”的方式,成熟一期,发行一期,各只产品拟设定3~5年的存续期。“这一设计综合考虑了投资标的面临的股票质押风险及流动性压力、公司中长期经营前景以及投资价值的实现。”于泳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保险行业已有5只专项产品落地。分别为:国寿资产“国寿资产-凤凰系列产品”,目标总规模为200亿元;太平资产“共赢”系列专项产品,目标规模80亿元;人保资产“安稳投资系列1-6期专项产品”,目标规模不超300亿元;新华资产“景星”系列专项产品,目标规模100亿元;阳光资产“阳光稳健专项产品”,目标规模100亿元。

与此同时,哪些公司会成为专项产品的标的优选备受关注。于泳表示,国寿资产优先筛选由于股权质押产生一定流动性风险但基本面较好的优质上市公司,根据标的公司的自身情况,共同探讨最有效合理的投资方案,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缓解标的公司流动性风险。同时,通过严格筛选优质标的和设计风险共担的投资方案来进行风险防控,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国寿资产投资总监刘凡表示,标的筛选在质押比例或资产负债率方面并没有定量标准,而是进行定性选择。行业本身没有限制,只要符合国家的产业转型方向,比如会倾向于对先进制造业、医疗健康以及消费升级等行业进行投资。

封闭期设置,防止大进大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防风险方面,此次《通知》强调了专项产品的退出安排。《通知》内容显示,专项产品主要采取股东受让、上市公司回购、大宗交易与协议转让及其他方式平稳退出。

根据记者了解,人保资产及国寿资产均采取了封闭运作、分期发行方式,以确保专项产品的资金稳定,充分发挥纾困作用。

于泳介绍,“专项产品通过‘封闭期’、‘存续期’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短炒’、大进大出等现象的发生,发挥长期价值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支持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维护上市公司长期稳健经营。

对于专项产品的投资风险,刘凡称,“肯定是会有风险的。”他表示,在资本市场上,无论是投资股票还是债券,保险公司都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我们不仅要响应政府的号召,纾解企业流动性风险的问题,还要为我们资金方安全负责,在整个投资策略上有一个安全和收益相匹配的原则。”

对于专项产品的风控措施,刘凡介绍,会精选标的,选择有核心竞争力但阶段性有流动性风险的企业,通过各种资源的导入就能恢复成发展状态非常好的企业。此外,在交易结构上也做了一些创新安排。

刘凡表示,险企以专项产品的方式入市有三方面优势。一是,保险资金长期价值投资优势,可以解决很多民营企业当前股票的质押接近平仓线等问题,为其提供一些流动性支持;二是,对于市场的波动,险资通过专项产品方式大规模地介入市场,可以给市场投资人传递信心;三是,在投资的标选择上,对于重点的标的进行投资后,还会进行治理结构的优化,协调体系内外资源,给予多方支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