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快速推进。在区域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科技创新发展亦十分重要。
河南省日前印发《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全省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总数突破4500家。其中,郑洛新三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700家。
数据显示, 2017年河南全省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15家,其中新增606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70家,比上年增长36.4%,高出全国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了历史上的最快增长。
从纵向看,河南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势头良好;从横向看,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兄弟省份相比,河南存在的差距仍很大。统计数据显示,到2017年年末,已有25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了1000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等地。
以珠三角为例,深圳已经超过了1万家,广州超过7000家,东莞也超过了4000家,中山达到1718家,佛山有1409家。也就是说,像东莞这样一个普通地级市的高新企业数量就远远超过了河南全省总和。
在中西部地区七个经济总量超过7000亿大关的城市中(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合肥),河南省会郑州的高新企业数量仅有824家,在七个城市中垫底,与其他6个城市都存在较大的距离。
一位从事高新技术企业申请的行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定有一系列的指标和税收等优惠,尽管申请门槛不算很高,但是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多寡,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地区科创发展的水平。高新企业越多,说明这个地区民营企业越活跃,未来该地区新增的上市公司也会越多。
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将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助力科技企业走向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由于科创板服务重点是尚未进入成熟期但具有成长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科创型企业数量多的城市和地区,未来上市公司数量有望明显增加。这对区域经济也将产生明显影响。
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河南创新基础相对薄弱,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要素和平台较少,层次也比较低,因此必须加快打造创新平台,加速创新要素的集聚。
按照《方案》,河南将突出创新载体支撑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加快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明确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自创区建设重点任务,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幅等情况纳入自创区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自创区专项资金分配的主要因素,强化责任分解和目标考核,推动自创区核心区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0家,带动郑洛新三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700家。
同时,将提升高新区创新发展水平。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作为省级高新区申报的核心条件,作为高新区考核评估的核心指标和高新区奖补资金分配的主要因素。重点依据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择优推荐申报国家高新区,到2020年省级以上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部实现翻番。
“1科创”生态服务平台将积极服务科创的全生命周期、链接生态的各个主体,紧紧围绕科技成长和企业需求。
相关政策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已经结束,后续将在充分研究吸收各方意见基础上尽快正式发布。
自觉从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