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有料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Nature妈妈不需要炫技!一个博士的“修地球”哲学丨科创Z世代

第一财经 2025-07-14 11:27:40 听新闻

作者:科创Z世代    责编:秦妮

顾早立:修地球,我是认真的丨科创Z世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一群科学家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建立了一座占地1.3万平方米的人工生态循环系统,他们希望在密闭状态下再造一个大自然。科学家们耗资超过1.5亿美元,共投入了4千多种动植物,试图全方位地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然而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这个封闭的玻璃建筑物内的氧气浓度以每月0.5%的稳定速率不断下降,农作物因授粉昆虫灭绝而歉收,蟑螂和蚂蚁泛滥成灾,最终生态循环彻底失衡,这就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生物圈二号”实验。

  “这证明了在已知的技术条件下,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的系统。大自然永远是一个超脱人类认知的复杂系统,单纯想要靠技术去重塑自然是不现实的。” 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人就是顾早立,一个对地球始终心怀敬畏的环境学博士。

   顾早立,上海葭济环境科技总经理。他和团队一起为城市水环境和固废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博士“下场”治污水,做一个创新的中庸者

  第一次和顾早立见面,他就打开了自己的电脑文件夹,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一个个湖泊治理前后的对比图:“你们看,这是治理前,湖里都是污水淤泥。治理后,它变成了一片生态湖。”对自己做过的每一个项目,他都如数家珍,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在回忆这些经历时的快乐。

  顾早立出生在江南水乡江苏昆山,但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却没有江南最美的那一面,工业的快速发展让家乡的河道不再清澈见底。而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投入的持续加大,顾早立家门前的河水肉眼可见地变得越来越清澈了。从那时起,他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修地球”的人。于是,高三那年他非常坚定地报考了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从此在那里度过了十几年的时光。

  博士毕业那年,他也像很多毕业生一样报考了选调生,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拿到了录取。但是面对体制内稳定的工作,他却犹豫了。大学里多年的学习让他真切地知道,目前在环境领域能把技术落到实处去应用是最难能可贵的事情,而自己非常适合去做这个科研成果转化从1到10的工作。最后,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创业,扎根一线治理污水,实现自己从小就有的梦想。

  • Z星探:你一路读到了博士,博士毕业之后有哪些机会?
  • 顾早立:可以进高校做老师,另外我也参加了公务员选调考试,在其中一个地区的考试中还取得了第一名。后来考虑到我个人的性格,希望能有自己的事业,做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可以改变点什么。
  • Z星探:那为什么没有选择继续做科研,反而去创业了?
  • 顾早立:因为发现在科研与产业之间会有脱节,在学校里学的很多理论没有用武之地,在技术和实际的产业之间是需要有人做嫁接的,我更愿意做这件事。2018年,我成立了上海葭济环境科技。
  • Z星探:一个博士,毕业后去处理垃圾、治理污水,心态上有落差吗?
  • 顾早立:这种落差既是预料之内,又是意料之外。比如餐厨垃圾的处理过程当中,你在实验室里,因为你是用烧杯做实验,或者你用反应器做实验,你很难遇到它扑出来过溢的事情。在实验过程当中,如果发现餐厨垃圾发泡了,它会往外溢,你一抹布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你一旦满溢了,那就是一个工程事故。另外一方面,你也要去跟人打交道,我们遇到过甲方在半途当中,因为各种原因就不做了,也遇到过土地性质的问题,导致我们实地的方案改了很多遍。做环境的治理,它既是一个服务,又是一个产品,又是一个工程,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需要做到技术上的领先,你也需要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内心来对付这么多的“坑”在里面。

  顾早立说自己的性格中,既有创业者的激情,又有一种中庸者的平衡之道,因此他说自己是一个创新的中庸者,而这种性格恰恰是环保这个领域特别需要的。你总是需要平衡各种因素,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一个创新的中庸者更适合在这个领域持续深耕下去。

  • Z星探:经常有人说“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你觉得“坑”吗?
  • 顾早立:抱怨其实主要来自于我们从业者,特别是环境这个行业在短期内的经济回报并不可观。另一方面,环境又是复合型学科,它需要我们会生物、会化学、会物理,还要懂经济学,需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
  • Z星探:那你觉得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 顾早立: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坚持长期主义的“修地球”的工匠,是一个创新的中庸者。我热爱技术创新,但很多非常新的技术用在环保行业中并不会立竿见影,在环境领域涉及到多个因素的平衡,比如技术、经济还有人文,包括协调多方关系,我可以做到比较中庸的角色,反而这种性格更能适应行业对我的要求。

AI“修地球”,让每一滴水都会说话

  水环境治理与很多行业的工程 “标准化”有所不同,由于水的流动性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水体治理经常久治不愈,情况反复。一次次的“实验室理想”与“工程现实”的碰撞,促使顾早立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动态处理污水的核心技术——将水质模型与AI预测结合,为城市小流域治理提供精细化的动态解决方案,让每一滴水都会说话。

  • Z星探:葭济具体在做什么?
  • 顾早立:在产业化过程中我们发现,客户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技术咨询方,而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做工程、做设备、做服务。我们的工作既涉及到了防,又涉及到了治。在防方面,我们利用了水质模型和AI的预测功能,精确把控水环境质量以及未来趋势,为城市小流域河道治理、湖泊治理提供更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为工业污水,包括有机质回收、固废处理提供解决方案,比较有特色的是我们利用餐厨垃圾和城市污泥等多元有机质污染物作为优质碳源,为每条河道提供"营养套餐",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
  • Z星探:在我们身边落地的项目有哪些?
  • 顾早立:我们在上海市闵行区做了一个防洪防涝的智慧化管控,通过水质模型的推演和计算,可以对江川路街道的防洪防涝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解读,为街道的防洪措施提供预警和解决方案。

  说到我国目前水环境治理的行业痛点时,顾早立笑着告诉我们,人类总有一万种方法可以把污水治理到可以喝的地步,但背后还需要考虑到实际落地的经济因素,因此他认为“生化环材”行业的痛点之一是人才,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单纯从环境治理的技术角度而言,我国的水平已是世界前列,但是精细化管理和提升国民的环保意识,仍然是新一代环境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 Z星探:你觉得环保这个行业它目前面临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 顾早立:我们的环境管理是一个很大的难点。我在国外一些机构实习过一段时间,他们可以把每一户居民排的污水,每一个工厂排的污水,以及小流域当中环境能承载的量,都做非常详细的规划。通过这个规划,可以对每个小流域当中的产业进行精确的反馈与治理,你如果不适应这个小流域的环境承载量,那你就需要搬迁。如果这个环境可以容下更多产业进来,就可以进一步去发展经济。非常细的、精确到城市小流域的环境管理措施,是下一步我们需要更努力的方向。

环保不是炫技,坚持长期主义

  在各行各业都在拼AI的技术狂飙时代,在顾早立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一种非常珍贵的“科技克制感”。作为一名创业者,他热爱创新,渴望用技术改变行业,但又不过分迷恋技术,正如他讲述的“生物圈二号”的例子,他始终相信自然永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AI不是重塑自然的利器,而是帮人类保持敬畏的工具。

  • Z星探:你认为AI+环境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效果?如何看待这种发展?
  • 顾早立:我们也在利用AI做精细化的管理,AI很适合来做水环境这个复杂混沌的系统,帮助我们提高治理环境的效率、准确率。但是另外一方面,你如果只靠技术,而没有人文精神,这些环境的治理工作可能就陷到死胡同里面去了。
  • Z星探:你觉得在环境领域,酷炫的技术有意义吗?
  • 顾早立:经验证明,就算是再先进的技术一旦投入到环境治理这样的复杂系统当中,它考虑因素就会很多。哪怕它本身很酷炫,应用到环境领域之后就没有那么酷炫了。尤其是在治理过程中需要技术、经济、人文,各个方面要兼顾平衡,所以需要的不是酷炫,而是更落地、更好用。

  在采访的最后,顾早立为我们畅想了很多他准备研发的可持续物品,例如可降解的手机壳、节能减碳的衣服等等。顾早立说自己的梦想肯定不止于治理一条条河道,而是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一起来关注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从一步一步开始,最终走向蒹葭苍苍、草木茂盛的未来。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辛梓

采访人:辛梓

撰   稿:辛梓

编   辑:秦妮

摄   像:姜一鹤 钱晓鑫 杨晓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