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一群科学家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建立了一座占地1.3万平方米的人工生态循环系统,他们希望在密闭状态下再造一个大自然。科学家们耗资超过1.5亿美元,共投入了4千多种动植物,试图全方位地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然而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这个封闭的玻璃建筑物内的氧气浓度以每月0.5%的稳定速率不断下降,农作物因授粉昆虫灭绝而歉收,蟑螂和蚂蚁泛滥成灾,最终生态循环彻底失衡,这就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生物圈二号”实验。
“这证明了在已知的技术条件下,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的系统。大自然永远是一个超脱人类认知的复杂系统,单纯想要靠技术去重塑自然是不现实的。” 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人就是顾早立,一个对地球始终心怀敬畏的环境学博士。
顾早立,上海葭济环境科技总经理。他和团队一起为城市水环境和固废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博士“下场”治污水,做一个创新的中庸者
第一次和顾早立见面,他就打开了自己的电脑文件夹,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一个个湖泊治理前后的对比图:“你们看,这是治理前,湖里都是污水淤泥。治理后,它变成了一片生态湖。”对自己做过的每一个项目,他都如数家珍,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在回忆这些经历时的快乐。
顾早立出生在江南水乡江苏昆山,但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却没有江南最美的那一面,工业的快速发展让家乡的河道不再清澈见底。而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投入的持续加大,顾早立家门前的河水肉眼可见地变得越来越清澈了。从那时起,他便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修地球”的人。于是,高三那年他非常坚定地报考了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从此在那里度过了十几年的时光。
博士毕业那年,他也像很多毕业生一样报考了选调生,也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拿到了录取。但是面对体制内稳定的工作,他却犹豫了。大学里多年的学习让他真切地知道,目前在环境领域能把技术落到实处去应用是最难能可贵的事情,而自己非常适合去做这个科研成果转化从1到10的工作。最后,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自己创业,扎根一线治理污水,实现自己从小就有的梦想。
顾早立说自己的性格中,既有创业者的激情,又有一种中庸者的平衡之道,因此他说自己是一个创新的中庸者,而这种性格恰恰是环保这个领域特别需要的。你总是需要平衡各种因素,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一个创新的中庸者更适合在这个领域持续深耕下去。
AI“修地球”,让每一滴水都会说话
水环境治理与很多行业的工程 “标准化”有所不同,由于水的流动性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水体治理经常久治不愈,情况反复。一次次的“实验室理想”与“工程现实”的碰撞,促使顾早立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动态处理污水的核心技术——将水质模型与AI预测结合,为城市小流域治理提供精细化的动态解决方案,让每一滴水都会说话。
说到我国目前水环境治理的行业痛点时,顾早立笑着告诉我们,人类总有一万种方法可以把污水治理到可以喝的地步,但背后还需要考虑到实际落地的经济因素,因此他认为“生化环材”行业的痛点之一是人才,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单纯从环境治理的技术角度而言,我国的水平已是世界前列,但是精细化管理和提升国民的环保意识,仍然是新一代环境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环保不是炫技,坚持长期主义
在各行各业都在拼AI的技术狂飙时代,在顾早立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一种非常珍贵的“科技克制感”。作为一名创业者,他热爱创新,渴望用技术改变行业,但又不过分迷恋技术,正如他讲述的“生物圈二号”的例子,他始终相信自然永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AI不是重塑自然的利器,而是帮人类保持敬畏的工具。
在采访的最后,顾早立为我们畅想了很多他准备研发的可持续物品,例如可降解的手机壳、节能减碳的衣服等等。顾早立说自己的梦想肯定不止于治理一条条河道,而是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一起来关注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从一步一步开始,最终走向蒹葭苍苍、草木茂盛的未来。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辛梓
采访人:辛梓
撰 稿:辛梓
编 辑:秦妮
摄 像:姜一鹤 钱晓鑫 杨晓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
自觉从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机构指出,流动性宽松或难持续,6月下旬开始逐步进入半年度资金考核,场内流动性波动偏弱。存量资金可能持续聚焦行。
证监会: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全部纳入创新成长层,调出条件实施新老划断
下一步将继续支持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新型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REITs等融资,进一步盘活科技创新领域存量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