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引领中部崛起,湖北自贸区跑出改革创新加速度

第一财经 2018-11-21 22:06:58

作者:周芳    责编:计亚

湖北自贸区跑出改革创新加速度,引领中部地区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2017年4月1日,湖北、辽宁、浙江、河南、重庆、四川、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全国自贸区“1+3+7”的“雁阵”格局自此形成。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湖北自贸区”),旨在“努力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湖北自贸区挂牌运行一年多来,武汉、襄阳、宜昌三大片区共新增市场主体19657家。“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政务改革、国地税一窗通办、无申请退税、先出区后报关、先放行后改单等5项创新成果已通过国家层面推广。“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正在构筑湖北经济发展的新势能。

权威机构最新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在第三批15个自贸片区中,武汉片区制度创新指数位居第二,“政府职能转变”指标排名武汉、襄阳和宜昌片区分别位居第一、第二和第六。

用自贸区成熟的改革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湖北自贸区跑出改革创新加速度,引领中部地区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依托优势产业培育新动能

湖北自贸区武汉、襄阳、宜昌三大片区依托自身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瞄准新产业、突出大项目引领,大力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近年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速成长。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位于东湖高新区的武汉自贸片区依托优势产业,自挂牌以来共引进重大项目50多个,总投资额2000多亿元,长江存储、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联想摩托罗拉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已形成五大千亿产业和两大新兴产业格局,完成“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布局,正在打造超万亿产值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以小米、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为代表的60多家知名高附加值企业在武汉片区设立“第二总部”,光谷正成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第四极。

今年前三季度,武汉片区助力东湖高新区外贸出口总额531.15亿元;进口总额407.6亿元,同比增长25.03%;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35.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96亿美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3个、百亿元以上项目6个。11月17日,武汉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又有9个重大项目落地武汉片区,总投资达184.78亿元。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一直是襄阳的龙头和支柱产业,襄阳片区就把产业主攻方向瞄准新能源汽车。2017年5月,襄阳雅致新能源汽车公司第一辆新能源电动汽车在襄阳生产下线,标志着襄阳已拥有3家新能源乘用车整车企业,新能源乘用车已拓展为5个品牌,整车多元化、品牌多样化的蓬勃发展态势已显现。

目前,襄阳已引进4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和30多家配套厂家及研发机构,新建的4个新能源汽车研发检测平台,已涵盖了乘用车、商用车、物流车、厢式货车等多个车型。从动力电池到驱动电机,从整车控制到电动空调,从电动转向到充电设施,一个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在襄阳已经形成。

此外,2017年,宜昌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达20%,占GDP比重达到45%。实际利用外资实现翻番,占全市25%;外贸进出口总值12.7亿人民币,净增长1.3倍。截至今年10月底,宜昌片区新增市场主体4542家,招商引资签约项目95个,协议投资总额353亿元。

湖北自贸区三大片区各有侧重,加大创新企业吸附力。据统计,截至9月底,三大片区新设企业共计19657家,其中外资企业151家,合同外资3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1亿美元;备案境外投资机构34家,中方协议投资额7亿美元;实现税收收入245亿元人民币;完成进出口总额1536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省同期的三分之一。

减少自由贸易障碍

“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这是国家对湖北自贸区的战略定位。

建设一年多来,湖北自贸区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最大限度减少贸易障碍、增加市场自由度,全球配置资源的水平大幅提高。

为服务好湖北自贸区发展,去年4月,武汉海关出台28项创新举措。其中“先出区后报关”入选全国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案例。据测算,新模式下平均每批减少3个半小时通关时间,每票降低企业运输成本约150元。

除了“先出区、后报关”外,通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触发卡口自动抬杆放行货物的“内外贸同船运输货物智能放行政策”,也助推了外贸发展。目前,武汉自贸片区还在积极推进城市货站建设,相当于把机场口岸服务前移至“家门口”。

宜昌自贸片区先后开通了“宜汉欧”班列、中亚班列,开辟了宜昌—广西钦州—马来西亚的巴西古当港的国际铁海联运线路,这也是中部地区首条始发的南向通道,初步建成了向北到俄罗斯、向南到南亚东南亚、向西到中亚欧洲、向东到美洲的国际物流通道体系,实现“一带一路”经宜昌形成闭环。

据悉,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建立仅一年多时间,监管货值就已突破17亿元,跃居湖北全省首位。宜昌跨境电商产业园已基本建成,正在与阿里巴巴等企业洽谈合作,预计在2~3年内引导大约300家电商企业入驻,预计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

同时,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建成关检联合验放、铁路拆拼箱、水运平台、空运舱单系统等32个功能应用项目,成为中部地区应用项目最多、功能最齐全、保障最安全的省域电子口岸平台,注册企业超过5000家,累计办理通关业务超过20万单(票),实现了常用进出口申报业务全覆盖、数据壁垒全打通、通关监管全过程和出口退税全程电子化,报关效率提升80%,一类企业出口退税“当日申报、当日退还、当日到账”。

而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湖北自贸区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试行“先建后验”,项目审批时间缩短70%以上。“三办”政务改革将企业设立审批时间从7个工作日减至1~2个工作日。国内首推不动产抵押权变更登记改革,简化、优化工作流程,方便银企开展无还本续贷,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大大提升了企业获得感。

普华永道评估,湖北自贸试验区170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启动166项,启动率98%:其中135项已取得可检验成果,占比82%。

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胡中海表示,下一步,湖北自贸试验区将继续结合三大片区所在地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户自贸试验区,以更多“国之重器”项目带动产业链集聚发展,将湖北自贸试验区建成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