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深圳站30日的论坛上,原深圳市副市长张思平建议,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要突破常规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的通常做法,全面移植香港的自由港政策,自由贸易制度等,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国最大的自由港贸易区。
突破常规国家级新区规划的通常做法
最近一段时期,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扩大开放的一系列重要措施。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思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发展,要突破常规的国家级新区规划的通常做法,大湾区“9+2”城市群的规划和发展不仅仅要促进内部的经济联系合作,协调各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合理分工等这个层次上,而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全面移植香港的自由港政策,自由贸易制度,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完备的国家化法制环境,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国最大的自由港贸易区。
张思平表示,要发挥港澳独特优势,借鉴欧盟模式,在大湾区内实施“政治两制”和“经济一体”,实现各种要素在大湾区内的自由流动,促进大湾区生产力的大解放。
在经济合作的模式上,具体来说,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可参照欧元区的模式,打造大湾区“经济共同体”,使其成为人员、货物、资金、信息、劳务、科技、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最通畅、最活跃的地区,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和市场配置,使大湾区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进一步提高大湾区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使未来大湾区真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世界一流的大湾区。
移植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制度
张思平也建议,将香港自由港免税政策扩大到大湾区,建设全国最大的粤港澳大湾区保税区。
香港长期以来实施的免税的自由港政策,不仅带来了香港经济贸易的发展、繁荣稳定,促进香港购物天堂的形成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为香港居民带来便宜、安全、多元化的消费品,使香港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成果,提高了香港居民的生活质量。
张思平表示,以建设全球一流湾区为目标的粤港澳大湾区,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西方主要经济体之间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模式,充分发挥香港自由港政策的特殊优势,打通港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地区之间的商品壁垒,把香港的关税政策和关税水平扩大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把大湾区建设成全国最大的保税区。
他补充道,在大湾区内实施香港的免税自由港政策,对大湾区规划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全面提高大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可以倒逼大湾区内以及国内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提升;可以促进大湾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税收;可以倒逼大湾区及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大湾区与世界经济体制进一步接轨。
张思平也建议,将香港自由贸易制度移植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把大湾区办成全国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这个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香港、澳门现成的成熟的国际化大都市和特别关税区,有近7000万人口和1.4万亿美元的GDP总量,有深圳、广州这样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有高科技为引领的成熟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占全国进出口总量近30%、近9000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量,有全世界最大的海港群、空港群和发达的交通网络,有全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等等。
张思平说,在未来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在服务贸易领域对香港的全面的市场开放,包括金融保险、通讯、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把原来由分散三个小块的广东自贸区的局部试验,扩展到整个大湾区全面开放,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把大湾区真正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未来进一步开放的坚定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