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连续5年全球第二到今年第一,深圳香港广州三城创新做了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9-02 18:05:57 听新闻

作者:宋婕    责编:杨志

科学研究是否能完成转化并顺利落地、吸引来自各界的投资,乃至在当地形成产业链,成为城市群在科创实力比赛中又一个被重视的指标。

深圳、香港和广州这三座大湾区极点城市,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领域的优势正在放大。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实现从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到第一的跨越。“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跃居榜首;圣何塞-旧金山集群上升三位,位居第三。

近年来,广州、深圳、香港一直在发挥作为大湾区极点城市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科创产业集聚与产业链分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合作推进,引领带动作用也在凸显。

科研落地吸引投资

第一财经记者留意到,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VC)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这一新指标成为重塑排名格局的重要因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表示:“今年GII集群方法论中纳入风险资本交易活动,重新校准了我们对创新实力的认知,而这些新结果凸显了哪些集群正在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经济成果。”

这意味着,科学研究是否能完成转化并顺利落地、吸引来自各界的投资,乃至在当地形成产业链,成为城市群在科创实力比赛中又一个被重视的指标。

2019年至2023年间,GII百强集群共吸引了近16.9万笔风险资本交易,其中圣何塞-旧金山(6.9%)、纽约市(4.5%)和伦敦(4.4%)遥遥领先。今年,该榜单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以及风险资本交易量这三项核心指标,来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广深港创新集群一直都在全球前列,现在加入VC风险资本指标,排名第一,显示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周边风投的成功之处,也跟深交所在创业板上的优势有关。当然,也与大湾区制造业发达相关。未来,港澳风险资本可能更多参与大湾区创新驱动,值得期待。

科技企业集聚的深圳南山 摄/宋婕

记者从广州市科技局了解到,广州近年来正在着力构建“基金丛林”,设立1500亿产投母基金、500亿创投母基金、100亿天使母基金与50亿科创母基金,系统性推动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目前,广州已成为全国风投创投第一梯队城市,私募基金管理人779家、管理规模约5600亿元,吸引深创投、高瓴资本等头部机构布局。

大湾区多城科创支持政策

此前,有科技创业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在初创期就能快速吸引到投资机构的注意,并加速产品化,对创业团队工作开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很大帮助。

记者在三地科创产业园区和创新中心走访时了解到,在助力科创孵化过程中,广深港三城都已出台不少支持政策。例如,科创母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进来;地方政府筹建的产业园区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适当减租甚至是零租金。此外,三地还进一步探索制度互补、资源协同的可能性,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在区域内跨城市流动。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奖金创业大赛总决赛的举办地点,在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广州市南沙区。与此同时,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还与南沙合作共建了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截至8月初,该创新工场在孵项目近80个,过半数为港澳台及海外初创项目。

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 图片来源: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

此前,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香港地区聚集了多所世界百强高校,科研方面做得很好,但科创孵化并没有特别好。未来会变得不一样,香港将加强与内地在科创项目孵化上的合作。

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这四大平台之外,大湾区多个城市也在深挖开发区、科创园等产业集聚区域的发展潜力,通过各种政策去加强对兼具技术长板和市场优势的大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以广州开发区为例,该区是当地专精特新企业集聚的区域,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是中小企业,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小企业,80%以上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第一财经从广州开发区了解到,当地已经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纳入“1+15+1”产业政策体系,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链。

彭澎告诉第一财经,珠海、东莞、佛山在科创孵化方面也有一些潜力,尤其是珠海有一些创新要素比较大的企业。东莞松山湖周边很多创新型企业与深圳联系比较多,也是资本市场看好的。佛山的产业数字化还有提升空间,机器人产业有比较好的基础。广深港创新集群接下来要抓住人工智能全面渗透各个产业的机遇,抢占世界产业转型升级的先机。

围绕科创孵化,三地在忙些什么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香港发挥金融和国际化优势,深圳强化技术转化,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近年来,广州围绕制造业强链补链,在加强自身的科研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和储备,这体现在当地不断推动前沿领域科研院所、合办高校乃至特色技工院校的落成和招生。与广州相邻的东莞,也在加速提升理工科类的教学科研实力。例如,备受关注的大湾区大学就是以理工科为主,今年已经正式对外招生。

深圳在支持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投用,具体体现在当地已建和在建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自由电子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各类创新载体4000多家。同时,当地还建成1家国家实验室、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获批建设6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香港IPO募资在今年重回全球第一。近日,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在业绩传媒简报会上透露,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新上市44宗,集资额为1094亿港元,是2024年上半年的8倍多,创2021年以来的最高半年度纪录,上半年收到的新股上市申请数量更创出历史新高;再融资规模超过2400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最高半年度纪录。当谈到“科企专线”推出的收效时,陈翊庭表示,“科企专线”推出以来,新增50余家依据18C、18A章节上市的高科技企业。

彭澎分析称,就“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的发展看,目前深圳主导更加明显,一方面是创业板的指引,另一方面是华为、腾讯、大疆等创新成功企业的示范;广州的高校潜力有待挖掘;香港的高校和国际化优势还有很大整合空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