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李礼辉:实现金融创新的价值

第一财经 2018-12-10 11:33:32

作者:李礼辉    责编:于舰

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构建了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和加密的数据网络,有可能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

2018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暨金融科技峰会以“智创 稳进 新格局”为主题,切合金融科技的大趋势。最近,我归纳了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金融市场从保护性的有限度开放转变为实行国民待遇的全方位开放,可能引发金融市场重构。证券业、保险业的市场比重加速上升,银行业的市场相对下降,形成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业相对均衡的金融市场格局;外资控股金融机构、混合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市场比重加速上升,中资控股金融机构不再独霸金融市场,形成中资、外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

二是金融业从相对宽松的分业监管转变为趋于严密的穿透式监管,金融监管正在重构。顶层架构变革做实金融监管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一致性。穿透式监管实现跨机构、跨产品、跨平台、跨市场监管的一致性,避免监管真空和缝隙,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

三是科技创新融入金融应用场景,金融服务模式正在重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金融应用,催生了新的支付模式和新的小微融资模式,构建十亿级的直接信任链接。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构建了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和加密的数据网络,有可能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通。

金融业的市场重构、监管重构和服务模式重构,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过程,并非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胜出。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赢得竞争,实现价值?给个标准的答案,例如问题导向、市场导向,技术引领、需求引领,可能过于抽象、过于一般化。这里提出两条具体的路径,供大家思考和研究。

一、拓展数字信任,实现信用普及的价值。

这几年,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构建数字信任机制。

阿里巴巴率先应用大数据技术发现信用,创造信用,发掘普罗大众的信用价值,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的价值。早在2016年,蚂蚁金服和网商银行就为500多万户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8000多亿。此后,越来越多的科技平台、金融机构推出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用服务。

区块链建立了一种“技术背书”的信任机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以算法程序表达规则,只要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在区块链金融应用场景中,技术性信任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取代商业信用,这就增加了一种信任方式,用技术信任加持商业信用。其价值在于,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可以创造信用,节约信用形成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容纳更多的交易对手,有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不过,目前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数字信任机制,仍然无法覆盖大多数小微企业,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信任机制,还停留在日活跃用户很少的公有链社区和金融机构的少量尝试性业务上。

主要原因是,数字信任需要高品质的数据,包括具体的真实性,可靠的一致性,足够的延展性。但目前,数据的可靠性不足,往往难以证明公开信息的真伪,难以保护私密信息的安全。数据的一致性不足,数据标准不一致,征信系统不一致。数据应用的法律规范不完善,对公众数据的归属和管理、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缺乏具体而又明确的法律规范,个人信息滥用屡禁不止。

解决上述问题,就有可能全面拓展数字信任的可能性:

日常行为数据可以积累信任;

算法可以在一定范围替代信任;

小范围的信任可能变成大范围的信任;

有中介的间接信任可能变成无中介的直接信任;

高成本的信任可能变成低成本的信任;

无信任可能变成可信任。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实现5个可信:数据可信,资产可信,合约可信,物品可信,人品可信。这将创造巨大的价值。

为此,我们需要“两手抓”:

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数据归属和管理的法律规范。包括明确公众信息数据的社会属性,保护公众信息数据的安全;限定信息数据的商业应用范围,防止企业和个人的私密信息被滥用。

另一方面,加快数据资源整合,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包括建立标准统一的金融统计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数据库,建立互联共享的金融数据应用系统,实现金融“一本账”;整合银行、工商行政管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征信系统,共建全国统一、信息共享的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实现中小微企业信用增值。

二、推动资源融合,实现流程优化的价值。

新的数据世界是多中心、分布式、数据云多元复合的结构体系,金融机构、支付清算、金融监管的系统之间通过数据通道建立多边多向的联系,客户通过移动终端链接节点进入系统,与金融机构建立间接的联系。而且,金融科技创新正在导向全新的趋势:大中心变成多中心弱中心,大中介变成小中介弱中介。客户之间可以越过中心、越过中介建立直接的联系。

在多元复合的架构中,链接的性能面对挑战。一是跨系统跨平台流程的优化。金融交易通常是跨系统跨平台的,需要同时执行信用认证、合约规定、监管规则等复杂的指令,要求不同系统不同平台能够实现高速而又可靠的链接,并且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二是客户资产和数据的安全保护。每个中心、每个节点都必须达成可靠性、安全性标准,同时满足便捷性、高效率要求;客户的每个链接必须达成实时的响应,同时得到靠得住的保护。

效率决定竞争力,效率决定价值。时代呼唤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一是用多维度立体取代平面。多维度一体化跨界服务能力,决定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二是用效率置换利率费率。管理流程的效率,决定银行对客户的议价能力;服务流程的效率,决定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重构管理和服务流程,打造零距离、多维度、一体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技术集成与资源整合:

一方面,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以效率为中心重构金融服务流程,打造零距离、多维度、一体化的金融服务。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云、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可能提高信用评价、风险定价和投资决策的效率,开发智能投顾、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客服、智能资产托管等系统,全面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也有可能实现可预设、可认证、可监测、可追踪的点对点交易,引入法律规则和监管控制节点,实现价值交换、契约执行、监管监督的同步处理,在保证交易品质的同时,切实提高监管效率。

另一方面,推进技术、资本、数据、市场等资源的整合,以效益为中心重构商业合作模式,提高金融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中小金融机构是市场的主体。既有贴近市场、机制灵活的优势,又有资本规模不大,经营范围有限的劣势。为此,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抱团发展,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造与大型金融机构同台竞争的实力。银行与银行,银行与保险,银行与基金,银行与风险投资,应该以价值为纽带,深化业务合作。中小金融机构可以组成金融科技联盟,联合投资金融科技研发单元,集中科技资源,统一研发,统一维护,共享成果,共担成本。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分享的原则,建立长期合作商业模式。科技企业负责某类金融产品及服务平台的研发、维护和升级,金融机构负责创新产品服务的销售和管理,双方按照约定条件和比例分享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成的新增利润。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资源,数据创造价值。金融机构可以选择战略重点,选择合作伙伴,采用适当的合作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分享,做强特定领域的业务。(作者系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