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GSK:首开医药领域中外合资先河,与中国健康产业共振

第一财经 2018-12-17 21:08:10

作者:吕进玉    责编:彭海斌

葛兰素史克拥有行业中最大的研究开发体系,研发人员多达15000余名,每年的研发预算超过50亿美元,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例超过15%,年合成6500万种化合物。

197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其中,作为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外商的投资功不可没。

跨国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是最早在中国成功兴建合资企业的外国制药公司之一,除了在中国积极投资,将先进的制药技术、优质的产品、新型的商业模式引入中国,同时也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营销技巧。

据了解,葛兰素史克(GSK)由葛兰素、威康、史克、必成等一系列的老牌制药公司合并而成,员工总数一度超过11万名,子公司Allen&Hanbury的发家史可追溯到1715年。史克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是美国叱诧风云的制药企业,而且还是第一个使用现代化的方法筛选药物的公司,但是因为近40年来创新的乏力,促成了该公司一次次的合并,形成了今天的葛兰素史克。

见证者及参与者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葛兰素史克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公司进入中国可追溯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可以说是第一家在中国组建合资企业的跨国制药公司,也是第一家在中国建立从研发、制造到商业的全产业链的跨国制药公司。

如今看起来,葛兰素史克是有远见的市场开拓者。而当时实际的情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国家药品监管总局方才成立,直属国务院,统一管理中西药、医疗器械的生产、供应与使用。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使得机构的重复设置、职能交叉和责任不清是当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葛兰素史克的介绍,目前其在中国的业务包括处方药、疫苗和消费保健品。其中,处方药方面,葛兰素史克专注的疾病领域包括呼吸系统、肝炎、神经系统疾病和HIV/艾滋病;疫苗方面,葛兰素史克认为自己是中国市场领先的疫苗供应商。2017年,葛兰素史在中国市场推出了预防宫颈癌的疫苗希瑞适,引发广泛关注;消费保健品,旗下品牌涵盖多个品类,包括口腔健康、疼痛管理、呼吸健康和皮肤健康,产品有舒适达、芬必得、扶他林、康泰克、百多邦等。

葛兰素史克能够在多个业务领域成熟布局,同时还能输出上述多款家喻户晓的产品的背后则是意味着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日渐成熟,药品监管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实际上,葛兰素史克与中国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08年,当时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前身威康(Welcome)公司曾于1908年在中国开设办事处,但并没有深入中国市场。1987年,史克与天津中新药业和天津市医药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中美天津史克,这是国内最早一批合资药厂;2015年,经过与诺华的交易,葛兰素史克公司获得了浙江天元生物药业,现在它将作为葛兰素史克公司在华的疫苗生产平台。

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在欧美国家,医药业被视为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黄金行业。“永不衰落”的原因之一在于制药企业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而这也是葛兰素史克及其前身能够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据了解,葛兰素史克拥有行业中最大的研究开发体系,研发人员多达15000余名,每年的研发预算超过50亿美元,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例超过15%,年合成6500万种化合物。

这在中国也并不例外。数据显示,目前葛兰素史克在华投资已经超过5亿美元。

实际上,中国快速的创新力量还让葛兰素史克看到了更多合作机会。根据葛兰素史克首席执行官艾玛·沃姆斯利的介绍,葛兰素史克在中国致力于宫颈癌、慢阻肺、艾滋病、肺结核、乙肝等重要疾病领域,正在积极与中国的公共及私人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例如,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北京传染病公共卫生研究所”,双方交流知识、技术与人才,来研究和探讨如何应对影响全球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在慢阻肺领域,葛兰素史克也与协会合作,助力疾病宣教,让更多人知晓自己的疾病,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加强患者用药依从性。

在谈及葛兰素史克感受到的国内医药市场的深刻变化时,葛兰素史克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最显著的变化是外企可以更容易也更透明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加入了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国际试验数据提交及获得认可的速度也更快了。这对患者来说是件好事,因为更多创新的产品能进入到中国市场。其次是中国的医疗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中国,基层医院在快速发展,而且已经和三甲医院建立了联系,业内称之为‘医联体’。这让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最后是工作方式上,也就是医药领域的透明度和运营能力。中国对医药代表的角色有明确的定义,这使我们在接触中国客户时能回归到专业方式上。”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