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商业人文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文化产业从开始萌芽到步入快车道,真正的“黄金时代”到了

第一财经 2018-12-18 08:13:33

作者:陈汉辞    责编:李刚

“文化产业正在向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迈进。”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无论现在发展有多少磕磕绊绊,我们还会觉得是春天阳光照耀的感觉。”因身体原因,目前已过颐养天年生活的资深电影人王璐坦诚地说道。

近日,国家电影局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2020年银幕数量超8万块;通过财政补贴提升放映技术和设施改造,提升县级影院、中西部影院建设改造;深化院线改革,突出资产联结型院线,鼓励新建和并购重组,实施院线市场化进入退出机制。

2020年,中国银幕数量将超过8万块。

业界人士分析认为,当前国内院线行业集中度低,未来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所以将会有一轮行业洗牌到来。

“文化产业还是被视为资本寒冬下的暖流之一。”王璐很欣喜。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生产经营季度报告显示,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9万家企业调查,2018年上半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2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

“文化产业正在向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迈进。”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电影成为首个探索者

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王璐,儿时对“文化产业”并没有太多概念,少年时期几乎没去过电影院,文化生活也仅限于读书与几次游乐场玩耍。“当时还得凭票与内部关系才能看看电影什么的,我第一次走进电影院已是八十年代,确切点说是舞厅。”

这正是文化产业开始萌芽的时期。因为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变革,社会公众积极探索新知识、新观念,创造新生活,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文化消费得到复苏,帮助文化产业取得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发展。

“那个时候,印象深刻的还是贺岁片《甲方乙方》,几个人开展‘好梦一日游’业务,承诺帮人们过上梦想成真的一天。人们离奇古怪的愿望接踵而至,似乎人人都想给自己现有的生活来一个180度大转弯。真的很有意思,因为许多人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时已在国有企业上班的王璐开始萌生了电影梦。

《甲方乙方》是中国第一部为春节档期所拍摄的贺岁影片。

贺岁片在国内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香港电影的启发,但商业片的土壤还是依赖于市场与政策的环境。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好了政策上、体制上的准备。文化产业发展由较单纯的“以文补文”开始进入初始发展阶段。

而电影就成为这个阶段的“探索者”。

1993年,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即“广电字3号文件”),将国产影片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改为自主发行。就此,国产影片市场从低谷走向高速发展快车道,也开启了中国电影业市场化、商业化改革历程。

“电影产业第一个成长时期就是从1993年到2003年,这期间,中国电影影片数量从几十部到百部,尤其是 2003年的增长速度更快。对于我个人,受两个文件影响比较大。”王璐认为。

一是200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其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二是2001年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集团化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为此,文化产业领域组建包括中国广电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加快进行文化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

正是在两大体制改革的力推下,王璐所在单位也成立了广电集团,并设立了影视制作公司,有市场营销以及影视制作经验的王璐,也正式加入到影视行业竞争的洪流中。

体制改革步入快车道

魏鹏举认为,电影产业市场化先行之路算是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对于整个文化产业而言,2003年也是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9月,当时的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并将演出、影视、音像、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以及艺术培训等九大行业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

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制定出台《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其中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包括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层面。

“体制改革毕竟涉及很多事,人事啊,市场啊,改革成功还是会失败?文化属于事业还是属于市场等争论一直存在。当时,我的朋友中还是有一部分人认为‘事业单位’是最好的保障,市场化商业化的项目探索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王璐表示。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本任务后,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才越来越快,但在文化体制改革所出台的文件和相关领导同志的讲话中从来就没有提过“文化产业化”。

在文化体制改革多年的不断深化中,市场化已成为经营性文化企业的一个方向。以新闻出版的改革为例,2011年 3月,全国10万多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企改制;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在此基础上,还组建了100多家报刊集团和出版传媒企业集团。

“2009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诸多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魏鹏举表示。

据第一财经记者的粗略统计,自2009年到2013年,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大大小小共出台了约20个,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与《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尤其是后者,对企业来说最具执行力。

众所周知,因文化产业的轻资产属性,产业项目融资并非易事,文件的出台在一定程度推动了资本对于文化企业的青睐。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12月,文化产业中长期本外币信贷余额达1574亿元;185家文化企业注册发行的债券余额达2878.5亿元;77家文化企业在沪深两地资本市场上市。到2013年末,全国各类型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57只,募集规模超过1350亿元。

影视产业,更是成了文化产业中的香饽饽。

近日,易凯资本创始人兼CEO王冉在一次演讲中透露,“差不多有1100亿元的资金,也包括产业资本流向了影视行业。”

“我记得很清楚,去北京五星级酒店,无论是喝茶还是吃饭,十桌中,至少有七八桌所谈的内容与文化产业相关。”王璐笑着说道。2011年,找她的项目剧本叠起来高达一米,托她找知名导演、编剧团队的投资者也不少,但因为身体原因,王璐更多以顾问身份参与其中。

但资本的疯狂多限于文化产业各细分领域排名靠前的民营企业,或是改制较为成功的大型国有文化集团。

“一个产业发展要良性发展,中小企业的命运如何也很重要。”魏鹏举表示。

2014年,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在江苏无锡联合召开全国文化金融合作会议,部署落实三部委将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称,建立完善文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等方式,服务文化企业;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加强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文化类无形资产的评估、登记、托管、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为文化金融合作提供专业服务。

《意见》在文化产业领域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并结合文化产业实际提出了具体措施。

知识产权评估、个人资产抵质押等担保模式的探索使得动漫、艺术、演艺、音乐等文化细分领域市场逐渐成熟起来。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8280亿元,比2005年增加35484亿元,增长12.7倍,2006~2017年年均增长24.4%;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比2005年提高2.8个百分点。

“那几年可能是我们日子最好过的几年,我的朋友介绍说,项目只要通过,他们需要多少钱,今天说了,第二天就会到,项目多是几千万元。”王璐表示。

“黄金时代”应该到了

这样的好日子如今已有些许改变。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6.0万家企业调查实现营业收入635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而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7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5927亿元,增长26.7%;创意设计服务7565亿元,增长18.7%。

一位业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9.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可圈可点。同样值得关注的是,9个行业中,增长两位数的,从3个月前的4个减至2个,有2个行业甚至出现负增长。今年上半年,文化产业部分类别的融资增幅为负数,融资额大幅减少,应警觉。”

以影视产业为例,根据申万今年10月公布的数据,动漫行业21家上市公司中,今年以来股价下跌的公司就有20家,其中7家公司股价出现腰斩,占比三分之一。此外,整个影视行业年内市值共缩水达1263亿元。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20多家影视公司中,近一半公司净利润下滑。与此同时,影视公司大股东的股权质押比例也在持续上升。截至10月9日,共有12家影视公司的大股东质押比例超过80%。

“今年以来,‘影视寒冬论’甚嚣尘上,在外部环境的挤压下,影视行业迅速洗牌。”王冉认为。

这样的调整预示着,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将更为理性与建设性。

中国的影视市场不小,但影视公司的盈利能力却一直上不去,王冉预测 “未来会有7000亿元进入大文娱行业”,这些资金主要来自四个方面:VC/PE、A股市场、“视频网站+电视台”和电影票房分账。

“而7000亿元不会进入所有的公司,我们认为未来只会流向200家公司,平均每家公司可以拿到35亿元,每年7亿元。”王冉强调,“未来有机会拿到大笔投资的公司,会养成有规模的超级IP集群,走‘内容+平台’之路,这些公司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这才是影视产业应该发展的样子。我认为,真正的文化产业黄金时代应该到了。”王璐认为。

这种判断基于几点。首先是政策, “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支持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创建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等已是相关部委确定目标。

除此之外,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根据方案及说明,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

“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文化工作与旅游工作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既符合二者内在属性的关联,又把握了当下消费升级的内在需求;能够解决旅游开发当中的痛点,对发展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以及打造超级旅游IP具有重要意义。”魏鹏举表示。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需求稳定、具有可经营性、能够实现按效付费、公共属性较强的文化项目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下称PPP)模式。

“文化领域推出PPP模式指导性文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具有较强公益性的文化领域,凸显了文化领域推广PPP模式的重要性,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政策红利,也为文化经济政策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魏鹏举表示。

有投资机构表示,2017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5462亿元,较2016年的30785亿元增长15.2%。预计2018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1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25%,2022年将达到6.5万亿元。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除了满足基础需求外,对能打动心智的文化需求逐步提升。企业未来势必将文化赋予产品之上,通过文化影响消费者心智,让消费者更加认同文化从而接受产品,最终形成消费。”王璐希望这一天到来时,她还能享受到更多文化盛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